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教材的这些习惯,真的好吗?

教师、学生、教材和班级环境构成常态课堂,师生在同一环境下,共用一本教材,站在教师的立场,以促进学生学科发展为目的,该如何处理教材呢?这需要考虑授课任务、具体内容、学生实际、教师风格、社会需要等多种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处理教材的习惯,但这些习惯真的好吗?下面自问自答自思考:

第一,教材顺序。习惯了从第一课第一个框题开始的顺序授课,这样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是顺延型,讲课速度较慢,学生思维也不活跃。如果借鉴“有书共读”拆书的方式,把一本书视为一个整体,拆分为几个主题,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基于各自的经验和智慧,借助阅读、讨论、咨询和互联网等方式自我解读教材,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授课方式。习惯了相信老师自己准备的课堂大餐,不相信学生有能力参与“做饭或独自掌勺”,这样把饭做好又主动去喂的教材传授方式真的好吗?不好,课堂这道菜原本学生是大厨,只要是他自己做的,即使第一次难吃也比吃老师做现成的香甜。老师是什么?应该是总调度、总协调,促使这一餐用料荤素搭配、用量适度,既有营养又美味。

第三,教材薄厚。习惯了把书讲厚,但不习惯把书变薄。好像只有面面俱到,学生考试时才能因复习全面而得高分。在复习考试阶段,老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将书变薄,主次分明,不眉毛胡子一把抓。先掌握住主干、重点知识,学生根据考题答出主干,再结合材料一点点添枝加叶。

第四,教材挖掘。习惯了把教材当做知识的储存器,考试时按照教材知识回答就会得到理想的分数。现在的考试更侧重学以致用,如果没能真正理解材料和设问,只是生搬硬套教材,得高分的可能性很渺茫。未来的考试会侧重教材中蕴含的科学、人文精神与思想,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观念指导实践,其价值贬值。

第五,教材是真理吗?习惯了在答题时将教材文本视为真理,当有争议时,常能听到“你看看教材就是这样写的”,教材成为争论取胜的法宝。符合教材就一定对吗?不一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材也是主观意识的花朵。要敢于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六,对教材毕恭毕敬。学生习惯了答题时不敢违拗教材,深怕丢分,长期如此学生思维禁锢,是教材的错还是老师或其他的错?教材没错,错在人。

改变习惯不容易,但不改变就没有进步和发展。老师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教材呢?首先是毕恭毕敬,把教材吃透;然后是教材为人服务,以教材为工具,促进学生发展;最后是智慧回眸,重新回味教材中的思想精华,汲取精神营养和力量。总之,人不能沦为教材的奴隶。

你可能感兴趣的:(处理教材的这些习惯,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