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掌控中国信息化未来?

 相对于Windows时代一味地打击盗版,现在微软已经把未来寄托于.net。为了加快在中国推动.net,2005年以来,微软以中国软件产业推动者的身份加速了在中国的扩张步伐,并开始以紧凑的战略投资和灵活的地区市场渗透在中国市场缜密布局。不过,微软的目的并不仅限于布局,它早以更加深远的目光瞄准电子政务——这块实施.net战略的宝地。在中国实施新的扩张策略中,微软打破了软件产业原本的游戏规则而成为实际的控制者,中国信息产业将如何主导自己的未来?

  政府推动的投资

  在创智、浪潮、中软一系列投资签约仪式后,微软中国公司总裁陈永正与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张琪,10月10日再次共同出现在微软对大连华信公司的投资签约仪式上。

  出席签约仪式的还包括大连市副市长戴玉林、大连信息产业局副局长栾庆伟,以及来自大连市政府各部门的重量级领导。在微软以往对浪潮、中软的一系列投资签约仪式中,都毫无例外地有当地政府要员出席。

  对微软投资大连华信公司而言,当地政府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大连华信公司总裁刘军告诉《商务周刊》:“华信获得微软与NEC、NTT等软件巨头共同注入的1500万美元资金,与大连市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对此,出席签约仪式的大连市副市长戴玉林表示,微软选择了大连,政府自然在推动微软与大连当地企业的合作方面责无旁贷。

  大连市政府与微软的“亲密接触”最早源自信息产业部的引荐。2003年12月,张琪等信息产业部官员与来访的微软总设计师比尔·盖茨共进午餐,当盖茨询问中国哪些城市应作为微软战略重点时,张琪指出,微软应该瞄准大连。

  事实上,大连市政府早已将软件产业列入未来规划。薄熙来担任大连市长时,就曾多次向国家决策层寻求大连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支持。之后,大连市政府也曾多次邀请信息产业部高层访问大连。

  大连发展软件业的环境也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2003年,大连成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与信息产业部等国家部委共同命名的10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之一。张琪对《商务周刊》说:“大连在软件出口方面又占据天然的地理优势,理应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不过对于微软来说,拉动中国软件出口并不是微软大规模宣传其投资大连华信的根本初衷。

  2002年之前,微软近乎急功近利地在中国寻求Windows份额的增长。微软与中国各地软件企业的关系仅限于扩大微软正版Windows和Office系统的影响力,此时政府也不可能是推动微软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关系的主导者。“微软因一味的‘反盗版’计划,而置自己于中国国内软件产业对手的位置,政府当然没有全力支持微软的理由。”锡恩咨询顾问公司总裁姜汝祥指出。

  但到2002年之后,微软的战略重心发生了变化。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就微软霸主地位的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把进入成熟期的微软带进业务增长的瓶颈。微软开始实施一系列的重组措施,并推出.net,以挣脱Windows对微软的束缚。

  按照微软的定义,.net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连接各种信息、人员、系统与设备的软件架构。.net计划的实质是把微软所有的产品都联在一起,从终端到前端,从手机软件到服务器软件全都上网。.Net系列服务软件最终目标是形成因特网的操作系统,进而控制其他基于此平台的服务应用软件。从而,企业和客户都能从微软或他的盟友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基于因特网的服务。

  姜汝祥说:“.net并不是微软新的技术战略,而是微软以桌面系统为核心建立的庞杂的商业系统。”

  中国市场的情况是,2001年以来,中国网络普及率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网民的高速增长也使互联网接入更为广泛,应用更加丰富多彩;在《CNNIC第1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互联网络应用开发几乎可以用无限量来形容。IBM、甲骨文等技术巨头纷纷看好中国规模性用户创造出的世界上最广阔的网络应用机会,微软的.net战略自然也瞄准了中国这块宝地。

  2002年6月,微软公司CEO史蒂夫·鲍尔默与中国国家计委签署了涉及62亿元人民币的谅解备忘录。现在看来,这份内容包括软件出口、投资、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多个方面的备忘录,已经成为微软启动中国政府关系的金钥匙。

  在备忘录中,微软给自己在中国市场以全新的定位:与中国软件业共同成长,扮演中国软件业带动者的角色。这也成为微软获得中国政府高层支持的直接缘由。

  中国软件业的产值目前占整个信息产业的不足3%,信息产业是公认的能对经济产生巨大拉动力的主导行业。张琪认为,“微软愿意承担带动中国软件业发展的作用,政府当然有充分理由给予支持。”

