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封神的 0x5f375a86
雷神之锤3是一款九十年代非常经典的游戏,内容画面都相当不错,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约翰卡马克。由于当时游戏背景原因,如果想要高效运行游戏优化必须做的非常好,否则普通人的配置性能根本不够用,在这个背景下就诞生了“快速开平方取倒数的算法”。
在早前自雷神之锤3的源码公开后,卡马克大神的代码“一战封神”,令人“匪夷所思”的 0x5f375a86 ,引领了一代传奇,源码如下:
float Q_rsqrt( float number ) {
long i; float x2, y; const float threehalfs = 1.5F; x2 = number * 0.5F; y = number; i = * ( long * ) &y; // evil floating point bit level hacking i = 0x5f3759df - ( i >> 1 ); // what the fuck? y = * ( float * ) &i; y = y * ( threehalfs - ( x2 * y * y ) ); // 1st iteration // y = y * ( threehalfs - ( x2 * y * y ) ); // 2nd iteration, this can be removed #ifndef Q3_VM #ifdef __linux__ assert( !isnan(y) ); // bk010122 - FPE? #endif #endif return y; }
相比 sqrt() 函数,这套算法要快将近4倍,要知道,编译器自带的函数,可是经过严格仔细的汇编优化的啊!
牛顿迭代法的原理是先猜测一个值,然后从这个值开始进行叠代。因此,猜测的值越准,叠代的次数越少。卡马克选了0x5f3759df这个值作为猜测的结果,再加上后面的移位算法,得到的y非常接近1/sqrt(n)。这样,我们只需要2次牛顿迭代法就可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精度。 函数返回1/sqrt(x),这个函数在图像处理中比sqrt(x)更有用。 注意到这个正数只用了一次叠代!(其实就是根本没用叠代,直接运算)。编译、实验,这个团数不仅工作的很好,而且比标准的sqrt()函数快4倍!float Q_rsqrt( float number ){
long i; float x2, y; const float threehalfs = 1.5F; x2 = number * 0.5F; y = number; i = * ( long * ) &y; i = 0x5f3759df - ( i >> 1 ); // what the fuck? y = * ( float * ) &i; y = y * ( threehalfs - ( x2 * y * y ) ); // 1st iteration // y = y * ( threehalfs - ( x2 * y * y ) ); // 2nd iteration, this can be removed #ifndef Q3_VM #ifdef __linux__ assert( !isnan(y) ); // bk010122 - FPE? #endif #endif return y;}
当然,更加魔幻的是,普渡大学的数学家Chris Lomont看了以后觉得有趣,但也不服气,决定要研究一下卡马克弄出来的这个猜测值有什么奥秘。
在精心研究之后,Lomont从理论上也推导出一个最佳猜测值,和卡马克的数字非常接近, 0x5f37642f。Lomont计算出结果以后非常满意,于是拿自己计算出的起始值和卡马克的神秘数字做比赛,看看谁的数字能够更快更精确的求得平方根。结果是卡马克赢了...
Lomont怒了,采用暴力方法一个数字一个数字试过来,终于找到一个比卡马克数字要好上那么一丁点的数字,虽然实际上这两个数字所产生的结果非常近似,这个暴力得出的数字是0x5f375a86。
囊括世界万物的一段代码 这是一段使用Processing语言的代码,这短短的几行代码永无休止的就在做一件事——“穷举”。那么它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忽略机器本身的性能限制,假设 frameCount 可以无限大(frameCount代表当前帧数)。只需安安静静地盯着屏幕,就可以看到所有像素的所有组合可能。 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上面看到所有艺术大师的作品,蒙娜丽莎、向日葵甚至是初音……人类历史上所有光辉的瞬间都将闪现在眼前。 但是这又需要多久时间呢?计算机里的每个像素都是由 256 级的 RGB 组成的。因此可以表示 256 ³ (1600万)种颜色。假如图形的分辨率为 1000 × 1000,所有的像素可能的色值相互组合,将会产生 256 的 3000000 次方张不同图片。 如果将图片排在一个长廊上,人以一秒一张的速度去浏览。由于一年有 31536000 秒,因此要走完这条长廊,就需要 10⁷²²⁴⁷¹² 年。 这个数字已经大得很难用人类的常用单位去表示了。硬是要用,那就是 10亿亿亿亿亿亿......年(90万个亿)。要清楚,宇宙的年龄也仅仅是 140 亿年(1.4 × 10¹⁰年)。。 这也意味着,即使你从宇宙大爆炸看到现在,也无法将这个程序看完。 但如果把图片像素的精度降低呢?用 100 × 100 的分辨率并且只用黑白二值去表示图形?此时总数就会缩减到 2⁷⁰⁰⁰⁰ ,也就约等于 10³⁰¹⁰。 看似缩小很多了。如果同时动用全人类的力量,将这个任务分配给70亿人。每人还是要不眠不休地看上 3.17 × 10³⁰⁰² 年,才能看完。 即使化到最简,结果仍是大得恐怖。但如果能看完,我手上说不准会有一张 100 × 100 的HelloKitty头像,他手上或许能有一张爱因斯坦吐舌头的照片。 可以用这么简洁的形式去展现万物,用近乎无限的时间去换取无限的可能,我觉得这就是这段代码的魅力所在。void setup(){
