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选题有感

2018-08-26
  最近要确定接下来一年半的科研课题。本来有“两年”,的愣是被拖成了“一年半”,关键原因在于我转行了。从各学科跳来跳去给自己挖了一些让人很抓狂的坑。
  写跨学科的一大痛苦之处在于另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没学,直接遇到一连串陌生术词时是懞的。然而如果你向那些资深专家请教有什么较好的入门材料,他们会很开心地说“这个太简单了,你不用看的,我跟你讲啊,……”结果只是讲了原理而已。我内心直想咆哮:光是原理当然简单啊!但是我想知道的是深入研究需要的知识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们讨论一个问题时会提到“一步反应”,我就想“反应是一步还是两步有什么关系?”唯一能想到的是两步需要的时间更长、能量更多、路径分析更复杂。然而从他们接下来的对话中并没有印证这一猜想的内容。当然,如果对话里只有这么一个名词,理解不了也问题不大。然而,他们的对话里大概平均每三句里会有一个新名词。所以每次参加别人的讨论都像做一门刚学习的语言的听力+阅读理解,收益基本为零。如果是一对一的讨论里面,要把这些所有东西都搞懂,那得占用别人很多业余时间。而我们的交情还没到我能问到这种程度的地步。
  我就想,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买基础课的教材来看总行了吧。然后,光是买一本《有机化学基础》,就像砖头一样看不完。匆匆浏览一遍,也没见到什么我想知道的知识。估计是我买错书了。但是如果把化学专业基础课的书全买回来看一遍,我这还有时间工作吗。
  喵的,不跨学科,搞回老本行,总行了吧。然而我回想了自己过去研究多铁材料的那几年,研究到最后搞无可搞的感觉又浮现起来……感觉就像各种模型套材料来个排列组合算一遍,也没什么突破性的理论出现了。好不容易想到一些很赞的点子,一查发现人家都做过了,而且还做得非常好。正是因为不想一直做同一个东西,才转行的。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死循环。选题的时候,同事和朋友们给我提供了N个主意,每个主意都听起来很有趣的样子,但是每个主意都涉及很多我不了解的背景和名词,因此即使看综述也看得吃力。悲催的是现在我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去听报告,或者去蹭专业选修课。确定一个新课题有没研究前景以及是否符合自己兴趣要先搞清以下几点:研究背景(为什么做),研究进展(现在做到什么程度),潜在的突破点(下一步怎么做),工具(能不能做)。除了工具最容易自学之外,别的都是最好有一个活人跟你对话,自己找资料只能“wtf,这都是什么东西”。这也是为什么要鼓励科研学者交流的原因。然后又回到了这篇文章的第二段……
  网络公开课存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从不知到知的一个连续的低陂度的阶梯,填补了不同层次的知识间的巨大鸿沟。
  所以我直到现在还没能确定下自己的课题。然后还有三天就到交申请书的截止日期了。。特别烦,写篇东西吐吐槽。
  顺便提一下,有些没有物理化学基础的同事由于工作需求会向我了解XRD相关的内容。每次我讲完,对方最后都是“好的我懂了”的样子,我还很欣慰地想,现在的同事真聪明啊,一点就通。结果过一段时间对方再来问我别的东西,我发现他还是没真懂。然而在我这个已经理解透了的人眼中,这东西很简单,没什么特别需要讲的。而且XRD分析根本就是一个数学问题,和物理化学都没什么关系……这也是我为什么能转行到它上面的原因。
  想起以前有人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转行是自己找死,现在算是有深切体会了。除非你幸运地可以在转行后有缓冲的时间可以脱产学习,不然还是别傻了。想要打好基础,不投入大量时间是不行的。说到底我之所以这么抓狂,还是因为每天能够深刻思考的时间有限,超出这个限度就不想深刻思考了,而别的事情占用完了这个份额,所以没多少时间投入到选题上。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些乐意毕生在同一个领域里深挖的人真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跨学科选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