  微软的高层公关路线,赢取了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好感。2002年9月,微软—国家发改委合作办公室成立,发改委通过办公室监督微软投入资金的落实情况,信息产业部则对微软投资目标提出具体指向。

  微软以“扮演中国软件业带动者”来带动自身扩张的通常思路是,在重点地区选择强势软件企业进行帮助。在信息产业部建议下,微软首先选择了创智、浪潮、神州数码和中软4家伙伴。

  “与4家中国软件公司的合作是在信息产业部支持下,并且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完成的。”一位微软中国公司战略合作部高层告诉《商务周刊》。

  选择重点地区的强势企业合作,对于微软在中国推行其.net战略有着特殊意义。当时.net在市场中处于起步阶段,微软通过与4家公司的合作,可以为.net找到有力支撑点和同盟军;再者,微软优先扶持实力较强的国内软件企业,也与发改委扶植国有软件产业发展的思路相一致。

  2003年初,微软又与政府合作,筛选出了17家合作伙伴加盟“护航计划”;当年4月,微软投资5亿美元,对这些业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技术培训。

  2004年后,中国更多地区看好软件业,并为此积极争取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大连也不例外。

  戴玉林反复强调,大连具有发展软件产业的独特优势。大连有东软公司建立的软件基地,并且日本NEC、DATA等公司已经开始与大连软件园合作。“在市政府支持下,发展软件出口外包就是大连的机会。”戴玉林说。

  从政策层面,国家也在强调发展软件外包的重要性。“中国目前进行核心软件开发很难获得市场,所以软件外包是提升中国软件业规模、做强做大的敲门砖。”张琪说。

  在信息产业部推荐大连后,微软与大连市的接触日密。戴玉林告诉《商务周刊》:“我曾数次亲自率大连市政府访问团到微软总部。”

  谈到西雅图微软总部的蓝色办公室,以及与鲍尔默的握手,戴玉林抑制不住的兴奋。2004年6—10月,微软资助了100名包括大连市在内的东北三省政府官员及国企高层,到微软总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戴玉林认为,微软的实力足以证明其对大连软件业即将产生的带动力。

  2004年6月,大连市政府发布《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了“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四大行业为支撑”的指导方针,一个中心即将大连建成东北亚最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在包括电子信息及软件业、化工业、先进装备制造、造船四大行业中,电子信息和软件业被放置在地方经济的首要位置。大连市市长多次在市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要为发展软件产业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并寻求各种发展空间。

  按照戴玉林的解释,由于国内软件企业普遍还很羸弱,单靠它们未必能立竿见影地带动大连经济实力增长。因为大连市政府的目标非常明确,2007年大连软件业将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出口创汇8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年平均增长82%。

  “与微软、英特尔、IBM这样的软件巨头合作,并采取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技术平台是必要的。大连必须以灵活的政策环境吸引投资,并吸纳国外软件技术。”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栾庆伟说。

  而戴玉林则更为看重与微软的合作对大连经济增长所能起到的“持久性带动作用”。他对《商务周刊》说:“对大连而言,建立软件的商业模式,比软件技术本身更重要。”

  为了吸引来“金凤凰”,大连市政府对软件出口政策做出相应调整。首先是在软件出口审批方面,按照2002年国家关于软件出口有关问题的通知,软件出口企业在对外签订软件出口合同后,须在软件出口合同在线登记管理中心上履行合同的登记手续,为国家各管理部门对软件出口的协调管理和落实国家有关软件出口政策提供核查依据后方可出口,但在大连市政府协调下,软件出口审批程序则相对简化,审批也更为直接。
  在计算软件出口收入时,相对于其他软件企业经过结汇后方可计算入企业出口收入,大连的软件企业向海外的销售收入报关后,可直接计入企业赢利。

  再者,简化由进出口银行对软件出口的信贷支持。相对于其他软件企业需要由进出口保险机构担保,大连市政府给予软件出口以直接的担保。

  事实上,为了吸引住微软这样的国际性大公司,大连市政府的努力并未就此停止。10月9日,在市政府内部办公会议上,大连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共识是,大连市还将进一步消除各种政策壁垒,为发展软件产业创造便利环境。除了微软外,在IBM或者戴尔等其他技术巨头进驻大连时,市政府都将采取为其量身定做的优惠条件。

  戴玉林说:“大连是出口导向型城市,微软这种技术巨头,在政策安排方面应该享有优先权。”

