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部首》第53天:一、水、沝、濒、、巜、川、泉。
1.一,就是一,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这个模样。
2.水,象形字。
《画说汉字》解释是以雨的形式降落地面的水,我倒觉得没有必要界定是雨的形式,所有的水流动起来都是“水”的象形。和前一天的“心”部首有“竖心旁”一样,“水”部首又有“三点水”偏旁,所以许多常见字都属于“水”部首。
3.沝,说文简单解释为“二水”,这也太敷衍了吧?读音“之垒切”,即zhuǐ。好在有万能的百度,另有解释为滩碛聚集的地方,其中滩碛读音是tān qì,解释为浅水下的沙石滩。柳永 《六幺令》词:“昨夜扁舟泊处,枕底当滩碛。”
4.濒,bīn,本义是紧靠(水边),如濒海;引申为临近(某种不好的境地),如濒死、濒危。
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墨子·尚贤》
顺便记一笔:据说舜所耕种的历山就是济南如今的千佛山(当然有争议是肯定的),所以济南城里有有历城、历下、舜耕、舜井等地名。他在边上制陶的河一般都说是黄河(当然也有其他说法),反正济南就在黄河边上、不远,山东的黑蛋壳陶名扬天下,又称舜陶。黑陶蛋壳杯,现在是山东省博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誉为“地球4000年文明最精致的代表”。
曾经在山东省博黑陶蛋壳杯前匆匆而过,当时只是觉得物件精美,但没反应过来它与舜帝的关系,今天读到“陶于河濒”才想起来,原来尧舜禹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离现在才大约四千年啊,原来一直以为好久远呢!作为河边之意的“河濒”现在写作“河滨”了。
5.,说文解释为涓涓细流,“与涓音义同”,但《康熙字典》解释为“与畎quǎn同”,所以现在标注的读音为quǎn。我个人觉得不同,畎指田间小沟,而则是由山泉汇成的小溪。反正此字现在也不用,不深究了。
6.巜,kuài,说文解释是水流动的声音,水流浍浍,也有人解释为田间水沟的。用手机输入的时候我也分不清这到底是左书名号还是这个读作kuài的字,总之比前一个“”的水流大一些、比“巛(川)”小一些。带此部首的是“粼”,水生涯石间粼粼也,组词“波光粼粼”。
7.川,就是河流,《画说汉字》解释为“小溪水”不妥,因为它的水量比、巜都要大。
四川为什么叫“四川”,有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说四川本指四川境内的四条大河:长江,嘉陵江、岷江和大渡河。
但是“川”还有引申义,即山间和高原之间的大块平地,所以关于“四川”名称由来,目前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是:四川其实是指古时行政区划的一个合称。
这个要从唐朝说起,唐太宗废除了秦汉的州郡制,将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为剑南道,唐玄宗时期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就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这里的川,是平川广野的意思。
宋朝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又分设峡西路,后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时期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广元)、夔州路 (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简称川。三国时曾是蜀国领土,所以又简称蜀。
8.泉,甲骨文是象形的泉水。
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因泉水闻名、称“泉城”,城市建设中,比如路灯柱、下水井盖,随处可见“泉”字符号,即是取自小篆字体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