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 太虚 道家之道

太虚

目录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和修改均免费

详情

2 编辑

太虚 [tài xū]

哲学名词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展开

太虚又名大虚, 太虚,是道貌,道教术语。老子《道德经》认为,道大而虚静。所以,这里的“太虚”实际上就是指老子、庄子所说的“道”。

《道德经》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

中文名

太虚

基本释义

道貌

性质

哲学术语

出自

《道德经》

词语解释

1.指玄理-谓空寂玄奥之境。

《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 崐仑 ,不游乎太虚。”

清·田兰芳《留别石仙堂(袁可立堂号)诸生口号》:“犹喜太虚无点染,鄙夫留得旧空空。”

《红楼梦》第一二回:“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

清 陈梦雷 《去者日以疏》诗:“冥心归太虚,天地与同寿。”

2.谓宇宙。

南朝 梁 沈约《均圣论》:“我之所久,莫过 轩 羲 ;而天地之在彼太虚,犹 轩 羲 之在彼天地。”

唐 陆龟蒙 《江湖散人传》:“天地大者也,在太虚中一物耳。”

明清之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太虚即气,絪縕之本体。”

3.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

宋 张载 《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四》:“太虚之精气流动,充盈於天地之间。”

4.太虚,是道貌。

老子《道德经》认为,道大而虚静。所以,这里的“太虚”实际上就是指老子、庄子所说的“道”。

《道德经》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

道家含义

魏晋道家思想盛行,为了改变支撑占卜巫术的鬼神信仰, 将其建立在理性的本体论基础上, 韩康伯提出了“大虚” 学说,试图将玄学前辈的各种宇宙本体学说— — —何晏、 王弼的贵 “无” 论, 嵇康、 阮籍所持传统的“元气” 说和郭象的 “独化” 论融为一体。他继承了魏晋玄学的 “有无之辩” 的学术传统, 在“有” “无” 关系上创立新说。请看韩康伯一段高度概括性的论述:

神也者, 变化之极, 妙万物而为言, 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 : “阴阳不测。 ” 尝试论之曰: 原夫两仪之运, 万物之动, 岂有使之然哉? 莫不独化于大虚。欻尔而自造矣。造之非我, 理自玄应; 化之无主, 数自冥运, 故不知所以然而况之神。是以明两仪以太极为始, 言变化而称极乎神也。夫唯知天之所为者, 穷理体化, 坐忘遗照。至虚而善应, 则以道为称; 不思而玄览, 则以神为名。盖资道而同乎道, 由神而冥于神者也。( 韩注 《周易·系辞上》 )

韩康伯这段文字的哲学信息极为丰富, 从中可看到其主要思想由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构成, 结合其相关论述, 可以展现其本体论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

其一, 万物的生化规律是无形的, 而无形世界不能确知, 只能从不同认识角度, 进行推理, 证明无形世界 “无” 是有形世界 “有” 的根本。依据万物皆 “从无到有” 这一经验, 假设万物可能有个最初的来源,从空间角度, 可将无形世界称之为 “大虚” ; 从层次角度称之为“太极” : “夫有必始于无, 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 无称之称, 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 况之太极者也。 ” ( 韩注《周易·系辞上》 ) 而“道”这个名称, 便是从规律这个角度对无形世界的称谓 : “道者何? 无之称也, 无不通也, 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寂然无体, 不可为象, 必有之用极, 而无之功显。 ” ( 韩注《周易·系辞上》 ) 同样, 从变化角度, 可以称其为 “易” ; 从具有不可思议的功能角度, 可以称之为“神 ” : “神则阴阳不测, 易则唯变所适, 不可以一方一体明。 ” ( 韩注 《周易·系辞上》 ) 显然 , 《周易》 中对于无形世界的称谓, 其本质并无二致, 都是对经验世界无法证明的神秘宇宙力量的描述, 最终以“太极” ( 生成角度) 、 “道” ( 规律角度) 和“神” ( 变化角度) 等概念表达 。“是以明两仪以太极为始, 言变化而称极乎神也。……至虚而善应, 则以道为称。 ” 至此, 韩康伯将前辈玄学家关于宇宙本体的诸多概念, 整合为一。

其二, 无形世界 “大虚” ( 空间角度称谓) 不是万物的生成变化的主宰, 而是为有形世界的生成变化提供了运通场所, 每个事物都是自生独化于 “大虚” ( 无形空间) 的 : “原夫两仪之运, 万物之动, 岂有使之然哉? 莫不独化于大虚。欻尔而自造矣。 ” 此处的 “大虚” , 实际上是郭象的 “玄冥之境” 。万物自生独化的直接动因既不是无形空间, 也不是有形物自身, 而是由“玄应” “冥运” 的“理” 、 “数” , 使事物从无到有, 从有到无 。“造之非我, 理自玄应; 化之无主, 数自冥运。 ” 换句话说, 不存在宇宙意志控制万物的生化, 而是万物依据自己的本性自生自化 。“夫变化之道不为而自然, 故知变化者, 则知神之所为。 ” ( 韩注《周易·系辞上 》 ) “于此言神者, 明八卦运动, 变化推移, 莫有使之然者。神则无物, 妙万物而为言也。则雷疾风行, 火炎水润, 莫不自然相与为变化, 故能万物既成也。 ” ( 韩注 《周易·系辞下》 )显而易见, 韩康伯正是以上述新说为理论依据, 通过注释 《系辞》 , 弥合了玄学理性哲学与传统占卜信仰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 提出了 “几 ” “理” 学说, 向神秘主义妥协, 承认《周易》 的占卜功能与各种灵异现象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 又提出了新的本体论哲学, 认为万物按照 “理” 的规律, 通过有无之间的“几” ,独化于 “大虚” , 将灵异现象纳入理性哲学的解释范围, 从根本上坚持了玄学的性命 “自然” 学说[1]。对后世影响颇大[2]。

参考资料

[1]  韩康伯易学对“象数”的融通及其意义.知网 [引用日期2016-03-13]

[2]  东晋玄学嬗变的三个阶段.知网 [引用日期2016-03-13]

你可能感兴趣的:(虚 太虚 道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