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途--本书缘起

本书缘起
这是一本给创业者看的讲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的书。
我为什么会想写这样一本书呢?先声明一下,我不是想写一本给创业者的融资指南,因为这个题目太重大、太沉重,也不光是风险投资这一项可以覆盖的。我自知承担不了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这件事情还是留给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或者风险投资协会去办好了。不过,我确实想通过本书介绍一些对创业者融资直观、有用的风险投资业的基本知识,风险投资公司一般的内部运作模式,以及风险投资的基本规律,解答创业者融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的基本问题,为创业者拿到风险投资提供帮助。
被太多朋友问到这样那样关于风险投资的问题,自己也陆续做过一些相关的行业研究,我发现市场上针对创业者的这类资源实在是太少、太杂、太分散。恰逢繁忙的工作之余出现了一个难得的总结机会,我就好好利用了一下,整理了自己从事风险投资行业以来的一些经验和亲身经历的一些案例,还有不少从各方面收集来的信息资源,加以我自己的分析点评,于是就有了眼前这些文字。
十年风投
算起来,我介入风险投资行业已整整十个年头。十年前,我在英特尔中国公司做财务分析工作。1998年3月,在一个黄沙漫天的下午,我接到了一个从英特尔公司美国加州总部打来的电话,公司投资部(Intel Capital)负责亚太地区的埃里克·莱文(Eric Levin)先生想让我在北京帮他调查一家英特尔想投资的公司——北京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个做互联网门户的网站,据说将要成为中国的雅虎。说起北京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个名字,现在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不过它不久后改的新名字——搜狐公司,每个中国网民大概都比较熟悉。
从搜狐项目的尽职调查开始,我在英特尔公司工作期间,为投资部看了很多早期的互联网项目、软件公司、电信技术公司,虽然不能一一道出名字,不过算起来没有上百家,也有几十家了,有的公司对它们进行了投资,有的则由于在尽职调查中发现了种种问题而放弃了投资。
几年后,我离开英特尔公司,加入一家专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做投资经理,又有机会同更多的企业家交流,自己也曾投资和参与一些企业的创业过程。后来,我又有机会专门跟踪和研究过中国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我当时所在公司的数据库跟踪超过1 500家中国和国际上的风险投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仅在中国地区,从1995年起,每年就有成百数千项投资和退出交易记录。
繁华背后
在风险投资行业呆久了,很多朋友创业找投资,或者被风险投资找上门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找到我,问这样那样的问题。开始的时候,由于风险投资刚刚来到中国,所以他们连风险投资是做什么的都不清楚。后来,这种基本问题没有了,很多问题又集中到了融资的具体程序上,大到如何给公司估价,小到投资框架协议中的一些名词有哪些不同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太多的创业者对风险投资方面的了解都不多,常常对风险投资有这样那样的误解,或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大部分创业者对企业融资、财务、法律架构方面的知识都很有限,要他们看天书一般一百多页的全英文的股权购买协议,真是难上加难。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创业者都是第一次创业,在国内连续创业的成功者还不多,企业家融资可能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不过,坐在他对面和他谈判的风险投资家,则大大小小至少见了几十、上百家公司,经验都比较丰富。如此“菜鸟对大虾”,也难怪很多创业者要不四处找朋友打听,要不干脆全盘听从投资人的意见。这倒不是说我们的风险投资家会故意做损害企业家利益的事情,但是毕竟一个买方一个卖方,会有一定的利益冲突。只有双方的信息、力量都比较对称,交易才最长久。
另一方面,中国的创业者大多是销售、市场或研发出身,没有太多的财务管理经验,对融资知识也知之甚少。如今,倒不是因为市场上关于风险投资的信息太少,而是太多。如果你任意打开一份财经类的报纸和杂志,风险投资这几个字出现的频率超高。上网“百度一下”,有关“风险投资”的网页也有13 700 000个,而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长。作为业内人士,看了太多风险投资相关的文章和分析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个无限热闹的市场误区太多,信息杂音也很强。尤其是从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方面,对风险投资这个中国市场的新兴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与无数相同和不同的困惑。
比如,我最常听到的问题包括:
风险投资的钱从哪里来?他们要占多少股份?每年要多少分红?
VC选择项目的标准是什么?他们到底要投资什么样的公司?是不是只投资某类特定的公司,如海归公司、互联网公司、Web20公司等?
拿了VC的钱是不是以后就要听他们的,被他们摆布了?他们会不会介入企业的日常管理?钱怎么用?他们会管多严?投资一家公司后一定要换CFO或财务总监吗?到底谁听谁的?
董事会是3个人、5个人,还是7个人好?为什么要发行1 000万股?为什么要到开曼注册?
