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秋,七月,陇西羌族彡(xian)姐部落的旁支反叛,皇上下诏请丞相韦玄成等人商议应对。这时候,农作物年年歉收,朝廷正引以为忧,又遭遇羌变,韦玄成等漠然不知所措,都不发表意见。右将军冯奉世说:“羌虏近在境内,竟然背叛,如果不即时诛灭,无以威制远方蛮夷,臣愿率军讨伐!”皇上问他要多少兵。冯奉世说:“臣听说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出自《孙子兵法》,原文是“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没了,又回国征兵。“粮不三载”,这要求更高了。不三载,就是两载。去的时候带一次粮食,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路上吃。)所以,用兵时间不长,速战速决。以前平叛,没有认真计算评估敌人的实力,我军投入兵力不够,以至于遭到挫败,又再三增调部队,所以旷日持久,军费浩大,国威受损。如今叛军有三万人,按兵法,我们应该用两倍兵力去讨伐,那就是六万人,再评估一下,羌虏只有弓箭长矛,兵器落后,可用四万人,一个月就足以解决他们。”
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都认为:“百姓正在秋收农忙时节,不宜多加征发,发一万人前往屯守,就足够了。”
冯奉世说:“不可!如今天下饥馑,战士战马都羸弱损耗,攻守的装备、工事也废弛很久,不够精良,夷狄解忧轻视我边吏之心,而羌族首先发难。如果派一万人去屯驻各处,羌虏见我们兵少,必不畏惧。我们要战吧,一定挫败丧师;要守呢,兵力还不足以保护人民;就会形成我方怯弱的形势。那羌虏乘胜得利,各个种族相互煽动,一起起兵,到那时候,我担心就不是四万兵所能解决的了,花再多钱也解决不了。所以,发兵少了,就一定旷日持久,派兵多,则一举迅速解决。两相比较,利害相差万倍!”
冯奉世固执相争,他的意见还是得不到支持。皇上下诏,增加两千人。于是派冯奉世率领一万二千骑步兵,以领兵屯田为名(兵少,不敢说讨伐,只声称屯田),典属国(意思是负责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务)任力、护军都尉韩昌为裨将,到陇西,分兵三处屯驻。韩昌先派两位校尉出战,羌兵人多,击破汉军,两位校尉都战死。冯奉世绘制战区地区,和双方兵力比较形势,再向皇上汇报,希望增兵三万六千人,才能够解决战事。奏书递上去,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八月,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协助冯奉世。冬,十月,大军全部抵达陇西,十二月,全师并进,大破羌虏,斩首数千级,其他的逃出边塞。在军事行动结束前,汉政府有征募士兵一万人,拜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准备再增兵,韩安国军还未进发,听说战事已经结束,又折回来。皇上下诏,部队复员。但也留了不少人屯田,驻守要害地形。
华杉说:
这个决策过程,很有意思。要警惕那种“只有决策理由,没有决策依据”的决策。
冯奉世的意见,依据是《孙子兵法》,和以前的军事经验。兵法是以多胜少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十倍兵力才能打包围战,五倍兵力才能进攻,两倍兵力,可以把敌人切成几段,分而治之;兵力相当,遭遇战咱们也能不吃亏;但是,如果兵力不如敌军,就要赶紧跑!兵力差距大,更要躲得远远的。记得前面讲王翦灭楚吗?他找秦始皇要六十万兵,秦始皇嫌太多,不给。李信说他只要二十万,秦始皇就派了李信去。结果李信大败而回,秦始皇还是重新派王翦,带了六十万兵去灭了楚国。冯奉世要四万兵,前后分析很清楚,已经是最低标准的要求。
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他们说一万人就够了,有决策依据吗?没有任何依据!但是他们有理由——百姓秋收农忙时节,不宜多征发,发一万人屯驻,就够了——理由很清楚,农忙秋收,不想多发,但是,这跟兵力够不够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任何关系,这话完全没逻辑,但是四位大臣一直没逻辑,皇上也支持没逻辑,唯一一个有逻辑的据理力争,还是争不过。
