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计划,舌尖上的潜意识

    昆明梁艳分享486天。网络中级五期。2018.09.18

      今天读《幸福干预》第二节——B计划,舌尖上的潜意识。文中通过几个实例来阐述儿时的“美味”带给当事人影响其一生的情结。以前总狭隘地认为心理的“坎”、“结”、“秘密”、“阴影”、“伤痛”,都是由具体的人、事、物造成的,原来味蕾也可以成为人们一生牵绊,是掩藏在内心深处对亲人、对家乡永不停歇的记挂,就如歌声所唱“从来都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幸福的、快乐的、甜蜜的、沉醉的味觉记忆,常常会勾起人们主动地反复地去寻觅、感知、回味和体验,而苦涩的、酸楚的却是人们唯恐躲之不及不可触碰的暗礁,不管是喜欢的还是厌恶的,味蕾的都将其永久地记录在“存储卡”上,如果某一天被偶然触碰到,不管你愿不愿意被撕开,想不想要去面对,它都会带你重回那段时光。书中最后讲到“寻找‘舌尖上心理’,当你将那个味道的记忆进行良好地解读之后,某一些你一直忽略却深深影响着你的东西,才能真正浮出水面,你也就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与其被动地不得不的接受,不如主动地沿着味蕾的带引去探寻潜藏在心里的那道一直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情绪的“特殊”的美味。寻找之路,也许是艰难的,也许是抵触的,也许是痛苦的,但唯有经历“凤凰涅槃”蜕变,才有“浴火重生”的辉煌。记忆中,我最喜欢的是每年春节前,家人为农历新年准备好吃的那几天,蒸煮煎炸样样有,一年到头看不见更吃不到的白馍、鸡鸭鱼肉也都上桌了。其实最最吸引我、使我念念不忘的还是白馍即小麦面做的馒头。妈妈做的馒头是一绝,就像书中那位女士的父亲做的馒头一样——香、甜、筋道、软糯可口。那时宁可从早饿到晚,只等那热腾腾的白馍出锅,好一口气吃上两三个,解解等了一年之久的馋。直到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物质也相当丰富了,但我依然习惯了一口气吃完一个妈妈蒸的刚刚出锅的热馒头。与之对应的是,我非常讨厌吃“窝窝头”(包括玉米面馒头,豆面馒头,红薯面馒头等杂粮)。因为小时候天天吃顿顿吃,是实实在在的维持生命所需主食(不像现在的人们,不吃主食,只吃蔬菜和提供身体所需的鸡鸭鱼海鲜等),辅食除了不限量的萝卜白菜还不能顿顿吃,其余可以作补充就是各类野菜和能吃的树叶了,日子非常艰苦。现在城里人,图新鲜,喜欢吃粗粮,即上述说的各类杂粮了,我宁可饿肚子,也不碰杂粮。也曾尝试着吃上一小口,但只要尝试,必定失败,因为那东西嚼在嘴里,真的是难以下咽——涩、干、硬。这也许就是小时候留在“潜意识里的刻板印象”,难以磨灭,难以消除。也许是不愿回忆那段艰辛苦难的日子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B计划,舌尖上的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