  大连目前有东软、华信、海辉三家有影响力的软件企业。东软有着完整的投资,营业额在大连软件企业中排名第一,但是各块业务较为分散;华信和海辉则更专注于外包,按照微软中国公司相关人士的解释,这是微软没有选择东软的原因。而海辉则已经在政府的支持下吸引了英特尔1500万美金的投资,因此大连市向微软力荐华信。

  “在达成初步投资意向后,微软对于华信的行业影响力、发展潜力、技术规范、管理水平等四个方面要求相当苛刻。”大连市华信公司总裁刘军告诉《商务周刊》,而这其中,微软最重视的是技术规范,“华信公司主要接各日本公司的业务,业务形式更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开发工具,根本谈不上技术规范”。

  微软为此专门派员,指导华信公司制定出基于微软.net的技术规范方案后,方才落实了投资。刘军对此表示满意,他解释说,采取微软的开发规范,可以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性收益。

  有消息说,在该项政府极力支持下获得的投资中,微软的实际投入不到1500万美元中的半数。戴玉林则认为:“微软投资虽然有限,但是足以说明微软看好大连的软件环境。”他透露,目前英特尔、甲骨文等软件巨头已经在大连软件园投资。

  “微软可以通过精细而深入的培训,使大连的软件外包具有统一的开发工具,这将大大提高微软对大连软件企业的带动力。”戴玉林说。

  海南和湖南的两场“不正当竞争”

  现在,大连的软件包出口已经形成规模,并且是国内软件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在政府和当地企业的顶力支持下,微软通过有限的战略投资——这种市场化的手段增强在当地软件产业的影响力,看上去颇能起到双赢之效。

  然而,这家让全世界IT企业都感到震撼的巨无霸,当然并不是在中国的所有地区都能获得如此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全方位支持。它的扩张步伐仍然在推进之中,但却不断受到挑战,甚至遭到了“微软正在绑架中国的信息化未来”的舆论狙击。

  10月25日,微软正式与海南省政府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按照微软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张瑞昌的解释,在中国,微软以与中国信息产业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为目标,针对国内信息产业发展所必备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加大了实质性的支持与承诺,推动建立起软件经济的生态链。

  而“海南微软技术中心”是“合作共赢”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在合作中,微软将支持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软件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并推进企业信息化。

  海南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献仁对此备忘录的评价是“审慎思考后”签署的备忘录。“微软希望在海南电子政务项目中全面采用.net架构,我们当然要谨慎。”王献仁说。

  微软与海南省的接洽也来自于发改委的推荐。8月中旬,由海南省发改厅牵头,微软中国公司高层最先与负责信息化的海南省常务副省长吴昌元、副省长刘崎会面。按照有关人士透露,在会面中,微软提出,微软将以战略投资推动与海南省政府合作,并建立技术中心,进行人才培训等计划,但前提条件是海南省的电子政务项目须全面采用.net架构。
  自1990年代经济陷入低迷后,海南省一直希望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产生新的经济带动力。进入21世纪后,海南省领导也曾多次表示,欢迎世界500强到海南投资,以利于海南的长远经济规划和产业增长。微软此次主动示好,当然让海南省政府高层喜出望外,但惊喜之余也有些疑惑,海南的软件产业一直很薄弱,微软为什么会突然对海南感兴趣?

  事实上,就在此时,海南省电子政务第一期工程的两个项目分别完成了招标和议标。

  8月29日,海南省当地一家软件公司收到了海南省电子政务项目第一期工程中“网上联合审批”项目的中标通知。该软件公司专注于公文审批以及电子文档管理软件的应用开发,这种应用功能采取的是J2EE的中间件。

  海南省电子政务项目一期工程的另一个项目“电子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此时也正处于议标阶段,海南正在对10家国内参与该项目竞标公司所提供的解决方案进行最后的技术评审。还没有公布最后的竞标结果,就从政府高层得知微软.net将介入海南省电子政务项目的消息。

  按照王献仁的介绍,在2005年4月初,王献仁参与起草了海南省电子政务外网工程的初步设计,以及省电子政务的5年规划,初步确定采用国内中间件软件商普遍擅长的基于J2EE开发的技术方案,微软的.net架构并未被考虑。

  J2EE和.net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化技术体系。J2EE全名Java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ava2平台企业版),是Sun公司综合许多IT巨头如IBM、HP等所定义出来的企业级信息应用系统的规范。由于J2EE的开放性等优点,国内出现了易达讯、东方通、中创等很多基于J2EE的软件中间件提供商,此前金税工程、金关工程、金财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审工程以及贵州、上海、广东等省市的政府信息化,采用的都是J2EE技术平台。