……
这些问题里面有基本的VC行业问题,比如风险投资的钱从哪里来?每年要多少分红?等等。其实,大部分VC都不靠分红过日子,而是靠把投资的股份卖掉,退出来挣钱的。
有些问题是由于媒体片面报道而引发的一些误解,比如海归问题。其实,风险投资人投资的目标不一定只是海归人士所创立的公司,而是投资人能够沟通和信任的创始人的公司。当投资人来自海外时,难免海归会受到青睐,因为他们能听懂投资人的语言,所谓听懂投资人的语言,不光指听得懂英语,而且指能听懂那些国际投资人习惯的沟通语言、熟悉的企业制度等。
有些问题则是由于对风险投资的具体运作模式不了解,比如那些关于换财务总监和谁听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风险投资商最不希望的就是介入公司的日常运营,投了资什么都不用管,你就能上市他才高兴呢!但是当出了状况时,他一定会保留介入日常运营的权利。
关于董事会和股票等方面的问题,反映出创业者对现代企业制度,或者是对风险投资相适应的西方股份制公司的基本法律架构知识的缺乏。这样的公司架构在中国并不常见,大多数人并没有聘用财务顾问和法律顾问的习惯,所以问题自然不少。
如此账本
之所以产生以上诸多问题,原因大概如下:
一方面,大多数业界人士,包括投资者、创业者和媒体,都习惯报喜不报忧。过五关斩六将,风光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的事情在媒体上大肆宣扬,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可是,公司创始人打架、分家、关门、走麦城的故事却鲜有报道。否则,吴晓波的《大败局》系列书也不会如此畅销,主要是因为市场上类似的书太少了。
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是一个纯进口的行业,十足的舶来品。刚才提到的从融资到投资,再到退出的整个过程,都是从美国硅谷学来的,用的甚至是海外的法律架构,是一个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行业。投资的是外国人,投的是美元,签的是英文的投资协议,公司在开曼,上市在纳斯达克,这一过程是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已经走过的历程的真实写照,直到现在,这种架构仍然影响巨大。当然,一些专业人士的解读和翻译也是必需的。近两年,终于有了中文的投资协议,也出现了A股上市实现风险投资退出的案例。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风险投资家们太忙了,他们都是空中飞人,忙着融资,忙着投资,出席这个或那个董事会,忙着管理被投资公司,帮他们解除成长的烦恼。因此,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具体详细地跟广大创业者和企业家交流这些东西。
举个例子。我认为邵亦波在博客中谈及的关于投资创业的一些细节分析,是我在互联网资料中看到的关于风险投资最有用、最具有实际操作指南作用的资料。一方面,他作为易趣的创始人,有从创业到融资,再到出售公司的全方位经验;另一方面,他也有着投资者的视野,也投资了数个公司,并成为风险投资基金经纬投资(Matrix Partners)的合伙人。但是,他也太忙了,既要做好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又要给自己投资的数个公司贡献力量。所以,我猜测他一时半会儿没有时间全面地给创业者写本风险投资融资指南。
让我来给你算一本账:一个掌管10亿美元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家,大概要在3~5年内把所有的钱都投出去,一年平均要投资2亿~3亿美元,一个月平均要投资2 000万~3 000万美元。你能看到风险投资家接受采访,谈谈他们的项目和感受,因为这只要花他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或者做一个主题演讲,顶多也就准备一两天的时间。但要写一本书,不是从网上拷贝和粘贴相关资料那么简单,从准备到计算机不离手地写作,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对于风险投资家而言,是没有这个时间的。因为成本太高了,半年的时间价值就是一亿美元!大概要等他们退休了,才有时间回首风云往事吧。然而,风险投资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行业,我们的风险投资家们又都风华正茂,等他们的回忆录写出来,大概要到2030年以后了。
初衷
虽然资本运作、投资融资的话题对大部分创业者都比较生疏,但是作为一个创业项目的CEO,或是公司的领导者,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要把它纳入到自己的知识范畴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为创业者介绍一些风险投资的必备基本知识,以及风险投资行业的基本规则。
本书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风险投资行业介绍,属于行业知识普及的部分,包括什么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钱从哪里来,风险投资主要做什么,风险投资怎么退出,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情况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风险投资的内部运作多了解一点,对你制订融资计划绝对大有裨益。
第二部分,风险投资的具体操作,包括风险投资如何选择项目,如何评估项目,如何定价,如何退出(IPO或M&A),要不要找中介机构(律师、财务顾问),如何写商业计划,如何应对尽职调查,等等。
第三部分,中国最典型的九家风险投资基金介绍。这不是一个联系名录,而是通过介绍基金历史、合伙人、过去投资的行业、过去投资的项目、平均投资金额等,使创业人能够从被投资人的角度理解该怎么看一个基金公司。其中,不乏规模大、名气响的基金,但也有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中小型基金。通过分析这些基金和他们的投资案例,你也可以顺藤摸瓜,自己做些研究。这样,当投资人找到你时,你就可以更好地同他沟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