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故事有感


      刘邦,韩信是汉初两个传奇人物。仔细读史,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说起他们二人,一人在沛县,一人在淮阴,二地距离并不遥远,说他们是同乡也说得过去。要说出身,韩信应该好些,因为常年腰挎宝剑,又受过一定教育,不过到他这一代已落魄到流落街头的境地。而刘邦呢,也不属于赤贫,早年曾游历天下,与魏国信陵君的门人张耳有一定交往,所以说,二人绝非人们所理解的大字不识的普通老百姓。不好农事,是们二人共同的特点。因为二人有一定的阅历与见识,在那个以农为本的时代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有趣的是,二人都有过吃闭门羹的经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韩信的经历,刘邦何尝没有遇到过?可能是当过几天游侠,白吃惯了,回到家还贼性不改,不光自己吃哥哥嫂嫂的白食,还组团去吃,吃到人家实在忍无忍了,不得不在他来之前就把锅给刮干净。在刘邦看来,嫂子这人过于势力,对韩信来说,亭长妻岂不是如此?

      俗话说:“救急不求久穷”,又说“升米恩,斗米仇”,在那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两个大老爷们,腆着个脸,白吃白喝人家几个月,既不懂得给人帮帮忙干活,又不知感恩,搁你身上,你能受得了吗?

      更有意思的是二人的反应,当韩信知道自己不受欢迎时,是“怒,竟绝去。”吃你,那看得起你,不让我吃你家的饭,那咱恩断义绝。刘邦嘛,作为未来的天子是绝不会生气的,没关系,今天沒吃好,明天继续吃。嗯,果然是做大事的,脸皮都不是一般的厚。

      多少年后,作了皇帝的刘邦是这样报达叔嫂的,封侄子为“羹颉候”,其用意不言而喻。而韩信呢?把饭钱算好,给了亭长。不过,又送给曾管他吃过三天饭的漂母以重金。恶心谁呢?我在想,人三天不吃饭,可能全身无力,但绝对死不了;而几个月不吃饭,恐怕尸体都变臭了。如果沒有那几个月粮食的喂养,你韩信还有力气同人家生气并走到河边吗?恐怕亭长也没想到,白养了他几月,只因一顿伺候不到位,竟生生地吃出了一个仇人。唉,人心哪!

  什么帝王将相,不过是小人得志而已。

读《史记》故事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记》故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