  J2EE和.net的对立,意味着国内软件开发商与微软在争取电子政务项目时处于对立地位。“一旦微软.net通过游说政府高层而介入这个项目,国内中间件软件商将完全失去机会。”参与海南省电子政务一期竞标的易达讯网络公司首席运营官王晓蒙告诉《商务周刊》。

  之前,易达讯、东方通等几家国内知名中间件商在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项目中,已经有过被微软政府公关路线挤压的经历。

  2005年2月,湖南省信息化办公室对外发布了该省电子政务一期项目的招标函。

  湖南省信息化办公室相关人士向《商务周刊》介绍说,2004年9月,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项目曾对BEA、IBM公司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测试,但上述两家国外厂商的方案最终被否认,关键原因在于其产品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投资预算。

  在湖南省政府系统中,Windows、Linux一直并存。湖南省信息化办公室的相关人士认为,国内软件厂商能低成本开发出基于J2EE的多项电子政务功能,因此湖南省电子政务招标重点锁定于国内几家有名的中间件软件厂商。

  参与竞标的易达讯公司副总裁康宁告诉《商务周刊》:“我们在保障湖南省电子政务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将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然而,按部就班进行的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项目招标进程,在最后时刻遭到了逆转。4月10日传出消息,湖南省电子政务第一期项目不再公布竞标结果,湖南省电子政务系统将全部采用.net技术架构。

  微软涉入湖南省电子政务项目,利用的正是创智这一早已布下的棋子。2004年7月,微软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发改委召开会议,创智的名字被信产部提起。在湖南省政府支持下,微软对创智展开了3个月考察期,2004年10月,微软在长沙与创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此合作协议中,微软投资在长沙建立技术中心,扶植湖南软件业发展,创智则与微软共同参与技术中心运作。同时,微软协助创智在湖南进行软件培训,以推动湖南当地的信息化进程。

  最早与创智接触的微软总部语音业务总经理黄学东对微软投资创智的解释是:“创智是湖南省少有的实力性公司,技术体系完全与微软技术架构相融。”
  创智果然没有让微软失望。2004年11月,创智推出了基于微软MBS系统的商务管理软件,MBS可以与.net技术紧密结合,成为微软企业级解决方案的重要环节。2004年12月,创智又发布了基于微软系统的CRM软件。在微软的紧密扶持下,创智成为微软忠实的技术伙伴。

  2005年4月,湖南省一位副省长在创智公司董事长丁亮陪同下访问微软总部。与此同时,湖南省分管领导与微软签署合作备忘录,承诺在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项目采用.net框架,由创智具体实施。

  这对于易达讯等三家投标公司显然是突然的消息,它们采用的都是J2EE技术框架,于是即向湖南省信息化办公室提出质疑。2005年5月,湖南省信息化办公室邀请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有关领导、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及湖南省专家组成专家组,对.net在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项目的适用性进行实地性论证和评审。经过实地考察后,专家组在技术论证会议上指出,.net只适合中小型级企业级网络使用,在国内同类电子政务项目没有应用成功经验,不符合国情,并且安全和灵活性等方面都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而在同类项目中,国产基础软件产品已经具备和微软竞争的实力,且在国内电子政务应用中已有大量的成功案例。专家们的建议是,湖南省政府应该从实际情况和项目进程出发,采购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产品,采用国内企业擅长的成熟和安全的J2EE技术体系。

  但专家意见无法撼动微软通过游说政府决策层的高端路线获得的逆转。2005年8月,湖南省正式对外发布了电子政务采取.net技术的消息,创智也成为首个基于.net平台的中国省级电子政务项目具体实施者。湖南省政府部门有关人士给出的解释是,在微软的支持下,创智已经具备完整的.net开发实力。

  但记者所知最新消息是,.net在湖南省政府信息化项目的实际操作遇到了很大困难,微软对湖南电子政务外网的投资承诺至今也没有兑现。困难之一是.net在中国电子政务项目中罕有成功先例,相反J2EE却有大量成功实践,国内软件厂商也据此开发出电子政务的各种功能。并且与国内J2EE厂商的项目报价相比,采用.net架构,湖南省在该项目中间件采购的投入将超出6-7倍。

  事实上,易达讯公司等国内中间件厂商正是在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项目杳无音信后方才转战海南的。但出乎预料的是,微软把海南电子政务项目也看作自己的目标,不仅同样抛出在海南投资兴建软件中心等一系列诱人条件,而且专门派出一位曾在海南工作过的职员,担任海南省政府信息化的项目专员。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项目招标的逆转几乎在海南省重演。让他们稍感欣慰的是,面对微软的鱼饵,海南省政府领导在被吸引之余,在表态之前仍然审慎地征询和听取了海南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王献仁,海南省信息厅高级工程师,海南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考察过国内多个省市的电子政务进程。他直截了当地指出:“J2EE较之于.net,如不考虑可能出现的特别因素,利大得多得多,而弊则近乎可以忽略。”

