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5 嬉皮士手札I

2019-07-25 嬉皮士手札I_第1张图片

前些日子,我在楼下的便利店买酸奶时看到店里多了一个杂志架,上面摆了几本不同类型的杂志。于是,有一天晚上去买酸奶,顺势坐下来,抽出一本《周末画报》,以前订阅过的一本文章质量和排版方式都很不错的杂志,今天读它,只为打发一点点闲适时光。我喝了一口酸奶,在翻开杂志的第一页时,颇有一种仪式感,那种仪式感让我不由自主把身子坐直了,把原本耷拉着的头立正,正儿八经的逐字逐句开始浏览,直到被文字深深吸引。

直到翻完整本杂志,连广告都很认真的浏览了一遍。合上杂志的时候已经是夜里很晚,店里因夜班需要熬夜的人来购物的渐渐多起来,我站起来,把位置留给更需要它的人,起身离开。然,那些与阅读相关的往事此刻都涌上心头。

我对读书的喜好有四个时期内体现的较为明显,仔细想想,这却也是我人生里不同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阅读量累积高峰时期读初中的时候。上初中的学校是一所半封闭式寄宿中学,学校在一个山脚下,离县城有半小时车程。课程安排得很满,周一至周六上午上课,每晚三节自习,周六下午放假回家,周日晚上有三节自习课。故每周日下午同学们便会陆续返回学校,每个周日下午,我都会在吃过午饭后便启程返校,到达学校放下行李后,和事先约好的几个同学搭乘校车,与其他同学去逛服装及零食超市不同的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新华书店和影音店。在盗版横行的年代,2块钱可以买一盘盗版磁带,复读机是每个同学必备的学习工具,除了听英语听力,这些2块钱一般的磁带是我们共同的乐趣。

新华书店是一个高四层的不起眼楼房,我最常去的是一楼和二楼的文学区和卖各类型工具书区域。上学时候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简·奥斯汀、托尔斯泰、勃朗特姐妹等的著作,当然,老师指定的课外读物如《伊索寓言》、《战争与和平》等,以及月刊里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一千零一夜》、《少年维持的烦恼》、《欧也妮·葛朗台》、《悲惨世界》、《茶花女》、《朱自清散文》等一系列课外读物,都是通过每周在新华书店站上四小时读完。后来远在外地工作的堂姐在某次回家时问我要什么礼物,我豪不犹豫的说想要一套精装版的的《战争与和平》,后来堂姐给我买了,我如获至宝,只可惜,中学时对托翁文学里所表达的思想理解的不够深刻,而至今也没有再细读这部巨著。中学时候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沈从文,可能因为同是来自村野的原因,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生活感同身受,除《边城》外,同时还读了《夜谭十记》、《八骏图》、《阿黑小史》、《从文自传》、《从文小说习作选》、《老实人》等诸多名篇,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是我印象最深的。因此,08年去凤凰游玩时,我独自在沈从文故居的书摊上留连了很久。

因为没闲钱买更多书,我把每次读到的页码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下次再过来时接着上次的再阅读。有一次,因为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在书店读书忘神,错过了校车,为了节省车费,我和同学决定步行回学校。一路上我们讨论长大后该干点什么,憧憬理想的生活却不知道理想是什么的年纪。在离学校只有2公里的路口,我们遇到二个打扮时髦说着流利普通话的年轻女子,她们正在热烈的交流和讨论着什么。我和同学都不约而同的投去了羡慕的眼光,然后相视会心一笑,也许有一天,那就是我们的样子。

后来,学样的阅览室终于正式开放了,于是除去礼拜日新华书店,其他时间便利用学校阅览室借阅的便利,开始了更密集的阅读时间。同时,利用省吃俭用的钱,瞒着家人偷偷订阅了两份杂志,而且,我是班上唯一一个订阅《新体育》杂志的女生。而我利用这份杂志,认识了很多外省的笔友,后来还在学校办起了个人的手抄报,采访了当里众多学校风云人物。新校长刚上任时,年级教导员还帮我争取了采访校长以及外校风云人物的机会。现在回想,总觉得人生的高光时刻来得太早,尚未懂得把握时间就流逝了。

