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初级算法之线性回归

目录

  • 1. 线性回归的模型函数和损失函数
  • 2 线性回归的算法
    • 2.1梯度下降法
    • 2.2 最小二乘法的矩阵法解法
  • 3. 线性回归的推广:多项式回归
  • 4. 交叉验证
  • 5. 线性回归scikt-learn实现
    • 5.1 参数说明
    • 5.2 具体实例
    • 5.3 回归问题的评价测度

1. 线性回归的模型函数和损失函数

线性回归遇到的问题一般是这样的。我们有m个样本,每个样本对应于n维特征和样本的标签,如下表所示:

样本 特征1 特征2 特征n 标签
1 x 1 ( 1 ) x^{(1)}_1 x1(1) x 2 ( 1 ) x^{(1)}_2 x2(1) x n ( 1 ) x^{(1)}_n xn(1) y 1 y_1 y1
2 x 1 ( 2 ) x^{(2)}_1 x1(2) x 2 ( 2 ) x^{(2)}_2 x2(2) x n ( 2 ) x^{(2)}_n xn(2) y 2 y_2 y2
m x 1 ( m ) x^{(m)}_1 x1(m) x 2 ( m ) x^{(m)}_2 x2(m) x n ( m ) x^{(m)}_n xn(m) y m y_m ym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样本我们要建立一个模型,来给一个标签未知的新样本打上一个合适的标签。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标签y是连续的,则它是一个回归问题,否则就是一个分类问题。

对于n维特征的样本数据,线性回归,我们的线性回归模型是这样的:
h θ ( x 1 , x 2 , . . . x n ) = θ 0 + θ 1 x 1 + . . . + θ n x n h_\theta (x_1,x_2,...x_n)=\theta_0+\theta_1x_1+...+\theta_nx_n hθ(x1,x2,...xn)=θ0+θ1x1+...+θnxn
其中 θ i ( i = 0 , 1 , 2.... n ) \theta_i(i=0,1,2....n) θi(i=0,1,2....n)为模型参数, x i ( i = 0 , 1 , 2.... n ) x_i(i=0,1,2....n) xi(i=0,1,2....n)为每个样本的n个特征值。这个表示可以简化,我们增加一个特征 x 0 = 1 x_0=1 x0=1,这样 h θ ( x 0 , x 1 , . . . x n ) = ∑ i = 0 n θ i x i h_\theta (x_0,x_1,...x_n)=\sum_{i=0}^{n}\theta_ix_i hθ(x0,x1,...xn)=i=0nθixi

进一步用矩阵形式表达更加简洁如下:
h θ ( X ) = X θ h_\theta(X)=X\theta hθ(X)=Xθ
其中, 假设函数 h θ ( X ) h_\theta(X) hθ(X) m × 1 m\times1 m×1 的向量, θ \theta θ n × 1 n\times1 n×1 的向量。X为 m × n m\times n m×n 维的矩阵。m代表样本的个数,n代表样本的特征数。

得到了模型,我们需要求出需要的损失函数,一般线性回归我们用均方误差作为损失函数。损失函数的代数法表示如下:
J ( θ 0 , θ 1 . . . . , θ n ) = ∑ i = 0 m ( h θ ( x 0 , x 1 , . . . x n ) − y i ) 2 J(\theta_0,\theta_1....,\theta_n)=\sum_{i=0}^{m}(h_\theta(x_0,x_1,...x_n)-y_i)^2 J(θ0,θ1....,θn)=i=0m(hθ(x0,x1,...xn)yi)2
进一步用矩阵形式表达损失函数:
J ( θ ) = 1 2 ( X θ − Y ) T ( X θ − Y ) J(\theta)=\frac{1}{2}(X\theta-Y)^T(X\theta-Y) J(θ)=21(XθY)T(XθY)

