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9

2018-06-19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洪二、釋其勝進(分二科) 荒一、徵

【云何名為勝進算數?】

  「勝進算數」是怎麼回事情?這是「徵」。

  下面第二科是「辨」、說明,分兩科,第一科「合二為一」。「合二為一」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差別」。云何名為勝進算數?這是「徵」,下面就給它解釋「標差別」。

荒二、辨(分二科) 日一、合二為一(分三科) 月一、標差別

【謂或依以一為一算數,或依以二為一算數,合二為一而算數之。】

  「謂或依以一為一算數,或依以二為一」的算數這樣子,這都是個一,都是一;「以一為一」也是一,「以二為一」也是一。現在這個「勝進算數」怎麼辦法呢?「合二為一而算數之」,就是那個「以二為一」是個一,把這個一數到二,那就是四了,二是「一」這個「一」是二的時候,那就是四變成二了。「合二為一而算數之」;「以一為一而算數」之,那個「合二為一」那就是兩,兩個說是一。「以二為一」這個算數「合二為一」那個一,那「合二」就是四了,這樣的意思。

月二、辨二種

【若依以一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二合為一。若依以二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四合為一。】

  這是第二科「辨二種」。前面是「標差別」,這「辨二種」,辨這兩種。

  「若依以一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二合為一」這叫做一。「若依以二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四合為一」,就是「四合為一」了,那就不同了,就是兩個入息,兩個出息,那就是個四了。「若依以二為一而算數者」,就是入息、出息是合為一。你算這個數看是怎麼個數?「以二為一而算數者」,「以二為一」這個一就是兩個一,那當然就是四個了,「四合為一」。

月三、結展轉

【如是展轉數乃至十。】

  這是第三科「結展轉」。這樣子以一為一也好、以二為一也好,這樣這個數展轉就數到第十。

日二、增百為一

【如是後後漸增,乃至以百為一而算數之。由此以百為一算數,漸次數之乃至其十。】

  這是第二科「增百為一」。你數到十是以一為一,以二為一,數二、數三、數四。「如是後後」,以後漸漸增加「乃至以百為一」;譬如以四為一,四合為一,那麼八合為一,十六合一,那麼漸漸增到「以百為一」這樣數,這樣數著。「由此以百為一算數,漸次數之乃至其十」。百算數是一,又數第二百就是二,第三百是三,乃至到第十,就是更多了,就是十百就是一千了。

洪三、結串修習

【如是勤修數息念者,乃至十十數以為一,漸次數之乃至滿十。由此以十為一算數,於其中間心無散亂,齊此名為已串修習。】

  「如是勤修數息念者」,「乃至十十」、十個十「數以為一」,「漸次數之乃至滿十」,就是更多了。「由此以十為一算數,於其中間心無散亂,齊此名為已串修習」,到此為止你心裡面一直不亂,數到一百、一千、一萬這樣子,這叫「串習」;心裡不亂,那麼你就是名之為「串習」。這是算數的修習,解釋算數的修習;這是第一科算數的修習。

宇二、修習差別(分二科) 宙一、有散亂

【又此勤修數息念者,若於中間其心散亂,復應退還從初數起,或順、或逆。】

  這是第二科修習的差別;就是你這樣修習,中間也不是完全的如意,也有不同的情形。分兩科,第一科「有散亂」。

  「又此勤修數息念者」,又這個精勤地精進地修數息觀這個人。「若於中間其心散亂」,從一數到十還可以,但是要是以二為一,以四為一,以八為一,乃至以百為一,這數目這麼多的時候,那可能中間心散亂了,心亂了那怎麼辦呢?「復應退還」,那你就把這個數都不要了,再從第一開始,從頭開始從一開始,這樣子。復應退還「從初數」從第一個數開始,也可以或者順,或者是逆,這樣子再重新這麼樣修習。

《披尋記》九一九頁:

【若於中間其心散亂等者:從一至十從十至一次第算數,是名中間。如是中間,當知通說最初算數修習,及與後後勝進算數,於爾所時心若散亂,復應退還,依順或逆隨其所應,從初數起。】

宙二、極串習(分二科) 洪一、安住所緣(分二科) 荒一、釋

【若時算數極串習故,其心自然乘任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無斷無間相續而轉。先於入息有能取轉,入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轉。次於出息有能取轉,出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轉。】

  前面是「有散亂」;現在第二科是「極串習」就是不散亂,這件事成功了。分兩科,第一科是「安住所緣」分兩科,第一科「釋」。

  「若時算數極串習故」,若是這個人他這個願望特別強,就是希望成功的心情特別強,他也不怕失敗;失敗了我再重新開始,這樣子一直地這樣用功;「若時算數極串習故」,這個能力特別強,一直地連續不斷地用功這樣修習。「其心自然乘任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那他這個心,就是那個念相應心,自然地「乘任運道」,這個「乘」者因也,因果的因,就是依賴的意思。譬如說等於是乘車,你坐這個車。這個「任運道」就是現在修這個數習的時候,修得很自然,不用特別的用心力他也就是能夠明靜,不散亂也不昏沈,叫做「任運道」。因此「任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他這個念就能安住在入息出息的境界上面,入息出息就是念的所緣,念是能緣,入息出息是所緣。這個能緣的念,能安住在入出息的所緣境上面,不再亂,不散亂。

