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记者 刘蔓

一个23岁的年轻人,四肢健全,不呆不傻,却是“天下第一懒”,懒得干活挣钱,懒得洗衣服,甚至懒得上厕所,在屋里刨个坑就解决了,屋里臭气熏天。这个年轻人叫杨锁。村里人说,杨锁童年时期,懒得走路,都是让父母背着抱着,扛在肩膀上或骑在头顶上。他本聪明伶俐,但在上学时懒得做作业,被老师训斥几句,懒得读完就退学了。母亲在的时候,不让他干活,“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终于在2009年12月,一个寒冷的冬夜里饿死家中。孟子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世人,忧患可以使人有所作为,而安逸最终会走向毁灭。一部纪录片《罪爱》将杨锁带进了人们生活中。杨锁年仅23岁,正值青春年华,却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活活饿死。杨锁一事在网上引起极大轰动,也给予人们很大触动。

溺爱是残酷的谋杀

《罪爱》是想警示父母不要溺爱孩子,剥夺了孩子生活的权利。孩子有惰性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惰性被家长惯到一个极端程度,却害死了孩子。大家都在说,杨锁之死在于父母不肯放手,从而导致惰性成根,最终走向了死亡。的确如此,杨锁从小时候父母就很宠爱他,他曾经还想为家里干活分担家务,但是被父母拒绝了,不让他干活。于是乎这种惰性开始愈演愈烈最终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父母的溺爱竟然成了最残酷的武器,“谋杀”了杨锁。所以这是对父母的一种警示:为人父母,对孩子付出了千万的深情之后应该懂得放手,剩下的路就让他们自己走。

忧患是成功的阶梯

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能否成功或者成才并不在于父母或是别人,而在于自己是否心怀理想和未来。杨锁从小聪明伶俐,只可惜没有将聪明发挥到实处,贪图一时的享受。毫无疑问这其中有父母溺爱的成分,但更大的方面应该是杨锁本人。杨锁本身没有忧患意识,只顾着享受安逸的生活,最终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后,可谓感慨万千。父母和孩子本应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如今的这种悲剧的发生就给了父母以及孩子很大的警示。来自农村的孩子应该经常听到村里的老人们说一句话来形容家里孩子懒,“这孩子,喂他他都懒得张嘴。”真是懒到家了,懒大概是一种毛病吧,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懒。生活在一个现代社会,如果没有自主独立的本领必将被淘汰的。父母也不可能陪伴在自己身边一辈子的,所以应该学会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厚重起来,成熟起来,才能适应社会。

教育是解决的关键

杨锁的死可以说是自作自受,而父母的溺爱为杨锁一步步走向死亡边缘的同时“推波助澜”了一把。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

首先,作为父母,既然把孩子带到了世界上,就要学会怎么教育孩子,过分的爱只能断送孩子的前途,以至于无法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却忘记了这个社会的残酷,孩子总要长大,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父母给了杨锁生命,却没有教会他生存的能力。这样的爱是自私的,这就像溺爱宠物一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过惯了,杨锁已经养成了惰性。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之一,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如今的社会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变成一种伤害。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教育也是这样,当孩子长大成人,对父母不管不顾,只知道索取,对父母冷言冷语,这时就应该反思,小时候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其次,作为子女,我们要知道父母不会是我们一辈子的依靠,更需要的是自力更生和艰苦创业。古代有个笑话,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话说一个大人要出门,又担心孩子饿着,就烙了一块很大的饼,中间挖了一个洞,套在孩子脖子上让他吃,然后就走了。但是大人回来后,孩子却饿死了。原因就是,不是饼不够吃,是孩子懒得转一下。这说明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好吃懒做,即使有吃的他也不主动去吃。联系一下杨锁之死,同样的道理,不自食其力,即使把现成的东西摆在他面前,他也会懒得吃的。杨锁形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都说是父母的责任,这样岂不是太过牵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可在杨锁的身上没有丝毫的体现,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杨锁肯自食其力找一份工作,结局恐怕截然相反了啊。家境不会斩断一个人所有的可能性,就是看自己是否愿意付出,杨锁之死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有事情发生的原因都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而主观方面应该是内在原因。杨锁自己就懒得一塌糊涂,进而加上父母的溺爱成性,悲剧发生也是意料之中。

政府方面,在教育问题,政府也要重视形成良好的氛围,不仅教孩子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劳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也要教家长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引导孩子怎样约束孩子怎样影响孩子;不仅要解决“问题少年”的问题,也要解决“问题家长”的问题、“问题老师”的问题……唯其这样,才能使“杨锁”渐渐减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