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敏捷开发一千零一问系列的第十二篇。(之一,之二,之三,问题总目录)
原问题:敏捷的具体实施是否按照一定的步骤?
越前面的方案月容易实施,但是也越容易流于肤浅而失败。
方案1:循序渐进
这个可以说是所有事物推广的方法,不只是敏捷,而作为“敏捷”而言,崇尚迭代交付,自然更符合循序渐进的思想。
方案2:面向问题
常常听到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过程改进人员,以前CMMI过级的时候很忙碌,也很充实,最近公司今年没有过级的任务,大家都闲下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既然是过程改进人员,就应该改进过程,和CMMI本来是无关的。CMMI的引入,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让我们忙碌和充实的。现实项目的问题和困难,才是我们忙碌和充实的原因。
对于敏捷地推进者,也是如此。
如果不知道“循序渐进”从哪开始,就看看团队有哪些最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作为一个起点。
方案3:营造生态
生态是个高级话题,在“敏捷生态系统”系列中有描述。
举个例子,如果发现“队员之间缺乏沟通”是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会很容易把站立会议作为起点,看似一下就解决了沟通问题。
但不久应该就会发现,队员们说是说了,但是各说各的,很快就解体了。原因就是之前所说的,由于没有团队关系上的共同关心、互相帮助的机制,有效的沟通很难建立起来。
这种情况下,师徒制度是一个很好的起点,高手早就想当“组长”了,新手则一直想“拜师”,本来就是一拍即合的事情。
方案4:共振
Ken描述过他应邀去一家企业挽救一个问题重重的部门的故事。
那时候敏捷乃至他本人还没有名气,所以他意识到如果把敏捷以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引入,必须经过高层领导对“新体制”的审核才能推广,周期和过程都很漫长。
于是他就先使用了一些雕虫小技,比如需求条目化和优先级排序,这些都是些工程实践,根本无需高层领导过问。刚开始大家还迟疑不信,但当人们感觉到了好处,他就再推进一些新的实践,就没有人迟疑了;无形之中若干时间之后,“新体制”已经存在了。
方案5:无为
无为属于老子说的“非常道”佛陀说的“不可说”的东西,一说起来就带着点玄劲。不过看看1~4,不就是无为吗?(我在揣摩文字的时候刚发现的)
循序渐进,是一句很废话的事情,即使是一次性周密计划好的事情,也是循序渐进走的,相当于没说。
面向问题,就是不要制造问题(比如“咱们没有CMMI级别啊”“人家都推了敏捷了啊”),不制造问题,开发问题就够多的了,无需制造。
营造生态,生态是天然存在的,随便抓一把土放到花盆里边,只浇水施肥,都不用放种子,就会长出植物来。企业中从来不乏想改进的团队和个体,为他们创造环境他们会自己成长。
共振,坏人总是互相利用,好人总是互相帮助,电影里坏人做非法买卖也是先做几单小的试试水,所以好人做好事也别着急。现实世界很像一个悬疑片,在前80分钟你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领导怀疑你是个人兴趣,团队怀疑你想占据功劳,所以先用实际行动取得信任再说。
所以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刻意为之,而要充分利用既有的问题、资源、方法、人员……阻断向不利方向发展的条件,创造向有利方向发展的条件,剩下的让“无”来管理。
敏捷开发和其他事情的推广,很多时候都是“随缘”的,没有既定的道路可走。
这时候方向比路径重要(无住),立意比行为重要(无我)。
昨天有人问我博客之星是怎么当上的,是“评选”的还是“申请”的,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还是别人在首页看到后在QQ群告诉我的,所以也没办法回答“成为博客之星的具体步骤”。
我就只管每月尽心地写2位数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