2 线性回归的算法

对于线性回归的损失函数 J ( θ ) = 1 2 ( X θ − Y ) T ( X θ − Y ) J(\theta)=\frac{1}{2}(X\theta-Y)^T(X\theta-Y) J(θ)=21(XθY)T(XθY),我们常用的有两种方法来求损失函数最小化时候的θ参数:一种是梯度下降法,一种是最小二乘法

2.1梯度下降法

首先来看看梯度下降的一个直观的解释。比如我们在一座大山上的某处位置,由于我们不知道怎么下山,于是决定走一步算一步,也就是在每走到一个位置的时候,求解当前位置的梯度,沿着梯度的负方向,也就是当前最陡峭的位置向下走一步,然后继续求解当前位置梯度,向这一步所在位置沿着最陡峭最易下山的位置走一步。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一直走到觉得我们已经到了山脚。当然这样走下去,有可能我们不能走到山脚,而是到了某一个局部的山峰低处。

θ向量可以初始化为默认值,或者调优后的值。算法终止距离ε,步长α。

算法过程:

  1. 确定当前位置的损失函数的梯度,对于θ向量,其梯度表达式如下: ∂ θ J ( θ ) \frac {\partial}{\theta}J(\theta) θJ(θ)
  2. 用步长乘以损失函数的梯度,得到当前位置下降的距离,即 α ∂ θ J ( θ ) \alpha\frac {\partial}{\theta}J(\theta) αθJ(θ)对应于前面登山例子中的某一步。
  3. 确定θ向量里面的每个值,梯度下降的距离都小于ε,如果小于ε则算法终止,当前θ向量即为最终结果。否则进入步骤4.
  4. 更新θ向量,其更新表达式如下。更新完毕后继续转入步骤1.

θ = θ − α ∂ θ J ( θ ) \theta=\theta-\alpha\frac {\partial}{\theta}J(\theta) θ=θαθJ(θ)

损失函数对于θ向量的偏导数计算如下:
∂ θ J ( θ ) = X T ( X θ − Y ) \frac {\partial}{\theta}J(\theta)=X^T(X\theta-Y) θJ(θ)=XT(XθY)
步骤4中θ向量的更新表达式如下:
θ = θ − α X T ( X θ − Y ) \theta=\theta-\alpha X^T(X\theta-Y) θ=θαXT(XθY)
通过若干次迭代后,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θ的结果

2.2 最小二乘法的矩阵法解法

原理的一般形式很简单,当然发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形式如下式:
目 标 函 数 = Σ ( 观 测 值 − 理 论 值 ) 2 目标函数 = Σ(观测值-理论值)^2 =Σ()2
观测值就是我们的多组样本,理论值就是我们的假设拟合函数。目标函数也就是在机器学习中常说的损失函数,我们的目标是得到使目标函数最小化时候的拟合函数的模型。举一个最简单的线性回归的简单例子,比如我们有m个只有一个特征的样本:
( x ( 1 ) , y ( 1 ) ) , ( x ( 2 ) , y ( 2 ) ) , . . . ( x ( m ) , y ( m ) ) (x^{(1)},y^{(1)}),(x^{(2)},y^{(2)}),...(x^{(m)},y^{(m)}) (x(1),y(1)),(x(2),y(2)),...(x(m),y(m))
样本采用下面的拟合函数:
h θ ( x ) = θ 0 + θ 1 x h_\theta(x)=\theta_0+\theta_1x hθ(x)=θ0+θ1x
这样我们的样本有一个特征x,对应的拟合函数有两个参数 θ 0 \theta_0 θ0 θ 1 \theta_1 θ1需要求出。

我们的目标函数为:
J ( θ 0 , θ 1 ) = ∑ i = 1 m ( y ( i ) − θ 0 − θ 1 x ( i ) ) 2 J(\theta_0,\theta_1)=\sum_{i=1}^{m}(y^{(i)}-\theta_0-\theta_1x^{(i)})^2 J(θ0,θ1)=i=1m(y(i)θ0θ1x(i))2
用最小二乘法做什么呢,使 J ( θ 0 , θ 1 ) J(\theta_0,\theta_1) J(θ0,θ1)最小,求出使 J ( θ 0 , θ 1 ) J(\theta_0,\theta_1) J(θ0,θ1)最小时的 θ 0 \theta_0 θ0 θ 1 \theta_1 θ1,这样拟合函数就得出了。