  在一份提交海南省政府的《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中采用J2EE与.net技术路线的利弊分析》报告中,王献仁先是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解释了J2EE和.net各是什么,然后比较了这一对竞争对手的不同:

  “在基本理念上,.net强调与Windows平台的集成性。J2EE则强调跨操作系统的可移植性,当开发商完成了符合J2EE规范的软件时,其客户可以依据其喜好和实力来选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平台,从基于开放源代码的免费软件到高端满足B2B需求的商业套件来搭建自己的应用体系”;

  “在操作系统支持方面,J2EE所使用的Java代码可以运行在多种操作系统上,包括Windows、各种版本的Unix、各种Linux发行版本、MacOS、BeOS。微软的.net只能在Windows上运行”;

  “在数据库访问应用方面,J2EE通过实体EJB来完成,基于容器管理的实体EJB使开发更快捷,管理更方便。而.net的数据访问工具则由基于XML的ADO.NET代替了基于COM组件的ADO,可以处理极其丰富的数据源,但很明显限制了在有超大数据量和有网络瓶颈的应用中的使用”;
  “在产品的多样性方面,J2EE规范的产品最丰富,因为IBM、Oracle、HP、BEA等业界巨头在J2EE规范制定阶段就开始参与,J2EE能够吸收他们在‘企业级应用’多年来成熟的经验,由于采用开放的协作制定规范,J2EE也体现了众多企业级计算领域供应商的知识和专业技术。与此相比,.net架构是由微软单独制定,其具体产品也是由微软单独完成的,微软作为桌面应用的霸主地位看来难以撼动,但其数据库产品、企业应用集成产品等并不是Oracle、IBM、BEA类似产品的对手”。

  “在产品的安全性方面,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已被公认是不稳定的,.net在正式发行没多久就因为安全上的错误而发表ServicePack1,.net平台的核心IIS服务器更是令人不得不想起Nimda等不断出现的病毒噩梦,尤其是.net的安全性体系比较封闭,客户在安全性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自主性。尽管Unix、Java、J2EE也有安全性问题,但至少目前为止,比.net的产品强得多”。

  “在产品的集成性上,微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集成性方面很好,方便易用,尤其在面向使用者的前端,不过这种良好的集成性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所要集成的都是微软的产品,从底层的操作系统一直到开发工具,否则就恰恰相反,跨平台集成是微软的软肋,在后端的集成中也非常弱,而J2EE却能大显身手”。

  在非常关键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份额方面,“J2EE是1999年提出来的,.net是2000年提出来的,两种解决方案的技术成熟度差别很小,但J2EE阵营掌握着重要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自1990年代末起不断加大力度,Java和J2EE技术凭借当时的优势,比如跨平台、先进的面向对象技术、安全性、比较成熟的框架体系以及众多IT厂家和爱好者的追捧,成为一时首选。银行业和电信业的企业信息化一直走在各行业的前列,迄今也只有J2EE这样的全面、成熟技术规范才能满足银行业和电信业的信息化需求。而微软在企业基础结构(可扩展性、可靠性和高可用性)方面未经足够的实践验证。.net所具有的优势是能够快速开发基于用户界面的前端应用,基本上都是停留在部门级的应用;一直以来.net在企业级应用中都不是很理想,而J2EE的强项是开发企业级的后端核心应用。”

  通过这些细致比较,王献仁认为,海南省电子政务平台作为一个支撑各种繁多复杂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基础平台,理想的境界当然是把全省的电子政务应用放置在单一操作系统的统一平台之上,“但由于现有系统的继承、技术支撑能力、技术垄断的风险、软硬件供应商的产品优势等因素,只使用一种操作系统平台是很难的。因此,追求跨平台的技术路线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net是微软的专有技术,它限制了我们的选择,导致我们锁定于一家供应商,并使得我们极易受到微软价格行为和编程模型变化的影响,不像J2EE供应商之间的竞争造就了创新和价格可比。”王献仁对《商务周刊》说。