这种决策过程很典型,我们经常遇到,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困难”决策,而不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决策。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人性弱点,人人都很容易这样,所以要仔细体会。
两方争执,最后皇上决策,增加两千人。两千人有依据吗?任何依据都没有,也是随意定一个数,也是掩耳盗铃。
等到前线损兵折将,皇上迅速醒悟,冯奉世要三万六千人,他直接给了六万人,又征发一万人,让前线总兵力达到八万人,这是羌虏四倍兵力了,这才是用兵之道。
投入越大,风险越小,成本越低,因为成本主要在于一战而定,在于不拖时间,在于不反复,不要指望“四两拨千斤”,四两拨不动千斤;不要指望“花小钱办大事”,小钱办不了大事,无非是增大风险,拖长时间,花更多钱。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
前41年——前33年
共9年
汉纪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
永光三年(前41年)
1、
春,二月,冯奉世回到京师,调任左将军,赐爵关内侯。
2、
三月,立皇子刘康为济阳王。
3、
夏,四月,平昌考侯王接薨。秋,七月壬戌日(七月无此日),任命平恩侯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4、
冬,十一月初八,地震,降雨。(冬天不下雪,下雨,气候反常。)
5、
恢复盐铁官(撤销盐铁专卖制度仅三年,就恢复了),博士弟子限额一千人(三年前撤销盐铁专卖同时,取消了博士招生名额限制,如今限额一千人),因为政府经费不够开支,而民间又很多人免除田赋差役,国库收入无法供给内外徭役的缘故。
四年(前40年)
1、
春,二月,赦天下。
2、
三月,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庙。
3、
夏,六月二十六日,孝宣皇帝陵墓东门失火。
4、
六月三十日,发生日食。皇上于是召集诸位之前说天变是因为周堪、张猛当权造成的人来责问,都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下诏称赞周堪、张猛之美,召到行在所,拜周堪为光禄大夫、俸禄级别中二千石,领尚书事,张猛为太中大夫、给事中。但是,中书令石显掌管尚书,五名尚书(石显、牢梁、五鹿充宗、伊嘉、陈顺)都是他一党,周堪很少能见到皇上,汇报什么事都要通过石显转达,所以事情都是石显说了算。正巧,周堪患病失声,说不出话,病逝了。石显诬陷张猛,逼迫张猛在公车(司马门收发室)自杀。
5、
当初,贡禹上奏说:“孝惠帝、孝景帝的祭庙,因为亲情已尽,应该撤毁(贡禹的意思,天子只应设七座祭庙,其他的,都应撤除),其他郡国地方上不合古礼的祭庙,也应该撤除。(孝惠帝尊高祖刘邦的祭庙为太祖庙,景帝尊文帝为太宗庙,他们生前行幸到过的郡国,都设立太祖、太宗庙。后来,宣帝又尊武帝为世宗庙,武帝巡狩过的郡国,也立世宗庙,以上相加,六十八个郡国有太祖、太宗或世宗庙,共一百六十七所,开支浩大。)
天子接受贡禹的建议,秋,七月十日,下诏撤除昭灵后(刘邦的母亲)、武哀王(刘邦的哥哥)、昭哀后(刘邦的姐姐)、卫思后(卫子夫)、戾太子、戾后(史良娣)的墓园,都不再祭祀,并解散祭祀官员与守墓人员。冬,十月,撤除设置在各郡、各封国的皇家祭庙。
6、
皇帝的墓园所在地区,分别划给三辅管理。(之前一直由祭祀部太常管理,现在划给地方政府。)
皇上在渭城寿陵亭地区预筑坟墓,下诏不要设置县邑,也不要强迫移民充实陵邑。
五年(前39年)
1、
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祭祀天神。三月,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2、
秋,颍川发生洪水,淹死人民。
3、
冬,皇上行幸长杨射熊馆,大肆打猎。
4、
十二月十六日,皇上采纳韦玄成的建议,撤毁太上皇和孝惠皇帝的祭庙及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