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我们要对这个损失函数对θ向量求导取0。结果如下式:
∂ ∂ θ J ( θ ) = X T ( X θ − Y ) = 0 \frac{\partial}{\partial\mathbf\theta}J(\mathbf\theta) = \mathbf{X}^T(\mathbf{X\theta} - \mathbf{Y}) = 0 θJ(θ)=XT(XθY)=0
这里面用到了矩阵求导链式法则,和两个矩阵求导的公式。

公式1: ∂ ∂ X ( X X T ) = 2 X \frac{\partial}{\partial\mathbf{X}}(\mathbf{XX^T}) =2\mathbf{X} X(XXT)=2X

公式2: ∂ ∂ θ ( X θ ) = X T \frac{\partial}{\partial\mathbf\theta}(\mathbf{X\theta}) =\mathbf{X^T} θ(Xθ)=XT

对上述求导等式整理后可得:

X T X θ = X T Y \mathbf{X^{T}X\theta} = \mathbf{X^{T}Y} XTXθ=XTY

两边同时左乘 ( X T X ) − 1 (\mathbf{X^{T}X})^{-1} (XTX)1可得:

θ = ( X T X ) − 1 X T Y \mathbf{\theta} = (\mathbf{X^{T}X})^{-1}\mathbf{X^{T}Y} θ=(XTX)1XTY

这样我们就一下子求出了θ向量表达式的公式,免去了代数法一个个去求导的麻烦。只要给了数据,我们就可以用 θ = ( X T X ) − 1 X T Y \mathbf{\theta} = (\mathbf{X^{T}X})^{-1}\mathbf{X^{T}Y} θ=(XTX)1XTY算出 θ θ θ

3. 线性回归的推广:多项式回归

回到我们开始的线性模型, h θ ( x 1 , x 2 , . . . x n ) = θ 0 + θ 1 x 1 + . . . + θ n x n h_\theta (x_1,x_2,...x_n)=\theta_0+\theta_1x_1+...+\theta_nx_n hθ(x1,x2,...xn)=θ0+θ1x1+...+θnxn, 如果这里不仅仅是x的一次方,比如增加二次方,那么模型就变成了多项式回归。这里写一个只有两个特征的p次方多项式回归的模型:

h θ ( x 1 , x 2 ) = θ 0 + θ 1 x 1 + θ 2 x 2 + θ 3 x 1 2 + θ 4 x 2 2 + θ 5 x 1 x 2 h_\theta (x_1,x_2)=\theta_0+\theta_1x_1+\theta_2x_2+\theta_3x_1^2+\theta_4x_2^2+\theta_5x_1x_2 hθ(x1,x2)=θ0+θ1x1+θ2x2+θ3x12+θ4x22+θ5x1x2

我们令 x 0 = 1 , x 1 = x 1 , x 2 = x 2 , x 3 = x 1 2 , x 4 = x 2 2 , x 5 = x 1 x 2 x_0=1, x_1=x_1,x_2=x_2,x_3=x_1^2,x_4=x_2^2,x_5=x_1x_2 x0=1,x1=x1,x2=x2,x3=x12,x4=x22,x5=x1x2,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下式:

h θ ( x 1 , x 2 ) = θ 0 + θ 1 x 1 + θ 2 x 2 + θ 3 x 3 + θ 4 x 4 + θ 5 x 5 h_\theta (x_1,x_2)=\theta_0+\theta_1x_1+\theta_2x_2+\theta_3x_3+\theta_4x_4+\theta_5x_5 hθ(x1,x2)=θ0+θ1x1+θ2x2+θ3x3+θ4x4+θ5x5