  由此,王献仁向省政府高层提出了在海南省电子政务项目全面采用.net的利与弊。其利一是如同傻瓜相机一样好学、易用,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开发工具,.net向开发者尽量屏蔽低层复杂架构,在与开发工具的结合上有优势;其利之二,就要看微软会给海南省落实什么好处了。全面采用.net之弊,一是海南省多年来致力于推动Linux的努力和成果前功尽弃,包括2004年的正版化国产软件采购投入,也包括国家即将可能给予的项目资金支持;二是现有的J2EE投资也面临两难,推倒重新开发要重新投资,而继续保留则面临数据整合和应用集成的难题,部委垂直管理的部门采用J2EE开发的应用系统则不是一个海南省能够推倒的;三是.net这种没有得到业界广泛支持的专有架构,会把海南省的信息化局限在微软的技术实现上,将妨碍未来采用其他供应商的产品,包括影响到硬件平台的可选择性;四是将面临平台的稳定性、服务器的稳定性、系统的安全性的更大威胁,乃至国家安全的不可控风险;五是国内其他省市电子政务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绝大多数成功的应用不是基于.net的,海南省电子政务因刚起步,完全有条件利用别人的成果进行本地化移植,不仅大大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而且还能很好回避项目失败的风险,比如广东省投入1000多万元花了5年时间开发出国内目前最好的工商业务系统,移植到海南只需200万元和半年时间,类似的还有地税项目等,而如采用.net,大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要重头开发,代价不菲。
  “与其他省情况类似的是,海南省政府采用微软的办公系统不足20%,并且海南省信息技术委员会已经在推动省电子政务的Linux开发和国产化软件中投入大量资金。”王献仁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指出,.net作为一套产品系列,一个独家的封闭体系,一旦答应微软在海南省“全面采用”,则不仅是这些投资全部打水漂,所有前期技术工作前功尽弃,还将扼死海南本就不发达的本土软件产业。

  已经收到中标通知的海南该家软件公司和频频遭遇微软“不正当竞争手段”所害的易达讯,都向记者表示了决不善罢甘休的态度。王晓蒙告诉《商务周刊》:“招标是政府采购的正常程序,如果招标输了,我们无话可说。但已经到了批复阶段,如果这个时候宣布废弃招标,我们需要一个合法的说法。”

  在2005年9月的数次谈判中,微软具体解释了给海南省的一系列“好处”:在海南建立技术中心,对微软平台及相关系统的建设和信息安全,提供软件产品研发支持、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测试服务;对海南当地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系统和网络管理培训,成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微软院校IT课程”项目的组成部分。

  但一些人士认为这些投入对快速发展海南省软件产业远远不够。海南发展软件业的现实情况是资源稀缺,如果软件产业真正形成规模,就需要持续性的投资支持。但是微软并未对海南省投资作出明确承诺,并且,从微软以前的战略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其投资额是有限的。这对尚处于启动状态的海南软件产业难以带来实质性的作用。

  王献仁介绍说,微软在中国山东、辽宁、成都、广州、江西、河南、湖南、重庆、合肥、天津等地已经设立了一批省级微软技术中心,在软件产业资源和生态不足的海南设立技术中心,必定排在任何一家省级中心之后;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面,微软可能比较乐意做,但微软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严重缺失的,只会在微软自己的平台上开发,微软又很难在毕业生就业机会方面提供实质性帮助;共同推进企业信息化合作方面,国内外的信息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做这方面的工作,迄今为止,在海南省做得最多的并不是微软。

  根据相关人士的计算,要想由微软在海南这个国内IT界普遍视为“IT产业荒漠”的地方,耕耘出一片“IT产业绿洲”,最现实的选择是微软能够承诺和保证在海南实现至少不少于8年、每年能够创造至少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产值的软件外包生产规模。他提议,将微软提出的合作备忘录中“海南省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全面采用.net技术”一句里的“全面采用”,改为语意较为含混务虚的“积极探索”。

  但到10月30日,已中标的海南省电子政务平台“联合审批”项目和投标进展中的“数据共享平台”项目均告推迟。海南省政府与微软的合作细节,估计要等到2006年4月比尔·盖茨参加博螯论坛并与海南省领导会谈后才能具体落实。

  “当我们瞄准了海南、湖南等原先被视为相对规模较小的地区市场时,我们的阻力仍然来自微软和它的技术合作者。”两度受挫于微软的易达讯公司总裁康宁说,“.net变得更加庞大了,我们在电子政务竞标正变得越来越艰难。”

  .net新扩张主义

  在分析人士看来,微软在此时对中国政府信息化持续发力,有着很明确的背景。

  按照安邦咨询2005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字,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市场规模大约在1800亿-2000亿元之间,仅政府购置软件就需要约250亿元。在安邦分析师看来,这样的规模市场,当然会使电子政务项目成为.net的首选目标。

