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屹耳
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教大家如何避免成为“隐形贫困人口”,文中提到的攒钱不等于一味地“省钱”,有些钱,该花的时候必须花。
01
读大学时,班里有个同学家庭条件特别不好:
大一的学费是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贷款而来;
大二的学费是自己凭着大一的寒假勤工俭学加各种兼职凑齐的;
大三和大四则都是靠着亲戚四处拼凑及贫困生助学金而来。
寒门学生读大学不易,而她在大学期间生活也十分节俭,基本是能不花的就不花,吃饭也不像其他同学那样隔三差五就下馆子,套餐都是捡餐厅最便宜的。
按常理,家庭条件不好,在大学越应该努力,但让人诧异的是,除了大一,剩下的三年里,她根本没有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而是经常逃课,用这些时间窝在宿舍熬夜追剧,常常是早晨大家准备去上课的时候她刚开始补觉,直接睡到中午,让舍友下课后给她把饭带回宿舍。
大四,面临考研和就业,她给出的答案是:我想考研,在所有的专业里教育学似乎比较好考,但是要买很多书,太贵了,所以我只能选择就业。
同学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而且有一套从学姐那里买来的二手专业书,准备转卖给她,最终她用100元拿到了成套的专业书,本想着有书了就该好好复习,但是懒惰成瘾,长久以来的坏习惯终究战胜了她那不坚定的意志,书根本没有翻几页,临近考研报名,这件事也销声匿迹了。
省钱思维加上薄弱的意志,让她错失了一次继续深造的机会。
毕业之后,她先是进了一家杂志社,跟自己的专业还算贴近,工作了半年,感觉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便辞职了。
02
第二份工作通过面试,进入了一家事业单位,由于不是通过统一的招考“上岸”的,所以只能算部门的编外人员,但是还是有机会“上升一步”,当时她们部门有一个空缺岗,需要她参加为期三个月的编外培训,方可熟练掌握所用到的知识,培训费用8000元。
机会难得,她又一次被培训费难倒了,一方面虽然自己已经工作了,但是还没有太多的积蓄,另一方面又难以向家里开口要钱,所以结果是,她又一次放弃了大好机会。
殊不知,这次机会,就是她命运的转折点。新的人员上岗之后,她不幸地被单位裁掉了。
她悔不当初,但是机会不等人,当它来临的时候,总有人会紧紧抓住它。
经历过两次惨痛的教训,她开始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毕业两年,终于把教师资格证考到手,近期去了一家培训机构当起了老师。
用她自己的话说:贫穷很可怕,但是省钱思维更可怕,在机会面前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03
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习惯性地具有“省钱思维”:
毕业租房,宁愿每天多坐一个小时的地铁,也要租一个偏远点便宜点的房子;
宁愿周末懒在家追剧看小说,也不愿意花钱报个培训班发展自己的第二职业;
……
这样做,虽然省了很多的钱,却降低了自己的生活品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仔细权衡之后就会发现,为了“省钱”,丢失了太多的东西。
因此,在自身成长的关键阶段,再穷,也要学会投资自己。
04
具体可以投资自己的哪些方面呢?
20多岁的年龄,首先要学会对学业投资。
在大学期间,高质量地完成学业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有提升学历的机会就去努力争取,虽然学历不代表能力,也决定不了你人生的成败,但是如果求职时,招聘信息上赫然写着:本科及以上学历,硕士优先的时候,你能够在这方面轻而易举地打败很多竞争对手。
其次,培养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大学以前的生活多是间接知识的积累,上大学之后,很多直接和间接的知识都需要自己去学习,在这期间,要养成不断学习不断阅读的习惯。
有人说,不读书的人输掉了对这个世界正确的认识,也输掉认知里的精彩世界!随着阅历的增加,精神上就会多一种能量和力量,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还会让人变得有涵养。
第三,有条件最好积累自己的人脉。
要努力让自己变优秀,再去结交优秀的人,学生时代是交朋友最方便快捷的时期,至少同班同学、社团同学等都是你可以拓展交友的范围,交往几个可以同甘共苦的朋友,至少当你在最需要帮助时,有人会帮你一把。
最近在读的俞敏洪《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书籍里提到,他之所以有很多的思想,是因为周围有一批有思想的朋友,这才推动他走向了今天的位置。
最后,提高自己的阅历和眼界。
别总是宅在家里,不是睡觉就是追剧,这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去看一看的。俞敏洪说,每到一个地方,可以去参观他们的博物馆,与当地的人聊天,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潜移默化学到很多的东西。
05
有人说:越是见过世面的人,欲望越少。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的人生。走的更远,看过的风景也一定更美,当然,如果还没有能力做到出去看看的时候就好好沉下心来认真读书,好好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
投资自己,也就是经营自己。经营好了,“财富”也就来了!
钱从来都不是省出来的,该省的时候要省,不能省的情况绝对不要省。不要在乎花出去多少钱,要关心自己花出去的钱,最终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回报”。
省钱思维,只会越省越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