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用户研究工作必须转变的思路

今天在家闲来无事,翻看我在上一家公司从2016年到2019年做的一些用研报告,最大的感觉就是:过去做的一些东西,在当时就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在几年后的今天来看,更是变得面目模糊了。

怎么理解我上面所说的内容呢?

我认为,用研平常的工作,过于琐碎、局限,这是导致工作成果无价值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其他人员来说 ,大家希望用研人员对用户的理解是最深入的,但受限于时间等原因,用研人员在每个项目上的精力投入往往是不够的,加上项目的结论通常都是针对具体产品,没有推广价值,所以无法形成统一整合的、对于人性的、心理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洞察。

说到深刻的洞察,我认为一个学科对数学的运用程度越高,它对其研究对象的洞察也就越深刻。但遗憾的是,在用户研究领域,我们很难看到数学的深入应用。我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曾经想用一些较复杂的统计学方法来开展用研项目,但是被无情地鄙视了,说这样的结果根本就不符合实际。听众根本理解不了什么是卡方检验,什么是t检验。结果在后面的很多年,我止步于用描述性的方法来描述需求、问题、满意度这些问题,止步于写PPT,止步于研究结果汇报后即被束之高阁,十多年来没任何改变。

所以,用研的结果永远给人感觉就是不合实际,或者重复着别人已经知道的东西。

也许很多人对此很不愤,心里暗暗地说:他们chun,所以他们不懂。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在企业当中,研发或者设计的工作产出是为用户使用服务的,好的产品和设计,用户是可以感知的。而用研的产出,面向的对象是产品团队,为什么他们就不懂了呢?为什么我们不做一些改变,让用研工作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所接受呢?

关于这一点,我目前的做法是——改变被动研究用户的情况。在具体的结论之上,一定要通过建立用户模型,形成统一的、人性的、心理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洞察。要应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同一个现象进行多角度的考查。经过这样长期的锻炼,会让用研人员在一个比较高的Level上去理解用户,从而对不同的、具体产品的用户研究需求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

针对具体执行的层面,一定要跟相关人员多沟通、多交流,让他们能够理解和配合用户研究的工作。同时也及时对他们的反馈进行响应,快速迭代改进我们的产品(这里指用研的方法和研究报告)。只有他们真正的理解了,研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关于用户研空的工作思路,暂时就先写到这么多。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还会继续实践和优化我的方法。



我是Finger,关注心理学、儿童教育,以及人类数字化生存,喜欢写作,旅游,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用户研究工作必须转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