  “微软已经将中国的电子政务提高到全球战略的高度,.net瞄准中国电子政务有多重意义。”锡恩咨询公司总裁姜汝祥说。

  首先,微软一直烦恼于.net在世界上一直被认为只适用于较低端的部门级应用,在企业级市场缺乏成功经验,相对仅早诞生一年的J2EE处于明显劣势,这让微软很不甘心。不过,微软在中国市场内部积聚.net战略的能量时,并不打算直接与IBM或者甲骨文在大型企业级软件领域直接对垒,而是将.net的目标市场直接指向电子政务。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电子政务市场,正是实践.net框架“优越性”、为.net正名的完美实验场,而且,在国内电子政务市场,微软的对手大多是本土软件公司,买方又是急于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比较容易通过其巨大的投资号召力和政府攻关能力“搞定”。
  其次,从决策高度而言,与日本E-Japan战略、美国电子政务计划的实现决策透明、提高公共政策系统监控效率并间接带来社会效益这些初衷不尽相同,中国政府2003年开始提出的电子政务规划,还有着带动和促进中国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繁荣发展的使命。2005年,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实施电子政务计划时,无一不将本地的电子政务作为提升当地软件产业的重要手段,微软要想在中国实现.net一统天下,借道政府电子政务项目是最便捷的途径。

  谙熟跨国公司在中国战略方向的姜汝祥指出:“在争取电子政务这一庞大市场时,除了证明.net的技术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在.net扩张中,电子政务正成为强化和深化微软在中国影响力的催化剂。”

  但是,微软的.net扩张战略时间相当紧迫。在2005年5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准备会上,国家信息办官员指出,2005年年底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将建设完成,届时16个部委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将搭建起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电子便道。而在各地政府外网建设完成后,电子政务倡导的“12金工程”即金税工程、金关工程、金财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审工程等具体项目也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一直以来,政府的“12金工程”被众多软件厂商视为聚宝盆,尤其中国国内软件厂商,在基础性软件开发失去机会后,早已试图用J2EE等开放系统进行此类应用软件开发。而国家“12金工程”和各省的电子政务一样,都决定了软件企业在开发应用功能时的技术轨道。

  “我们一直以来坚定地靠在Unix/Linux平台上走J2EE技术路线为微软所不容,微软这次主动找我们谈战略合作的真实意图,就是因为海南是一个小省,突破口容易打开。”王献仁对《商务周刊》分析到,“这个突破口打开以后的影响是很有分量的,是微软实现其垄断中国基础软件市场战略、控制中国软件产业非常有价值的一步,然后再从海南影响全国,这才是微软真正想从海南获得的,也是它这段时间如此集中地投资中软、华信、浪潮等软件公司,并在湖南、海南等二线省市集中开展政府攻关强势介入电子政务项目的主要原因。”

  很明显,微软.net切入国内不同市场的战术经过了深思熟虑,颇为迎合“中国国情”。它一方面通过一揽子合作,获得发改委、信产部等中央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荐,在微软布局地区性市场,选择不同地区软件商时,这些部门成为微软扩张的润滑剂,也是与当地政府关系的敲门砖。另一方面,它又逐一与地方政府行政主官直接谈判,希望以投资为诱饵获得省级领导青睐,绕开地方信息化专业部门组织的论证与招标,直截了当地掌握各省的电子政务项目,使.net压倒J2EE成为各地信息化的事实性技术平台,通过技术依赖和系统锁定等微软的拿手好戏来控制区域市场,然后再以“农村包围城市”,介入“12金工程”等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化建设。

  为此,大约2004年开始,微软在中国市场设立地区信息专员,该职位成为区域市场机会的直接论证者,区域市场专员不仅负责与当地政府公关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协调,更重要的是,当地区性的市场机会到来时,可以直接行使调度资源的权力。微软能够在海南省和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项目关键时刻“插手”,就是来自当地专员及时的信息反馈。

  在介入区域市场过程中,微软的战术又有不同。在北京、大连、山东等软件产业较发达并被当地政府列为支柱性产业的地区,微软在发改委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投资对象瞄准浪潮、中软、华信等当地最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姜汝祥说:“在这些一类区域市场中,软件开发商(ISV)、硬件设备提供商、应用开发商形成完整的软件链,这些企业又依靠地域优势成为电子政务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微软对它们的战略投资和深层次合作,实践自己‘带动中国软件产业’的承诺,不仅取得了密集的技术跟随者,又取悦了地方政府,很容易获得电子政务大单,可谓一举多得。”
  而在湖南、海南这样的二线省市,由于政府迫切希望获得微软这样世界大企业的投资,并发展薄弱的软件产业,微软不屑于与当地软件企业合作,仅凭一两千万美元的投资意向就足以吊住地方政府的胃口,顺利打开.net占领当地电子政务市场的通道。