对读书痴迷的第二个时期在刚出来社会工作的时候。所在的单位是一家外资的工厂,工作早晚两班倒,每天8小时上班时间。那时候大部分同事在下班之后除了逛街,其余时间就是用来睡觉。那是让我既彷徨又无助的一段日子,因为那并不是我理想的生活。最初的日子里,每天下班后我会去在外租房的表姐住处,吃饭看电视聊天等打发时间。偶然发现那家书店是我去附近表姐家吃中饭时偶遇的,很小的一家店,店老板是一个年近四十的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带点书卷气,安静地坐在门口收银的位置,对进店的人扫视一遍便任由你进店翻阅,其他一概不过问。每次晚班下班后,我在外面的小吃店吃过早饭,便一头扎进这家书店,最开始是找些薄一点的书籍阅读,不分类型不分作者,只想多读几本。直到摸清店主对读者的脾气后,开始选择自己想读又没钱购买的名著。每天都会在店里呆上三个小时左右,这样的时间持续了大半年。

一天中午,我在书店的一角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一个穿黑T恤头顶发量稀少的男子朝我走过来,很突兀的塞给我一张纸条,略显羞涩的冲我笑了笑,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快步走出了书店。我打开纸条,上面写着:可以做个朋友吗?下面还有一串数字。我见他已经走出了店里,于是便低头顾自看书没有理会,沉醉在小说情况里的我也没把这件事太放心上。后来不久,我便因工作变动离开了原来的地方。

如果说上学时期读书是为了提高成绩和开拓视野的带功利性质的目的,刚出来工作那会读书是为了打发更多因贫穷而无处挥霍的时间,真正为读书痴迷应该是在2013年的夏天。

那年夏天,辗转各个城市后终于在现在的城市安定下来,对新的工作充满斗志,对新的生活充满期待。出于对未来的迷惘和希翼,除了努力工作,我把更多重心放在了读书一事上面。每个周末,我都泡在了图书馆,在借书证办理妥善之后,我开始疯狂吸入。

我住的地方离公司有1小时车程,为了避开早高峰节省早上在路上的时间,夏季里我每天5点半起床,坐6点的车去公司,在公司的楼梯间早读,直到8点30分以后同事们陆续来到办公室。每周三或周四利用中饭时间去一趟图书馆换书,周日再去一趟,每周6-7本的读书量,每天利用早上、中午及晚上,除去在路上和工作的时间,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阅读上面。这期间,日本文学从太宰治、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到村上春树、渡边淳一、东野圭吾,英国文学,从毛姆、乔治·奥威尔、狄更斯、阿加莎·克里斯蒂、笛福等,外加一点点的莎翁作品,欧美其他的卡夫卡、爱伦·坡、伊塔洛·卡尔维诺、斯蒂芬·茨威格、霍桑、菲茨杰拉德、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王尔德、钱钟书、木心、王小波、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等等,书单上的名字越来越长,而这其中,爱伦·坡、卡尔维诺、茨威格无疑是我最最最最爱的三位。爱乌及屋,我搜寻了所有与爱伦·坡风格类似的作品或是他师承他风格的学生的作品,如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等。

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甚至一些时间里,我认为读书正悄然改变着我的命运,尽管身边的人不太清楚我那段时间里在做什么,即便是身边最亲的家人。直至今天,当我身处困境,历经各种痛苦而不可自拔的时候,我依然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并以此给自己清晰的认知。拥有超强的自愈能力是我们每一个孤独的个体安然活在这个世上值得骄傲的资本,但我对此深信不疑。而这种自愈能力,不是我父母给我的,也不是你所经历的人和事单方面赐予的,而是通过阅读,在别人的经历和故事里,接合我自己的遭遇和体会,慢慢滋长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时间沉淀,需要阅读量的积累及个人的体会,这是一笔财富,属于我自己的财富。

时至今日,我已经很少再跑图书馆,即便,离我最近的图书馆只需步行半个小时。我实现了小时候住在图书馆附近的理想,只是,我已经不再去图书馆了。我拥有了理想的书架,书架上摆满我想读的很多书,任何一本旦凡我想读的书,只要拿起手机输入书名,即可及时拥有。我还拥有多个阅读器,购买了上千本电子书,体验着不同介质所带来的不同阅读体感。同时,各类阅读APP已经将阅读的方式延展到方方面面。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范围开始更广,不再局限于文学,社会学、心理学、诗集、历史、哲学以及各类工具普及类都相继进入书单。

如今,每年的暑假,我都会选择一个时间,陪姐姐的孩子去一趟这个城市最大的图书馆,藏书量是过去常去的图书馆的好几倍,上下六层两栋,各个功能区域让人眼花缭乱,但我莫名怀念过去那个我常去的光线都不太好的旧图书馆,我时常想起过去一个人蹲在图书馆安静角落里读书的场景。

即便如此,在某个不经意的夜晚,便利店的一本杂志竟可以让我看得很入神,又是为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7-25 嬉皮士手札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