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群芳谱——山中高士话宝钗(2)【原创】

红楼群芳谱——山中高士话宝钗(2)【原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者/韩乾昌

曾经的薛宝钗,也是幸福得像朵花儿一样。

出身皇商之家,富贵有余。被父亲宠爱,教书认字,带着她走了很多地方,见识了许多风物,开阔了心胸和眼界。

然而,小孩子的天性,总挡不住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大人越藏着掖着的东西,孩子们就越想看个究竟。于是,年幼的薛宝钗便趁着大人不留神,偷偷翻出祖父留下的杂书来看。其中不乏《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在大人看来极易移人性情的“小黄书”和其它禁书。

这个过程一定是惊险又刺激的。

面对父母时,是一副无辜的乖乖女儿的样子。背着大人偷偷在被窝里,看着那些似懂非懂、让人脸红心跳又欲罢不能的文字,如痴如醉。

好几次暗暗告诉自己这样不好,可还是忍不住。心里有只猫爪爪在挠,实在是痒痒啊!

于是边自责边偷看,内心充满羞耻和愧悔交加的莫名兴奋。

终于还是被大人发现了。一向疼爱有加的父亲破天荒的轻轻打了薛宝钗几下。身上不疼,却疼在心里。父亲从来都视自己为至宝,连一句重话都不曾有过,而这次父亲居然动手了,说明这件事的确非同小可。

这事渐渐也就过去了,可那些书和书上说的话却深深印在了脑子里。


红楼群芳谱——山中高士话宝钗(2)【原创】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时,在江南某地的林黛玉比薛宝钗还小了几岁。在母亲慈爱的目光注视下,盘腿坐在父亲的腿上,父亲的胡子在他如午后阳光般温暖的微笑里翕动着,抚弄着小黛玉的额头,怪痒痒的,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安静平和,日子从指尖缓缓而过……

门前的芙蓉几度春秋,也把她小儿女的情丝蔓延在每个清秋浅夏。一如彼时的薛宝钗,博览群书,同样有过被那些旁杂禁书带来的莫名的悸动与不安。

是的,我们之所以那么怀恋着青春,因为青春实在太过美好,而我们每个人斑斓不一的人生中唯一最相似的就是青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谁的青春没有过懵懂好奇,莫名的悸动与烦恼呢?

只是,当时谁也不会明白,青春时的经历对以后的人生将会产生如何的影响。懂得,那是若干年后的事情。

那时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一样,是地里的青苗,在阳光雨露滋润下,活泼灵动的成长着。如果时空流转,倘若见面,她们一定会是一对要好的小伙伴儿。

可命运总会在不经意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人在命运面前,仿若一叶孤舟。

宝钗的父亲突然去世。留下没多少文化也没什么主见的母亲和一个五岁起就顽劣不堪的哥哥。一个在内心的苦难中成长的小宝钗,必须收起心里的童真烂漫,从此她要为母亲分忧,为家庭的未来打算。而命运的诡谲之处在于,给你一样儿,总会拿走一样儿。它给了薛家一个聪慧空灵、漂亮善良的薛宝钗,却也给了她一个一无是处的哥哥。

在一个男尊女卑、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企望宝钗去抛头露面是不可能的。哥哥又是扶不起的阿斗。小小年纪的宝钗面对着生命的无常,早早体会到了人间悲欢离合,也渐渐见识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每当夜深人静时刻,那些看过的书从脑子里跑出来,和她进行心灵的对话,隐约凝练成了她对这个世界与人生的体悟与看法,也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一种自我要求。

也许,在某个深夜的梦呓中,她会喃喃说出一句谁也听不懂的话:“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而此时的黛玉,享受了几年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这一切随着母亲的离去而烟消云散。父亲忙于公务,婆子丫头们又没多少文化,于管教无着。于是就任由她恣意生长,把一些世俗教化也慢慢疏离了,淡远了,渐养成了天性好自由不好约束的性情。

身边没有知音,她只好走进诗书的海洋,自由翱翔。从此与书为伴,与诗为友。困了和一朵花说说话;累了向笼子里的小鸟诉诉苦。为春的到来而欢欣,又为花的凋谢而感伤;为一个偶然的心动而自言自语,为书里的某个人物而黯然神伤……她是自由生长的芙蓉,枝叶伸展在诗意的天空,灵魂有飞鸟一样的翅膀。

过两年,父亲林如海请了一个叫贾雨村的落魄文人做先生。黛玉身子弱,学习也是有一天没一天的,这先生当得自然也是悠哉悠哉。

时光斗转,曾经一样的两棵青苗已然在岁月的风尘里抽发出了不同的枝丫。她们分别以不同的姿态,拥抱着未来的天空。并将在往后的岁月里开出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然后,回归一个相似的天命……


红楼群芳谱——山中高士话宝钗(2)【原创】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此刻,她们由于不同缘由先后来到贾府投亲。

贾府确实是个好去处,一群知诗书懂礼仪的才子才女们相伴,后来又有大观园这个理想国的庇护,可以把贾府里见那些不得人的去处隔开。

虽然从小过的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可于宝钗而言,她是接过地气的,她知道一餐一饭的来之不易,明白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她从未荒废了针黹女红,她知道有人饿着肚子时得拿自己的衣服去当。薛宝钗的少女之身下,那与生俱来的慧根,已然在往日的博览群书和人情世故催发下,枝蔓丛生。

只是,这超越年龄的早慧也会为自己带来一些烦恼,当然,这烦恼她是看不到了,因为来自200年后的一些读者。

而黛玉对尘世疾苦尚浑然不觉。作着“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诗句。在她依然天真烂漫的少女心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米饭就是用来吃的,六安茶就是用来喝的,就是这么简单。她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活在诗意里。

如果说人生有三层境界的话。第一是物质世界,第二是精神世界,第三是灵魂世界。

宝钗和黛玉早已超脱物质世界,进入了诗意的精神世界。这源于她们的聪慧以及相同的爱好,看书。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灵魂一定离不开诗书的滋养。

在诗意里,她们虽然风格迥异却也有许多精神相通。她俩的文采不相上下,而就博学来说宝钗又更胜一筹。这样的两个人本质上不可能成为有些人期望的狗血三角关系的一员。

这是后话。

于黛玉而言,诗的世界就是她的精神家园。她在这个家园里有着永远排遣不完的对青春的伤怀;有诉不尽的郁结于胸的百转柔肠和千古风流;对命运流转的哀怨;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戚;对梁间燕子无情的无奈;对世间凄风冷雨如风刀霜剑加身般的感同身受。因为她是执着的、痴迷的,所以生命里充满悲苦,而她又把这悲苦和自己的情爱以及血泪化成诗,最终也把自己变成一首让人们千古吟唱的诗。

单从这个角度来讲,黛玉的精神世界是出世的。

而宝钗的追求并不止步于诗意的精神世界。

她要的是灵魂的自由。乃是人生的第三境界。

她从小的见识和历练本已是一个入世的过程,因此才体悟了人间疾苦与人心冷暖,书籍的滋养又让她到达了诗意的精神境界。如果说诗意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出世的过程,那么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又需要积极入世去经历、去体悟。

没有历经入世的所谓出世只能叫逃避。

只有经历过现实的酸甜苦辣,以最终达到灵魂的超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黛玉和宝玉所缠绵纠结的精神世界,痴迷红尘的执念和他们各自在内心建立的虚无缥缈的自由王国,何尝不是某种形式的逃避呢?他俩是为了逃避入世而精神出世。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群芳谱——山中高士话宝钗(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