  在跑马占地的同时,微软不断通过投资、技术合作和产品积聚.net的力量。相对于其前任唐骏所强调的宏观层次的政府公关,现任微软(中国)总裁陈永正的思路是产业发展与发展政府关系并进。在陈永正的推动下,微软一改Windows打击盗版时孤立的单边主义思维,将微软技术轨道的“种子”渗透到国家指定的软件出口基地。在政府的支持下,微软在中国市场开始形成扩散效应。2004年,微软成为改善软件人才培训、软件企业能力、信息化建设等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几大阻力的全线参与者。

  “陈氏新政”也比以往更强调了帮助伙伴提高竞争力、企业和政府多层次的共赢。微软的下一步计划是在地区性渗透的“纵向布局”完成后,推动投资软件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以促使.net在中国信息化建设中产生规模效应。在姜汝祥看来,微软在中国的新扩张主义正表现得行动更加缜密,决策也更加系统化。他说:“在.net的核心战略中,微软正牵动中国软件产业价值链上的每个要素,并以自己为中心,增强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中国建立起更加庞杂、更加丰满的软件商业新模式。”

  姜汝祥认为,陈永正正是调准了产业和政府的天秤,才完成.net在中国的全新布局,也打通了微软一度在中国政府关系中的死节。

  无论纵向布局,还是横向协作,微软在进入中国信息化市场中,都需要中国本土软件企业的支持。现在,中软国际、创智已经全面支持.net,并将基于Windows系统的开发作为未来的技术方向,浪潮也在加快在ERP领域同微软共同推出新品的速度。

  离2005年12月SQLServer2005以及VisualStudio2005中文版测试完成还有一段时间,微软已经迫不及待地将“5年研发,10年磨一剑”的企业级管理工具提前发布。微软(中国)公司副总经理、服务器产品总监孙建东认为,SQLServer为主的数据库技术最早是从中小企业系统中分支出来的,这给人们长期以来留下微软的.net只是为中小企业开发的印象,“但是在上述两种技术推出后,在.net战略带动下,微软将更加促进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按照孙建东的解释,这两项技术的发布,意味着微软.net在数据库和开发工具环节的完善。在统一的技术工具下,微软将更有效整合ERP(企业资源规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组成的越来越庞杂的IT及信息系统。

  事实上,不仅是SQLServer2005或者VisualStudio2005,过去一年中,微软已经抛弃了Windows时代的思维,通过重新完善和整合各种技术,将微软中国的业务增长集中于.net。5月11日,集合微软所有商业模型的MSDN正式落地中国。9月27日,微软中国发言人对外称,MSDN已经在中国成长为成熟的开发工具,并且微软已将中国更多软件企业纳入.net服务体系中。

  微软大中华区陈永正此前在接受《商务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中国有超过50%的开发者使用.net。在中国市场,微软将通过投资吸引更多软件开发商,与合作伙伴一起加快.net战略。”微软公司服务器产品及开发工具业务全球副总裁安德鲁·李斯(AndrewLees)也认为,.net在中国的发展环境已经成熟。

  10月25日,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庆祝成立两周年,庆典主题词是“合作无间,创新无限”。中软将其与微软的关系形容为同一价值链上的带动者,到会祝贺的浪潮高层则将与微软的关系称为“亲密无间”,只有华为副总裁张国新和联想集团副总裁贺志强强调了“独立、合作、共赢”。

  姜汝祥认为,电子政务是规模庞大的系统,在具体项目竞争中,多数中国本土软件企业会因独立的技术路线而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但定位于与中国软件企业共同成长的微软,则将在“共同成长”中加大中国本土软件企业对微软的技术依赖。
  “以电子政务的诱惑力,微软最终将更多的中国企业纳入自己的技术体系。”姜汝祥说。

  三年前,中国政府的软件采购还多被中科红旗、金山等国内软件厂商包办,三年后的今天,在“双赢”的战略投资后,微软正计划未来三年内允许北京等重点地区的政府机构不受限制地安装Windows和Office,这或许意味着当地的电子政务将更多考虑采用.net框架。2005年,微软有望在中国获得40%的业绩增长,中国信息化的未来是否也会被这辆高速火车拉上它的轨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