可以发现,我们又重新回到了线性回归,这是一个五元线性回归,可以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来完成算法。对于每个二元样本特征 ( x 1 , x 2 ) (x_1,x_2) (x1,x2),我们得到一个五元样本特征 ( x 1 , x 2 , x 1 2 , x 2 2 , x 1 x 2 ) (x_1,x_2,x_1^2,x_2^2,x_1x_2) (x1,x2,x12,x22,x1x2),通过这个改进的五元样本特征,我们重新把不是线性回归的函数变回线性回归。

4. 交叉验证

交叉验证是在机器学习建立模型和验证模型参数时常用的办法。交叉验证,顾名思义,就是重复的使用数据,把得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切分,组合为不同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用训练集来训练模型,用测试集来评估模型预测的好坏。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多组不同的训练集和测试集,某次训练集中的某样本在下次可能成为测试集中的样本,即所谓“交叉”。

那么什么时候才需要交叉验证呢?交叉验证用在数据不是很充足的时候。比如在我日常项目里面,对于普通适中问题,如果数据样本量小于一万条,我们就会采用交叉验证来训练优化选择模型。如果样本大于一万条的话,我们一般随机的把数据分成三份,一份为训练集(Training Set),一份为验证集(Validation Set),最后一份为测试集(Test Set)。用训练集来训练模型,用验证集来评估模型预测的好坏和选择模型及其对应的参数。把最终得到的模型再用于测试集,最终决定使用哪个模型以及对应参数。

回到交叉验证,根据切分的方法不同,交叉验证分为下面三种:

第一种是简单交叉验证,所谓的简单,是和其他交叉验证方法相对而言的。首先,我们随机的将样本数据分为两部分(比如: 70%的训练集,30%的测试集),然后用训练集来训练模型,在测试集上验证模型及参数。接着,我们再把样本打乱,重新选择训练集和测试集,继续训练数据和检验模型。最后我们选择损失函数评估最优的模型和参数。

第二种是S折交叉验证(S-Folder Cross Validation)。和第一种方法不同,S折交叉验证会把样本数据随机的分成S份,每次随机的选择S-1份作为训练集,剩下的1份做测试集。当这一轮完成后,重新随机选择S-1份来训练数据。若干轮(小于S)之后,选择损失函数评估最优的模型和参数。

第三种是留一交叉验证(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它是第二种情况的特例,此时S等于样本数N,这样对于N个样本,每次选择N-1个样本来训练数据,留一个样本来验证模型预测的好坏。此方法主要用于样本量非常少的情况,比如对于普通适中问题,N小于50时,我一般采用留一交叉验证。

通过反复的交叉验证,用损失函数来度量得到的模型的好坏,最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模型。那这三种情况,到底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呢?一句话总结,如果我们只是对数据做一个初步的模型建立,不是要做深入分析的话,简单交叉验证就可以了。否则就用S折交叉验证。在样本量少的时候,使用S折交叉验证的特例留一交叉验证。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交叉验证方式,也是用于样本量少的时候。叫做自助法(bootstrapping)。比如我们有m个样本(m较小),每次在这m个样本中随机采集一个样本,放入训练集,采样完后把样本放回。这样重复采集m次,我们得到m个样本组成的训练集。当然,这m个样本中很有可能有重复的样本数据。同时,用原始的m个样本做测试集。这样接着进行交叉验证。由于我们的训练集有重复数据,这会改变数据的分布,因而训练结果会有估计偏差,因此,此种方法不是很常用,除非数据量真的很少,比如小于20个。

5. 线性回归scikt-learn实现

5.1 参数说明

使用 sklearn.linear_model.LinearRegression进行线性回归
sklearn对 Data Mining 的各类算法已经有了较好的封装,基本可以使用fitpredictscore来训练、评价模型,并使用模型进行预测,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

>>> from sklearn import linear_model
>>> clf = linear_model.LinearRegression()
>>> X = [[0,0],[1,1],[2,2]]
>>> y = [0,1,2]
>>> clf.fit(X,y)
>>> print(clf.coef_)
[ 0.5 0.5]
>>> print(clf.intercept_)
1.11022302463e-16

