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回到《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
认识自我的话题,这是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一切管理都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假如你是一个群体的核心,你要管理一个家庭,管理一个组织,管理一个企业,你首先需要认清的就是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你要和周边的人形成有效的管理关系,因此你需要知道的是,在别人眼里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认识自己不是你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是别人眼里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很多同学都留言急着要破局,特别是要破掉当下如何管理别人的局,还有一些同学处于人生的关键点上,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大事,我认为这些都需要从清晰地认识自己开始,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可以有助于你选择恰当的手段和方法。那么该如何认识自己呢?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
1、工具:MBTI测试
很多方法都各有特点,下面我和你分享一个测试工具——MBTI测试,这是让我产生震撼的一个测试,由一对母女根据大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经过20年的摸索总结而成,这个测试第一次推出是在1942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升级了十几个版本,用来测量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测试工具之一。
我第一次接触MBTI测试是2001年,也就是16年前,在哈佛商学院的第一周,我就被关在一个房间里,用2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测试。哈佛解释说,进行这个测试,可以让我们经理班的每个学员更加了解自己。他们说,大家都是经理人,了解自己,是提升管理能力的基础。你知道我当时是什么反应吗?我对这个测试的第一反应就是:难道我自己还不了解自己?还需要你来测?今天看来,当时还是太年轻。
两周以后,学院发给我一个就像体检报告那么厚的正式的测试分析报告。我看了之后,整个人就懵了。因为我突然发现,在测试画像里呈现的那个人,根本不是我。其实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了解自己有多重要。我认认真真地把报告看了好几遍,最后我不得不承认:我以前根本不了解自己,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MBTI理论提出者荣格和伊莎贝尔母女
2、灯下黑——我们并不了解自己
举个例子。在这个测试中,有一个方面是判断人的内向程度和外向程度。在做测试之前,我只知道人可以被分成内向或外向,我一直以为这是个二选一的问题。要么是内向的人,要么是外向的人。而我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外向的人,因为种种事实都暗示我:我很外向。比如,我在20岁的时候在清华学生会做干部,主持学生会的选举投票,在清华大礼堂面对台下一千多个同学,黑压压的一片,我也没觉得有多紧张。教书之后,每年在校内外教课,一年里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吃过各种各样的饭,累计起来怎么说也有一万人,我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舒服的。而且我上课经常是人来疯,人越多,我越兴奋。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外向的人,大家也觉得我是个外向的人。
但是,哈佛的报告却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它让我知道,人既有内向性的一面,也有外向性的一面,内向性和外向性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而且我的内向指数远远高于外向指数,高到基本可以判定我就是一个“内向的人”。我后来很认真地看了这个报告,看完所有的细节我就服了,我开始意识到要了解自己,了解完就有可能发现,你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看外界、看别人,但用来审视自己的时间太少了。过去有句老话叫“灯下黑”。什么是灯下黑?就是过去人们点油灯,灯光四射后房间通明。但是,灯下的一圈却因为托盘而无法被光线照亮,成了整个房间里最黑的部分。我们看别人多,了解自己少,算不算一种“灯下黑”呢?
3、了解自己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
“灯下黑”如果发生在一个管理者身上,那是很要命的。因为很多时候,一件事在我们手上做得七扭八歪,问题根本不在别人,就在我们自己。但是我们的本能常常不由自主地会让我们去找别人的问题,去找客观原因,而很少会花力气反思自己,即使反思了,往往也不够深刻,很多时候避重就轻,没办法,这就是人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去做一个测试,就是尽量客观地看到灯下黑的部分,而不是只根据自己的感觉来了解自己。
比如,我自己就是一个偏内向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思考型的人。这是测试的结果,“偏内向”和“思考型”是我的性格特征,按照我这种性格特征,我做事的方式就是不会很快地对你作出反应,当有人向我请示的时候,我本能的反应就是要考虑再三再作决定。于是,我一般都会对请示我的人说:给我点时间,让我想想再回答你。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底下人得到答复之前,事情往往处于停摆状态。很多时候,事情太多,我忘记了及时回复。过了一段时间,等我想起这事再追问事情进展的时候,底下人就会说:当时汇报的时候,是你说要想想再指示我们。
所以这种工作方式的结果是,一方面把我累个半死,另一方面组织的效率会因为我的方式而下降。测试之前我没想过这事儿,测试之后我很认真地作了反思,性格改变不了,但是我可以想办法改变工作方法,所以做测试的意义就在于了解你自己以后,尽可能作一些积极的有效的改变。
我的办法就是在办公桌上放一小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即时反馈”,用来随时提示自己。当别人向我来请示问题的时候,我一般都会立即跟他讨论,很快作出回应,如果这个问题立刻解决不了,我也会让他们先去思考,然后定一个时间,让他们先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再来找我讨论,这就防止这个事情压在我手上。这是一个一线的管理者,用纸条的方式做提示反馈的办法。
我还遇到过来自我的一个朋友的更极端的办法,他也是内向的人,而且比我还内向,当他的企业做得比较大,他可以远离一线的时候,他的办法就是躲避,当然他不是真的躲避,而是要躲避那些小事、中事,只关注大事。
他的公司已经做到百亿规模了,企业越大,他出现在公司的次数就越少,公司多由管理团队来打理,这个老兄花大量时间独自一人去想一些重要的问题,不定时到公司来上班,他对我说,内向指数高的人,决策速度都慢,都要思考再三,而且遇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常常会只说半句话,想好了的事情也不会和盘托出,通常是讲一半、留一半。所以,这位老兄知道如果他天天去公司,又不在一线,很多事情让他去做,决策就一定会误在他手里,而且也会影响他的光辉形象。所以,当公司的运作进入轨道之后,他就开始隐身了。他按照自己的步调从大局上来掌控公司,他努力要达到的效果是,一旦他出现,就会端出一套完整周密的计划,而且说服力极强。
其实不仅做一个部门的领导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后来辞去了行政工作专心做研究后,指导研究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研究生来找我商量研究计划,我不由自主地会说:“我想想再告诉你”,这就会让整个研究工作的节奏降下来。
所以你看,虽然工作岗位、工作关系、角色不一样,但当老师、当领导甚至当家长,道理都是一样的,我把课定位在人人都用得到的管理学就是这个原因。总之,哈佛的那一次测试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会了我要经常问问我是谁,这是我在哈佛学到的第一个本领,印象非常深,今天分享给你。
总结一下,这一讲就讲了一件事:认识自己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课后思考
作业:在网上找个MBTI测试量表,对自己做个小测试,然后,看看对自己是否会有一点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