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的故事||第75个故事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他家算是当时的天津巨富。李叔同是他父亲的五姨太所生,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几岁的时候,因为家庭变故,他和母亲搬迁到上海生活。他家在上海有钱庄的,所以可以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加上又有才学,所以很快就成了上海滩上的风流公子。

1905年,李叔同25岁的时候,去日本留学。他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又加入音乐学校研究作曲,业余还研究戏剧,组建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你看,他的兴趣之广,对几乎所有的西洋艺术都有所涉猎。

辛亥革命之后,李叔同回国几经辗转,后来安顿下来,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和美术教师。在此期间,各个方面的艺术创作都很多,一直到1918年突然出家。

李叔同在那个时代,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这个人几乎把每一样都做到极致。中国古典的诗文、金石篆刻、书法,他是称绝一时;西洋的绘画、音乐、话剧,他都领风气之先。

所以啊,这样的风流才子突然出家,过起了“青灯黄卷伴古佛”的生活,才让当时的人无比惊讶。

刚开始,李叔同身边的人以为他只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想劝,多次要求他还俗。他的夫人带着儿子,来劝说他,他刚开始是拒绝会见,后在朋友苦劝下相见一面,但只是双手合十,口念佛号,其他就不发一言。

后来,甚至有家信来,他也让人在信封背后写上“该人业已他去”几个字,将信退回,连字迹都不给亲人留。李叔同出家,出得极其坚决。

还是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三个解释。

第一种说法,是说他因为家境破败,心灰意懒才出家。作家郁达夫说过,杭州有两样东西最多:蚊子,和尚。大多数和尚都是穷苦人,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但是这个说法用在李叔同身上,显然不妥。

确实,李叔同家的钱庄生意后来不行了。但是,他从日本回来之后已经成名,随手写一幅字,画一幅画,生计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李叔同出家后,修习的是律宗。这个佛教派别其实已经断绝了几百年,直到李叔同才复兴。这一派讲究戒律森严,生活非常非常艰苦。所以,李叔同肯定不是因为物质生活上的原因才出家的。

第二个说法,是说李叔同的儒家理想破产了,对辛亥革命之后的现实失望了,所以才看破红尘。这个说法听着有理,其实也不成立。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事业”,他出家后做了大量爱国护生运动的事。到了1941 年,抗战时期,弘一大师(李叔同)还写过一幅横卷:“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12个大字。这种入世精神,一般的儒家学者都未必做得到,怎么能说是理想破灭呢。

那第三种说法,是来自于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就是那个著名的漫画家。他说,人生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物质生活,一般人都停留在这一层,第二层是审美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李叔同才气大,所以抛弃了物质生活和审美生活,直入顶层,去追求灵魂生活去了。这个解释,对于信仰佛教的人来说,当然很圆满。但是,还是觉得有点隔膜。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李叔同的人格特质。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李先生“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作诗就好好作诗,画画就好好画画,写音乐就要写最好的,演话剧就亲自上场,甚至扮演女角儿也一丝不苟。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认真。

李叔同成就的背后,不仅是才华,还有认真。

举个极端的例子。有一次,文学家夏丏尊,当时李叔同的同事,兼职担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舍监,就是宿舍的监督老师。有一次,有同学的东西被人偷了,明显是内部人作案。但是不管怎么查,始终没人承认,夏丏尊就问李叔同怎么办?

李叔同说,你就贴一张布告,限某日前窃贼来认错,否则本舍监只有一死谢罪,我就自杀。李叔同还强调:必须是认真准备实践这个承诺,你认真,这个布告才有效力。你看,随时随地,都要拿命去认真,这种认真程度也实在是骇人听闻。

据丰子恺回忆,李叔同出家之后,也就是弘一大师,有一次到丰子恺家做客。他在坐藤椅的时候都要先轻轻摇动,然后再慢慢做下去,每次都这样,丰子恺就问他为啥?

他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条之间,也许有小虫藏在里面。我突然坐下去,恐怕把它们压死。”

你想,弘一大师出家24年,修习的是戒律极其谨严的律宗,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不是这样严肃认真到了极点的人,恐怕做不到。

关于为什么出家,李叔同自己其实是有解释的,那篇文章就叫《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1918年的时候,夏丏尊看见李叔同住在寺庙里,就对他说:“你不如出家得了。”

可能本来只是一句无心的戏言,李叔同一想,对,那就出家得了。本来也有心理上的准备,特殊机缘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然后那“认真”二字就起作用了。

这一认真就是余生的24年。

可见,出家这件事对李叔同来说,不需要更多的理由。认定了这件事,认真去做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弘一法师的故事||第75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