LinearRegression已经实现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当然,也可以用来计算一元线性模型,通过使用list[list]传递数据就行。下面是LinearRegression的具体说明。

使用方法

实例化
sklearn一直秉承着简洁为美得思想设计着估计器,实例化的方式很简单,使用clf = LinearRegression()就可以完成,但是仍然推荐看一下几个可能会用到的参数:

fit_intercept:是否存在截距,默认存在
normalize:标准化开关,默认关闭

回归计算
其实在上面的例子中已经使用了fit进行回归计算了,使用的方法也是相当的简单。

fit(X,y,sample_weight=None):X, y以矩阵的方式传入,而sample_weight则是每条测试数据的权重,同样以array格式传入。

predict(X):预测方法,将返回预测值y_pred

score(X,y,sample_weight=None):评分函数,将返回一个小于1的得分,可能会小于0

模型参数

LinearRegression将方程分为两个部分存放,coef_存放回归系数,intercept_则存放截距,因此要查看方程,就是查看这两个变量的取值。

5.2 具体实例

这里对网络数据Advertising.csv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训练。该数据读为广告投入与销售额数据,共有5列,分别为编号,电视广告投入、无线广播投入、报纸投入和销售额。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seaborn as sns
from sklearn.cross_valida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 从URL读取csv文件
data = pd.read_csv('http://www-bcf.usc.edu/~gareth/ISL/Advertising.csv', index_col=0)
# 选取 'TV', 'radio', 'newspaper' 为特征
X = data[['TV', 'radio', 'newspaper']]
# 选择 'sales' 为标签
y = data['sales']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random_state=1)
# 建立模型,训练模型,测试模型
linreg = LinearRegression()
linreg.fit(X_train, y_train)
y_pred = linreg.predict(X_test)
'''
y_pred 为模型对测试集的预测结果
'''

5.3 回归问题的评价测度

对于分类问题,评价测度是准确率,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回归问题。我们使用针对连续数值的评价测度(evaluation metrics)。
下面介绍三种常用的针对回归问题的评价测度

  1. 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
    S S E = ∑ i = 1 n w i ( y i − y ^ i ) 2 SSE=\sum_{i=1}^{n}w_i(y_i-\hat y_i)^2 SSE=i=1nwi(yiy^i)2
    SSE为和方差
    M S E = S S E n = 1 n ∑ i = 1 n w i ( y i − y ^ i ) 2 MSE=\frac{SSE}{n}=\frac{1}{n}\sum_{i=1}^{n}w_i(y_i-\hat y_i)^2 MSE=nSSE=n1i=1nwi(yiy^i)2
  2. 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
    R M E S = M S E = S S E / n = 1 n ∑ i = 1 n w i ( y i − y ^ i ) 2 RMES=\sqrt{MSE}=\sqrt{SSE/n}=\sqrt{ \frac{1}{n} \sum_{i=1}^{n}w_i(y_i-\hat y_i)^2} RMES=MSE =SSE/n =n1i=1nwi(yiy^i)2
  3.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
    M A E = 1 m ∑ i = 1 m ∣ ( y i − y i ^ ) ∣ MAE=\frac{1}{m}\sum_{i=1}^m|(y_i-\hat{y_i})| MAE=m1i=1m(yiyi^)
    已知测试集合的真实值y_test和预测值y_pred,分别计算这三种误差
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
import numpy as np
# 计算平均绝对误差
print "MAE:",metrics.mean_absolute_error(y_test, y_pred)
# 计算均方误差
print "MSE:",metrics.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
# 计算均方根误差
print "RMSE:",np.sqrt(metrics.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
MAE: 1.0668917082595215
MSE: 1.9730456202283384
RMSE: 1.4046514230328955

参考项目https://github.com/lawlite19/MachineLearning_Python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线性回归,sk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