size(500,500);}void draw(){
for(int i=0;i for(int j=0;jstroke(frameCount/pow(255,i+j*width)%255,frameCount/pow(255,i+j*width+1)%255,frameCount/pow(255,i+j*width+2)%255); point(i,j); } }}
这段代码也有5x5的精简加速版本,当然其中的参数也是可以任意修改的,代码如下:
int num,w,frame,level;void setup(){
size(400, 400); num = 5; w = width/num; level = 2; //色值精度}void draw(){
for(int i = 0; i < num; i++){
for(int j = 0; j < num; j++){
fill((int(frame/pow(level,i + j * num)) % level)* (255 / (level - 1))); rect(w * i, w * j, w, w); } } // frame++; 匀速播放 frame = int(pow(frameCount,2)); //加速播放}
只有13个字符的Linux Fork炸弹 早在2002年,Jaromil设计了最为精简的一个Linux Fork炸弹,整个代码只有13个字符,在 shell 中运行后几秒后系统就会宕机:
:(){
:|:&};:
这样看起来不是很好理解,我们可以更改下格式:
:(){
:|:&};:
更好理解一点的话就是这样:
bomb(){
bomb|bomb&};bomb
因为shell中函数可以省略function关键字,所以上面的十三个字符是功能是定义一个函数与调用这个函数,函数的名称为:,主要的核心代码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函数本身的递归调用,通过&实现在后台开启新进程运行,通过管道实现进程呈几何形式增长,最后再通过:来调用函数引爆炸弹。因此,几秒钟系统就会因为处理不过来太多的进程而死机,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重启。
当然,Fork炸弹用其它语言也可以分分钟写出来一个,例如,python版:
import oswhile True: os.fork()
ubuntu@10-10-57-151:~$ ulimit -acore file size (blocks, -c) 0data seg size (kbytes, -d) unlimitedscheduling priority (-e) 0file size (blocks, -f) unlimitedpending signals (-i) 7782max locked memory (kbytes, -l) 64max memory size (kbytes, -m) unlimitedopen files (-n) 1024pipe size (512 bytes, -p) 8POSIX message queues (bytes, -q) 819200real-time priority (-r) 0stack size (kbytes, -s) 8192cpu time (seconds, -t) unlimitedmax user processes (-u) 7782virtual memory (kbytes, -v) unlimitedfile locks (-x) unlimited
可以看到,-u参数可以限制用户创建进程数,因此,我们可以使用ulimit -u 20来允许用户最多创建20个进程。这样就可以预防bomb炸弹。但这样是不彻底的,关闭终端后这个命令就失效了。我们可以通过修改/etc/security/limits.conf文件来进行更深层次的预防,在文件里添加如下一行(ubuntu需更换为你的用户名):
ubuntu - nproc 20
这样,退出后重新登录,就会发现最大进程数已经更改为20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次运行炸弹就不会报内存不足了,而是提示-bash: fork: retry: No child processes,说明Linux限制了炸弹创建进程。
东尼·霍尔的快速排序算法
这个算法是由图灵奖得主东尼·霍尔(C. A. R. Hoare)在1960年提出的,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快速就是他的特点。
快速排序采用了“分治法”策略,把一个序列划分为两个子序列。在待排序列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基准”(Pivot)。
所有小于“基准”的元素,都移动到“基准”前面,所有大于“基准”的元素,都移动到“基准”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此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分别对“基准”两边的序列,不断重复一、二步,直至所有子集只剩下一个元素。
假设现有一数列:
对此数列进行快速排序。选择第一个元素 45 作为第一趟排序的“基准”(基准值可以任意选择)。
第一趟:将元素 45 拿出来,分别从数列的两端开始探测
首先从右向左开始,找到第一个小于 45 的元素为 25,然后将 25 放置到第一个元素 45 的位置上。此时数列变为:
然后从左向右开始,找到第一个大于 45 的元素为 66 ,然后将 66 放置到原先元素 25的位置上。此时数列变为:
继续从右向左开始,找到第二个小于 45 的元素为 10 ,然后将 10 放置到原先元素 66的位置上,此时数列变为:
