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帧结构

分层模型-OSI
应用层 ------- 直接面向用户,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APDU)
表示层 ------- 对应用层产生的数据进行格式化,加密,解密之类的操作 (PPDU)
会话层 ------- 建立,维护,删除,管理会话连接 (SPDU)
传输层 ------- 建立一个面向连接(TCP)或非面向连接(UDP)的端到端的连接,该连接是逻辑存在的 (数据段)
网络层 -------- IP路由寻址,报文重组 (数据包)
数据链路层 ------- 控制网络层和物理层之间通讯。打上帧头帧尾,将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数据通过链路层承载)
物理层 ------- 比特流传输,将数据帧以比特流的形式在物理介质中进行传输

分层模型-TCP/IP 数据封装 (从上往下) 解封(从下往上)
应用层-----对应OSI七层模型上三层 PDU(数据单元)
传输层-----对应OSI七层模型传输层 Segmet(数据段)
网络层-----对应OSI七层模型网络层 Packet(数据包)
网络接口层-----对应OSI七层模型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 Frame(数据帧)
bit(比特流)
数据封装过程:
数据是由应用层产生,经过表示层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加密等处理后形成PDU,交由会话层,
会话层建立一个不同设备间应用程序的会话,再交给传输层,传输层打上传输层头部(源目端口号),
建立一个端到端的连接,形成数据段,交给网络层处理,网络层打上IP头部,形成数据包,将数据包
交给数据链路层打上帧头和帧尾,将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再将数据帧以比特流的形式在物理层中进行传输。

数据解封装过程:
将比特流转化成字节形式的数据帧,先拆帧头查看数据帧的MAC地址,若不是自己就丢弃,
若是则继续拆帧尾查看数据帧的完整性,不完整就丢弃,若完整则交由网络层,网络层拆IP头,
查看目的IP是否为自己,若不是自己就进行路由寻址,将数据包进行重封装并转发,若是则交由传输层,
传输层拆传输层头部,查看数据帧的目的端口号,将数据段交由对应的应用程序提供对应的服务。

帧头(Header):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
帧尾:校验

  数据帧格式:

Ethernet Ⅱ(以太网Ⅱ帧)格式:目的MAC(6B),源MAC(6B),TYPE(2B), DATA(46-1500B), FCS (4B) (90%常用)
TYPE:用来标识上层协议类型 如:00800 IP (IP=网络层) , 00806 ARP
DATA: 数 据,有效载荷
FCS:校验码(检验数据在传输过程是否被损坏)
一个以太网数据帧(64-1518)
DATA真正的数据部分最大1500B,最小46B,若不够46B,数据进行垫片

IEEE802.3格式: 目的MAC(6B),源MAC(6B),length(2B), LLC(2B), SNAP(5B), DATA(38-1492B), FCS (4B) (一般用于封装一些 特殊的协议报文,如:ISIS,MPLS,BPDU)·
length:长度
LLC:逻辑链路控制,用于在数据链路层中标识物理设备的,协商物理层参数
SNAP:等同于Ethernet Ⅱ(以太网Ⅱ帧)格式中的TYPE
FCS:校验码

两种区别方式:
1. 有TYPE字段就是Ethernet Ⅱ(以太网Ⅱ帧)格式
2.Length/Type>=1536(00600)是Ethernet Ⅱ(以太网Ⅱ帧)格式
Length/Type<=1500(0
05DC)是IEEE802.3格式
MAC地址:唯一标识一台设备的物理地址
6字节(48bit)以点分十六进制表示.
前24位IEEE统一分配(OUI供应商代码),后 24位厂商自由分配(序列号)。

单播MAC:第一字节第8比特位为0 单播:一对一,一个主机给一个主机发数据
组播MAC:第一字节第8比特位为1 组播:一对多,一个主机给一组主机发数据
广播MAC:为全F时(全1) 广播: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网络协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