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frame、bounds、center、position、anchorPoint

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似曾相识?但是还是有点混淆。先上概念

概念

frame,bounds和center是UIView的三个比较重要的布局属,而在CALayer对应地叫做frame,bounds和position。图层的“position”,视图的“center”,但是他们都代表同样的值。

frame:描述当前界面元素在其父界面元素中的位置和大小。
bounds:描述当前界面元素在其自身坐标系统中的位置和大小。
center:描述当前界面元素的中心点在其父界面元素中的位置,图层用了“position”,视图用了“center”,但是他们都代表同样的值。一般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出center:
center.x = frame.origin.x + frame.size.width * 0.5;
center.y = frame.origin.y + frame.size.height * 0.5;
position是layer相对superLayer坐标空间的位置,很显然,这里的位置是根据anchorPoint来确定的。 至于如何确定,请看下面的公式:
position.x = frame.origin.x + anchorPoint.x * bounds.size.width;
position.y = frame.origin.y + anchorPoint.y * bounds.size.height;

每一个UIView内部都默认关联着一个CALayer, 我们就先从CALayer开始研究,frame和bounds比较好理解,bounds可以视为x坐标和y坐标都为0的frame,那position、anchorPoint是什么呢?先看原型

@property CGPoint position
@property CGPoint anchorPoint

没错position和anchorPoint是CGPoint。

anchorPoint

先来个经典的例子,把一张A4白纸用图钉订在书桌上,如果订得不是很紧的话,白纸就可以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围绕图钉旋转,这时候图钉就起着支点的作用。anchorPoint就相当于白纸上的图钉,它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作为变换的支点,旋转就是一种变换,类似的还有平移、缩放。很明显,白纸的旋转形态随图钉的位置不同而不同,图钉订在白纸的正中间与左上角时分别造就了两种旋转形态,这是由图钉(anchorPoint)的位置决定的。如何衡量图钉(anchorPoint)在白纸中的位置呢?在iOS中,anchorPoint点的值是用一种相对bounds的比例值来确定的,在白纸的左上角、右下角,anchorPoint分为为(0,0), (1, 1),也就是说anchorPoint是在单元坐标空间(同时也是左手坐标系)中定义的。类似地,可以得出在白纸的中心点、左下角和右上角的anchorPoint为(0.5,0.5), (0,1), (1,0)。

然后再来看下面两张图,注意图中分iOS与MacOS,因为两者的坐标系不相同,iOS使用左手坐标系,坐标原点在左上角,MacOS使用右手坐标系,原点在左下角,我们看iOS部分即可。

详细分析frame、bounds、center、position、anchorPoint_第1张图片

像UIView有superView与subView的概念一样,CALayer也有superLayer与layer的概念,前面说到的白纸和图中的矩形可以理解为layer,书桌和图中矩形以外的坐标系可以理解成superLayer。如果各自以左上角为原点,则在图中有相对的两个坐标空间。

position

在图A中,anchorPoint有(0.5,0.5)和(0,0)两种情况,分别为矩形的中心点与原点。那么,这两个anchorPoint在superLayer中的实际位置分别为多少呢?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到(100, 100)和(40, 60),把这两个值分别与各自的position值比较,发现完全一致,该不会是巧合?

这时候可以大胆猜测一下,position是不是就是anchorPoint在superLayer中的位置呢?答案是确定的,更确切地说,position是layer中的anchorPoint点在superLayer中的位置坐标。因此可以说, position点是相对suerLayer的,anchorPoint点是相对layer的,两者是相对不同的坐标空间的一个重合点。

再来看看position的原始定义: The layer’s position in its superlayer’s coordinate space。
中文可以理解成为position是layer相对superLayer坐标空间的位置,很显然,这里的位置是根据anchorPoint来确定的。

图B中是矩形沿不同的anchorPoint点旋转的形态,这就是类似于刚才讲的图钉订在白纸的正中间与左上角时分别造就了两种旋转形态。

anchorPoint、position、frame、bounds

anchorPoint的默认值为(0.5,0.5),也就是anchorPoint默认在layer的中心点。默认情况下,使用addSublayer函数添加layer时,如果已知layer的frame值,根据上面的结论,那么position的值便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position.x = frame.origin.x + 0.5 * bounds.size.width;  
position.y = frame.origin.y + 0.5 * bounds.size.height;

里面的0.5是因为anchorPoint取默认值,更通用的公式应该是下面的:

position.x = frame.origin.x + anchorPoint.x * bounds.size.width;  
position.y = frame.origin.y + anchorPoint.y * bounds.size.height;
重点来啰!

如果单方面修改layer的position位置,会对anchorPoint有什么影响呢?修改anchorPoint又如何影响position呢?
根据代码测试,两者互不影响,受影响的只会是frame.origin,也就是layer坐标原点相对superLayer会有所改变。换句话说,frame.origin由position和anchorPoint共同决定,上面的公式可以变换成下面这样的:

frame.origin.x = position.x - anchorPoint.x * bounds.size.width;  
frame.origin.y = position.y - anchorPoint.y * bounds.size.height;

你可能感兴趣的:(详细分析frame、bounds、center、position、anchor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