继续从左向右开始,找到第二个大于 45 的元素为 90 ,然后将 90 放置到原先元素 10的位置上,此时数列变为:
继续从右向左开始,此时发现左右碰面,因此将“基准”45 放置到原先元素 90 的位置上,此时数列变为:
至此,第一轮结束,“基准”45 左侧为小数区,右侧为大数区。同样的分别对小数区和大数区应用此方法直至完成排序。
分析完成后通过C++的源代码如下:
快速排序核心算法:
//每一轮的快速排序int QuickPartition (int a[],int low,int high){
int temp = a[low];//选择数组a的第一个元素作为“基准” while(low < high) {
while(low < high && a[high] >= temp )//从右向左查找第一个小于“基准”的数 {
high--; } if (low < high) {
a[low] = a[high];//将第一个找到的大于“基准”的数移动到low处 low++; } while(low < high && a[low] <= temp)//从左向右查找第一个大于“基准”的数 {
low++; } if(low < high) {
a[high] = a[low];//将第一个找到的小于“基准”的数移动到high处 high--; } a[low] = temp;//将“基准”填到最终位置 } return low;//返回“基准”的位置,用于下一轮排序。}
递归调用QuickSort(分治法):
//快速排序-递归算法void QuickSort (int a[],int low,int high){
if(low < high) {
int temp = QuickPartition(a,low,high);//找出每一趟排序选择的“基准”位置 QuickSort(a,low,temp-1);//递归调用QuickSort,对“基准”左侧数列排序 QuickSort(a,temp+1,high);//对“基准”右侧数列排序 }}
void main(){
int a[8]={
45,38,66,90,88,10,25,45};//初始化数组a QuickSort(a,0,7); cout<
// 顶点、边的编号均从 0 开始
// 邻接表储存
struct Edge
{
int from;
int to;
int weight;
Edge(int f, int t, int w):from(f), to(t), weight(w) {}
};
vector G[__maxNodes]; /* G[i] 存储顶点 i 出发的边的编号 */
vector edges;
typedef vector::iterator iterator_t;
int num_nodes;
int num_left;
int num_right;
int num_edges;
int matching[__maxNodes]; /* 存储求解结果 */
int check[__maxNodes];
bool dfs(int u)
{
for (iterator_t i = G[u].begin(); i != G[u].end(); ++i) { // 对 u 的每个邻接点
int v = edges[*i].to;
if (!check[v]) { // 要求不在交替路中
check[v] = true; // 放入交替路
if (matching[v] == -1 || dfs(matching[v])) {
// 如果是未盖点,说明交替路为增广路,则交换路径,并返回成功
matching[v] = u;
matching[u] = v;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不存在增广路,返回失败
}
int hungarian()
{
int ans = 0;
memset(matching, -1, sizeof(matching));
for (int u=0; u < num_left; ++u) {
if (matching[u] == -1) {
memset(check, 0, sizeof(check));
if (dfs(u))
++ans;
}
}
return ans;
}
queue Q;
int prev[__maxNodes];
int Hungarian()
{
int ans = 0;
memset(matching, -1, sizeof(matching));
memset(check, -1, sizeof(check));
for (int i=0; i
if (matching[i] == -1) {
while (!Q.empty()) Q.pop();
Q.push(i);
prev[i] = -1; // 设 i 为路径起点
bool flag = false; // 尚未找到增广路
while (!Q.empty() && !flag) {
int u = Q.front();
for (iterator_t ix = G[u].begin(); ix != G[u].end() && !flag; ++ix) {
int v = edges[*ix].to;
if (check[v] != i) {
check[v] = i;
Q.push(matching[v]);
if (matching[v] >= 0) { // 此点为匹配点
prev[matching[v]] = u;
} else { // 找到未匹配点,交替路变为增广路
flag = true;
int d=u, e=v;
while (d != -1) {
int t = matching[d];
matching[d] = e;
matching[e] = d;
d = prev[d];
e = t;
}
}
}
}
Q.pop();
}
if (matching[i] != -1) ++ans;
}
}
return ans;
}
匈牙利算法的要点如下
prev
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