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1.15|境界之外还有境界

学而篇1.15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己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搓,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亮言:

这则讨论人生的境界。

讨论者也很厉害,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孔门十哲的子贡。子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妥妥就是一位有才干的成功人士。财富富可敌国,孔子也受到他的接济,口才十分了得,通过游说可以让攻打自己母国的敌国转移视角互相残杀,从而保全母国。

就这么一个人,今天要和孔子论道了~

子贡说,“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钱,但是对人不谄媚,可以做到不卑不亢;富有了之后呢,也不骄傲自满,很重视自己的德行,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子贡说的这个人其实也很好了,甚至子贡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通过这次和孔子交流,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孔子去点评,可能是希望孔子可以表扬一下这样的人。如果孔子很赞赏这样的人,不就是赞赏子贡了嘛。

没想到,孔子提出来一个更高的境界。

孔子说,“你说的那个人呀,已经很好了,但是呢,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人没有钱的时候,不觉得自己穷困,依旧很快乐;富有了之后呢,也不把财富当回事儿,而喜好礼乐”。

子贡没有完全得到孔子的表扬,但孔子也认为子贡讲的也是不错的,但差到哪里呢?

因为子贡讲的人,还是言之有“物”,还是把财富留在心中了。当没有钱的时候,我修持自己,让自己不卑不亢,当有钱了之后,我仍然不放松修持自己,让自己不骄傲自满。这已然不容易了,这需要下克己的功夫,但他这么做是为了让财富不要影响他的心性,可见心中还是有财富的。在佛教中有一位高僧叫神秀,曾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子贡即是这个境界呀!

但孔子了不起,已经心中无“物”,财富已经慢慢不在心中。没有钱的时候,金钱并不会影响我,我依然是快乐的,当有钱了之后,金钱对我也没有多大的影响,我喜好的是礼乐。在佛教中还有一位高僧叫慧能,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孔子和慧能一样,已经跳出“物”的本身了,不再因为“物”而局限自己的行为与思想。

子贡接着说,“这个境界是不是也要一步步的去完成呢?是不是像是《诗经》里说的那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呢”

我们普通人其实一开始都是子贡的那种境界,甚至说还达不到,因为这也不容易。但我们只要有修德的意愿,我们就会按照子贡的说法来努力,当达到子贡的境界之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又是一个高峰。

孔子是很喜欢子贡的,子贡在当时虽然很有钱,但他没有仗着自己有钱去做坏事,而是依旧好学,加固自己的修养。

这则子贡的回答,孔子也很喜欢,于是说,子贡你不错,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足以见得,《诗经》其实是需要我们去举一反三的书(任何好书都如此),不能只涂表面的意思;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解读《诗经》是不能心中有“物”的,因为孔子讲“诗经三百篇,思无邪”,你心中如果还有“物”,就会走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而篇1.15|境界之外还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