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我们成长的年代,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强者不怕,弱者不欺。毛主席也深深地教导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这样的价值观今天被孩子们给颠覆了:强者我怕,弱者我欺!人不犯我,我也犯人!
一对同桌昨天第三节玩手机被我下课叫到办公室谈话,从我办公室回到只隔一堵墙的教室,等她回教室发现手表不见了再折回办公室找手表时,手表已不知踪影。事情报告到我这里已是下午课前。我走进教室,开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捡拾者把东西交还给失主,全班肃静,无人承认。那一刻,我真以为孩子的手表遗落别处,被别班孩子捡拾。
于是,吩咐失主去门卫室、行政值班室询问有无同学上交手表,结果都是劳而无获。
下午放学后,询问失主奶奶得知:手表定位在学校后面的某一小区。我第一时间在班主任群里发了寻物启事。
"是被我班的孩子捡到的吗?那么住在这一小区"的有谁呢?"
"是被别班的孩子捡到了吗?会不会不敢带回家扔在了附近的垃圾桶里?"相同的事情以前在别班也发生过。
脑袋高速运转,首先锁定我班住在这个小区的人员名单,一番核查,只有一名三年级转学来男生住这个小区。
于是,我打算去小区附近转转,一则试试有没有可能在垃圾桶旁边发现手机,二则也可以亲自去男孩家问问。
在小区附近,包括学校到小区的路上一番寻找,既没听到电话铃声,也没有看到垃圾桶里或者旁边隐秘处冒出手机屏幕的光。我试着拨通了男孩妈妈的电话,语气委婉,言词得当地请他妈妈帮忙翻翻书包。实话实说,此时此刻,我完全没有怀疑过看起来很老实、很腼腆的小男孩,一心想:如果有,是不是哪个调皮的孩子恶作剧,乘他不注意栽赃陷害。
果然,男孩妈妈给了我准确的答复:孩子没看到电话手表,书包里也无此物。
挂断孩子妈妈的电话,我已走到小区的门口,不死心的我再次拨打了遗失手表的号码,奇怪的是两分钟前还无人接听的电话此时已处于关机状态。
我把心中的疑惑告诉回拨我电话的男孩的妈妈,电话那头,传来孩子清晰的话音:应该是手机没电了,我的手机没电时也会关机的。妈妈也在旁边善意提醒:手机关机,定位系统会失效。
于是,我只得无功而返,心存疑惑。
第二天早上,刚到教室,那个男孩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报告:老师,我今天早上在小区后门看见了那块手表,不过已经被摔碎了,被环卫工人扫走了。
还有班上的×××昨天晚上也看见了。
有发现?新线索?
我立刻找来×××询问,孩子振振有词地说道:"是的,我妈妈昨天晚上带我来这边玩,我看见了,不过屏幕已经被摔碎了。"
是吗?这孩子家住凤凰园,离这里好几公里的路,他妈妈大晚上的带他来这样一个一无风景可观,而无游乐可玩的地方?黑灯瞎火的,他又是如何一眼就看到地面上毫不起眼的手表呢?
这孩子有问题。难到始作俑者是他?
于是继续询问:"你确定昨晚妈妈带你到这边玩时,你看到了?你家住那么远,为什么会来这里玩?"
"我确定我看到了,但是是妈妈带我来办事。"孩子一口咬定。
看来,只有求证孩子妈妈了。电话拨通,打开免提。孩子妈妈一开口就否定她并未带孩子昨晚去过。看来,大人比孩子诚实,孩子的说谎不一定来源于基因哇!
这孩子莫明其妙编出一套话来,他究竟知不知情?
谎言揭破,孩子却怎么也不承认跟手表有关。问及谎话缘由,答到:只为得到老师表扬。晕死,这种不着调的逻辑也只有孩子才能编出。
事情眼看陷入了僵局,此时,另一个疑惑冒出头来:如果这个孩子是编的,那么,他怎么可能把发现的地点编得如此真实?这两孩子中一定有一个还没说实话。
重新找来昨晚通话的孩子,让他仔仔细细地回忆看到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同学昨晚看到手表的地点为什么会和他今早看到的地点如此吻合?
真相经不起询问,孩子的语气大转,一副吞吞吐吐的样子。一番攻心术下,孩子终于吐露祥情:他在教室后面走廊上捡到手表,并于中午放学带回了家。期间接通了一次失主奶奶的电话,但没有说话很快挂掉并关机。然后把手机藏在家里继续上学。晚上放学回家后躲在厕所看手机时被姐姐发现鬼鬼祟祟的,怕其告诉妈妈挨打而将手机从高楼扔下,并自认为屏幕摔碎。我打电话询问时,他以为反正手机已经扔掉,妈妈找不到手机,只要他坚决不承认就万事大吉了。哎!好个心思缜密却又自以为是的孩子,可惜,聪明用错了地方。
再问及孩子这样做的原因,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孩子认为同桌经常骚扰他,另一个孩子也常常骚扰他。他心中积聚了对同学的怒气,但欺负他的两个孩子比他强大,他打不赢别人,也不敢去反击别人。看到掉手表的是个老实本分好欺负的女生,就想:不欺负她还能欺负谁呢?
于是,典型的"人强我怕,人弱我欺。人不犯我,我也犯人"的逻辑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可是,这孩子真的遭遇了校园欺凌而心怀恶意吗?我怎么能允许欺凌现象在我眼皮底下存在而浑然不知?
于是,询问的重点落在了校园欺凌上。原来,已经四年级的孩子居然分不清拍打、触碰和恶意的打击,他们把所有的有意无意的轻微触碰都当成打人,把同学之间拍肩膀打招呼的方式也当成了打人。如此一来,集体空间里便有了无数次的同桌、前后之间的触碰。
孩子心理有了情绪,回家不跟父母说,在校不跟老师讲。但又找不到正确的排解情绪的方法,比如唱歌、画画、运动、聊天、写作、倾诉等方式。于是,报复别人成为他们唯一的方式。在家被父母骂了,心中有情绪,对同学挥手相向;被老师点名了,心中有情绪,对同学欺负报复;被同学骚扰了,心中有情绪,对比他弱小的,有一种欺负别人的快感!
怪不得,负面新闻里弑母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校园欺凌居高不下,手段越来越多。原来都是因为情绪!
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没有任何人能成为他不良情绪的发泄口!他们把任意发泄情绪当成一件正常的事情。
作为新生代的孩子,他们无需劳作便能换来幸福生活,轻易成为一家的核心,长期以来习惯于长辈们对他们的顺从与无限关爱。无形之中,他把自己当成了最重要的人,所有的人要顺他的心,所有的事要满他的意,不然,不是他不好,而是别人对他不好。基于这一逻辑,对别人可以百般挑剔,对自己可以毫无要求。一旦发生事情,开口就是别人的错,反正与自己无关。
当我接触到的孩子越来越多呈现这一趋势时,我不禁想起了正在阅读的《傅雷家书》,一个人的了不起的成就一定来源于他的家庭正确的、严格的管教。真的建议所有的家长都能读读此书,从中学学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也许,来自网络的呼声真的要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了:现在的孩子已经变了,但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没变。
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来的碎片知识,看似什么都懂的灵魂背后什么才是他们正确的人生取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