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 “看得见”

    今天的日记就按照时间轴来写吧。最近班级的事务总是会出现在脑海,目标就是想让学生成为像雷夫所言的孩子,他们是那么自立,是那么友好。当然想象跟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总还得去想办法。早上开车上班的路上,就在想:现在虽是复习阶段,但这样的方式貌似枯燥了很多,我极力的去想各种方法让孩子们劳逸结合,但面对雷打不动的基础知识复习好像又束手无策。不知哪一根神经刺激了我,之前小贾同学让我多看知乎,了解世界百态,我从开始的勉强到糊弄,哈哈,今天早上,我顿悟了,也可以像看连岳一样很自然的去看知乎,只有自己知道,看这,丰富自己,也是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能有章可循的拓展出去。

    第一节课,没上课,因为觉得有比听写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我一边打开手机视频,一边把话筒放在手机听筒,瞬间整个教室就跟电影院音响效果一样了,环绕式的,哈哈,不论手机放哪,每一位同学都听得到。我把朱德庸的视频让孩子们听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几处我给大家做了不动声色的简略介绍,以便于他们更好的去消化接受,听到里边有趣好玩的童年生活,他们好像也很迫切,整个过程大家的眼神是那么炯炯有神,最后结束,我问到“感觉怎么样?”许钦水是班级中很喜欢钻研的孩子,尽管不怎么喜欢写作业,他特别兴奋的紧接我的话语“收获太大啦!!”我想很多素材我们不一定要去转述,一旦转述,如果叙述能力强还好,否则会失去它的原汁原味。至少对于现在水平的我来说是这样子的。

  紧接着这个话题,嘉妈昨中午发我连岳的这篇文章。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复述,简单一点就是婴幼儿的模仿。

6.14 “看得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别人,学生在听课时仅仅是眼和耳的活动,而给别人再讲的时候就是更多感官的同时活动,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也帮助了别人。上午看完小视频,在第四节课我简单的让大家听了最好的学习方法一小部分,其实这个过程,有那么几个学生明白要怎么做了也是很好的了。就像刚开始引导家长写日记。两则故事说完,立竿见影的事迹:第一节下课后,隋卓男找我检查背诵了成语,要知道,这个孩子是语文学习倒数的孩子,但他将尽一个学期了特别努力,进步很大。现在我已经不用再哄着去让他完成任务了,跟大家一样。张怡主动交上了自己的纠错本让我检查,过了一节课,一帆、文菲也给我了,王涵易给林世宇讲了一道数学题,佳诺给魏嘉刚讲到一半,魏嘉自己就通了。昨天莫名其妙的学生好像特别懂事,只是一个开始,(不论是否临近期末考,学生的核心发展对我来说是最想找到突破口的,成绩是可以赶上的)接下来的日子里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化这些习惯,找榜样的力量。

    下午体育课,我跟班干部谈到班级事务,王浩锐跑过来,说了几句话后,“徐老师,我觉得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呀,你这小子,还这么一本正经啊”“我们特别喜欢玩中学,学中玩”这无疑是给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年级时刚接受这群孩子我带给他们很多有想象里的东西,只是越晚上成绩的概念就冒头了。为了更好的实践复述,我下午听写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去互相指导,探索方法,我给出时间,一会听写,我不再讲台上大声喊着“注意…这个字…”时间过去好一会了,我抬头看看下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一个学生在干别的事情,而且孙浩哲第一次交了听写的内容,董玥莹也对了很多。这一课的生字应该是全书当中最难的,但全部的批阅情况来看,相当良好。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下午放学,月盈“徐老师,能给我批批吗?要不然我都不知道自己多少分?”我特别吃惊,最近我看到了她努力在写,但零零星星能写上的很少,就像题目里写的,我看见了她的努力,但没真正看见。我说“月盈,你回家提前联系,对的稍微多那么一点点,徐老师就给你批阅”其实这句话,我感觉哪里有问题,月盈“徐老师,明天听写第几课?”我告诉了她,不知道今天怎么样,相信会是好的。

    今天在办公室,张主任问道“如何打开多个文件?”如果之前的那个我,肯定回复“不知道哎”,但现在我的思维习惯貌似在改变,其实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我改变,我说“看看百度啊,”一会找到了,我自己实验了一遍,完美!跟学生我昨天在一次重申“自己能解决的事情,不能开口就是“徐老师…”

    感觉自己如此耗费精力的在做这些看起来完关紧要的事情,但首先我自己是认可的,只是欠于能力有限,目前只能在这个层面,但听到嘉妈说“我觉得很多事情你说了,表面上看不出来,但通过看魏嘉的表现以及一个具体事例中她的语言,看起来是有影响的”。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无声的力量最强大,但花费的时间可谓是“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为了让孩子在每天的校园生活中多点乐趣,我从今天开始,每天送给孩子们一个小实验,每晚他们回家自己准备材料,第二天我只写出步骤,他们自己去做,自己观察现象,自己总结。这样做可能会很累,但我也在收获知识,复述知识啊。

6.14 “看得见”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孩子的很多行为、语言,我应该真正的看见,真正的体会。只有看得见,才能看到学生这个“人”,才会有所发现。加油!

6.14 “看得见”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今天早上补昨晚日记时,收到的最好的礼物,班级中刘家豪的日记,不论他在课堂听进了多少,哪怕特别浅显,那都是心里的一颗种子。

  今天《红与黑》进展到125页,感觉很多细节不是太懂,应该有文化的差异,更多的有理解上的欠缺,但不影响大方向的阅读。

      要去上班啦!又是新的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6.14 “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