  「無斷無間相續而轉」,你這個念心所,這個念心所安住在入息的時候「不斷」,不會有散亂的心出來,一散亂念心就沒有了,念入出息的念心就沒有了,就是斷了。安住在出息的時候,這個念也是安住在出息,念這個出息,也沒有散亂心去間隔障礙。這個「斷」和「間」就分這個入息和出息,入息的時候也有念,出息的時候也有念,不間斷,「相續而轉」,你這個念相續地在入出息這裡面安住,叫做「相續而轉」。

  「先於入息有能取轉」。前面這幾句話是總說的;「先於入息」這底下別說,就把那句話分別來解釋,使令我們更容易明白。「先於入息有能取轉」,一開始的時候你對於入息,由鼻至臍這個入息,有能取的念在活動;因為那個念是「能取」,入息是「所取」,其實所取也就是所念,你這個念一直地要不間斷地要活動才可以。「入息滅已」這個入息滅了,入息滅了;「入息」入、入、它不入了、就沒有了。「於息空位有能取轉」,這就是中間入息;這個時候這個息,入息沒有了不入了這個息的空位,這個時候還是有念在活動;入息的時候你有念活動,入息不入的時候你這個念不可以斷,還是念這個中間入息,還要念,「有能取轉」。「次於出息有能取轉」,這個中間入息的時間很短就過去了,這個出息出現了,你這個念還是要活動,不可以間斷。「次於出息有能取轉」,有能取的念在活動。「出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轉」也還是,這個是中間的出息,也還是有這個念在注意,在發出作用。

荒二、結

【如是展轉相續流注,無動無搖無散亂行,有愛樂轉。齊此名為過算數地,不應復數。唯於入息出息所緣令心安住。】

  這是第二科「結」。前面說是「安住所緣」先是解釋,現在是「結」,結束這一段。

  「如是展轉相續地流注」,你這個入息出息、出息入息,而這個念也展轉地相續地流注,也是剎那剎那的流注。「無動無搖、無散亂行」,入息的時候也沒有動,出息的時候也不搖,總而言之是不散亂,沒有其他的散亂,心裡面寂靜住。「有愛樂轉」,這個時候雖然不是輕安樂,但是也很舒服,你心裡很歡喜,歡喜它。「齊此名為過算數地」,這個時候就超過了這個算數修習的境界了。「不應復數」,不應該再繼續的數數了,不要數數;那怎麼辦呢?「唯於入息出息所緣令心安住」,就是入息的時候、出息的時候,這入出息是所緣境,使令心安住在那裡就好,不要再記這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了,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應該就是「隨息」。

《披尋記》九一九頁:

《先於入息有能取轉等者:此中能取,謂緣彼念,由彼念故,於入出息展轉算數,心無散亂無動無搖,相續流注適悅相應,是故說言有愛樂轉。》

  「先於入息有能取轉等者:此中能取謂緣彼念」,念是能取。「由彼念故,於入出息展轉算數,心無散亂無動無搖,相續流注適悅相應」,心裡面有點喜悅。「是故說言有愛樂轉」,若有喜悅的時候,感覺到舒服、你才心裡歡喜這樣子;反正有事情要做不得不放腿去做事,心裡還想:我再繼續坐,修數習觀;心裡歡喜做這個事。

洪二、應勤加行

【於入出息、應正隨行應審了達。於入出息及二中間、若轉若還分位差別,皆善覺了。】

  這第二科是「應勤加行」。這個「修習差別」裡邊有兩科,第一科「有散亂」,第二科是「極串習」。「極串習」裡面分兩科,第一科是「安住所緣」,這個解釋完了。現在第二科「應勤加行」,還要精進,說這個精進這件事。「於入出息,應正隨行」,這個息有入、有出的時候,你要隨順它這樣修這個念,念這個入息、念這個出息,你就隨順這個方法這樣修行,這樣子。「應審了達」,應該特別要注意去明白它,或者是散亂了你趕快要注意要知道,要把心收回來,「應審了達」。「於入出息及二中間、若轉若還分位差別,皆善覺了」,於這個入息的時候、出息的時候,及這兩個息的中間入息、中間的出息。「若轉若還分位差別」,「若轉」就是入息出息活動的時候;「若還」就是那個入息出息沒有了,就是那個中間的入息、中間的出息。這個「分位差別」,這是入息、這是中間入息、這是出息、這是中間出息,它那個階段,「分位」就是那個階段的差別、分際。「皆善覺了」,你都要善巧的明白,你一點兒不可以疏忽的。

黃五、結

【如是名為算數修習。】

  這就叫做「算數修習」。
(2018.6.19)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