如果一个人严重抑郁几十年,如果一个人患有焦虑症,如果一个人有着回避型人格,如果一个人偶尔精神分裂,如果一个人睡眠障碍,如果一个人时不时无法控制自己自残。
如果这些如果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如果这个人还写出了一本十分幽默搞笑的书。
这一切都来自美国作家珍妮·罗森的书《高兴死了!!!》。
她的日常是随时会躲在桌子下,对医生的白大褂晕厥,控制不住自我的拔毛,无法接受陌生的环境,用锋利的指甲不停的抓伤自己,对着自己的脖子自残,在早上醒来的时候无法感知到自己的身体,甚至无法做到走出酒店就餐,在公共场合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举动。
然而,在这样痛苦到足以疯癫的生活下,她选择了记录下日常的每一个高兴的片段,幽默搞笑的想法,告诉自己要高兴死了!
有的人艰难的行走在黑暗中,我们会感谢那些在阳光下行走却把一只手伸进黑暗陪同前行的人,却无法想象本身就在黑暗里却努力把光亮散发到世界的人经历了什么。
在这个没得什么心理疾病似乎已经无法见人的光怪世界里,我们嘻嘻哈哈的做着不知道哪来的心理测试,顺手分享到朋友圈,相互点赞说哈哈哈哈哈哈你有病啊我也是啊!
我们学会了太多的心理疾病名词,却丝毫无法感同身受日常真正这些疾病相伴相挣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高兴死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完整的书,更像是珍妮本身一段段的思绪出口,没有规律,没有计划,没有承上也没有启下,缥缈而来,倏忽而去。作为读者,甚至可以随意打开一页看下去。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斥着太多的情绪。她时而痛苦时而兴奋、时而绝望时而热血、时而虚无时而现实,她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别人,母亲、丈夫、女儿,甚至酒店外路上的陌生人,她关注每件事的每一个细节,这些反射回的情绪都压回了她自己的内心弧线上,她慌乱而痛苦,像是用肉身抵挡弹在墙上的弹弹球,又一次次弹到自己身上,无休止的循环。
因此它可能读起来是会令人有点狂躁不安的。珍妮的情绪在在文字描述中明显是带了克制的,读者依然会觉得似乎有着一个真实的人站在书里面,她似乎张着嘴巴滔滔不绝的诉说着什么,带着诉求理解的疯狂,带着不安未知的忐忑。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的我,读到最后心理上切切实实有了想要抽离的冲动,甚至身体忍不住想要呕吐。
这本书同时也是着实充满了希望。很多章节有趣又幽默,甚至无法相信这是一个深度抑郁的人说出来的。
“愿灵魂安息吧。”这句话相当自私。它的根本意思是:“待在你的坟墓里,别在我身边游荡”。相反的一句话会是:“动不动翻个身吧”和“去跑个步吧”。
如果你在一碗彩虹糖上放一堆变色龙,在这一堆变色龙上再放一堆变色龙,结果会怎样?这算是科学研究吗?如果算的话,那么我终于明白了人们为什么要研究科学。
我应该创办一个“失物博物馆”。馆内到处都是空的玻璃展示柜,因为展品都已经丢失了。另有一个放着单只袜子和钥匙的大展厅,里面还放着我的理性、维克托的异想天开和他的耐心。那个地方会被塞得满满的,或许还得扩建。
生活的抛物线抛给她的时候似乎拐了太多的弯,情绪的天平在划分的时候对她似乎也倾斜了太多,她得到了太多的绝望和愤怒。
珍妮选择了努力活着,努力接受自己的一切。她与老公讨论自己的每一个无厘头的想法,从内心接受自己的一切,甚至感谢自己的抑郁,偶尔还调侃自己,如果自己好了,也就要失业了。
在同友人同游澳大利亚的时候,她坚持穿上浣熊的衣服努力要同浣熊来一个“熊抱”,而她穿上这个衣服只为了浣熊可以认为她是同类,作者的敏感顾及到了每一个生物。
可是敏感的她在抑郁发作的时候,只能在凌晨四点的雪夜里,拖着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而剧烈疼痛的脚走上街头,她的脚跟皴裂流血,然而她就这样光脚走入夜色。
在她的眼里,这些冰凉的雪散发着光芒。她站在寒冷的雪地里看着这座城市沉入梦乡。她觉得自己很傻,但是这已经是最好的一种犯傻的方式。
我回过头看着酒店,发现自己一路往市中心走去时留下的脚印很不对称。一只又小又白,闪着亮光,而另一只样子畸形,每个脚跟处都汇集了几滴鲜血。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我人生的隐喻。一边光彩明亮,充满魔力,总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总有好运降临;而另一边浑身是伤,跌跌撞撞,永远跟不上现实的步伐。
面对不幸的时候,旁观者似乎更擅长从受害人的身上找原因。我们习惯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是对于珍妮,对于那些抑郁患者,对于那些承受着心理疾病的折磨还在努力生活着的人,他们又有什么错?
精神疾病,侵袭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实世界则是,当抑郁症患者与病魔抗争的时候,大多数人甚至患者自己的父母亲朋都都不知道这一切。不同于感冒,不同于缺胳膊少腿的外在残疾,很多患者选择了隐藏病情独自承受。
太多人会对他们说“你开心一下就好了”,却不知道他们的内心经历的是多么大的一场战争。
生病是我们面对生活脆弱的借口,生了病我们就有了理由请假休息得到一切的安慰。当心理生病的时候,为什么就不一样了呢?他们只是生病了,就像是一场感冒、严重的可能是一场癌症,然而,也只是生病了。
或许能够衡量人类情感的天平对他们不起作用。或许他们的天平更大,也可能更小。或许他们已经迷失了方向,走进了一个不存在的地方,而有人在那里等着。又或许有一天,他们会被找到,会有人对他们解释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也许不会有这么一天。
他们努力与之抗争的样子,值得我们歌颂。
珍妮喜欢浣熊,哪怕是死掉的浣熊。这本书的封面的浣熊就来自于她珍藏的两个浣熊标本之一。它张开双手咧着嘴巴笑的极其开心。珍妮说,这两只浣熊的模样,是她所理解的“高兴死了”的真谛。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已经为感受极端的情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这些人也许能够以一种“正常人”永远无法理解的方式感受极端的喜悦。”
也许,这就是书名“高兴死了”的意义。死了,高兴死了,属于珍妮自己的高兴已经死了,然而死掉的又偏偏是高兴,是高兴死的,高兴高兴死了,珍妮的高兴死了,珍妮希望自己能高兴死了。
作者自己的文字幽默,思想有趣,然而在她内心深处,她真的觉得高兴么?
愿这本书能带给你搞笑和安慰,也愿这本书带给你沉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