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芙蓉楼送辛渐》课堂实录

      文/丹老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课前交流:

      师:大家知道我是谁吗?我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发现什么线索?

      生:我知道你是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的李丹老师。

      师:你从电脑上获取了信息,你的眼睛真亮,那我现在要跟你打个招呼:你好,我是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的李丹老师,你呢?

      生:你好,我是茶店市(纠正:茶店镇)后子岗小学三年级郭佳怡同学。(纠正:后子岗的“岗”是三声)

      师:哟,她说到了三年级,那我要到学校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你,对呀,那我们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把信息说完整。再找一位同学。你好,我是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的李丹老师,你呢?(走到另外一位同学面前问好。)

      生:我是茶店镇后子岗小学的三年级1班的郭嘉宁同学。

      师:很高兴认识你。(师主动与学生握手。)

      生:(不好意思地思考了一下。)我也很高兴认识你。

      师:对了,请坐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

      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三年级的小朋友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没有?(生回答:有)谁想来展示一下自己,把你最拿手的最熟悉的背给大家听。

      师:我好像已经看到小脑袋在思考了,你最拿手的,你学过的,你熟悉的都可以。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速很快地背诵。)

      师:不急不急,(走到孩子面前,轻抚他的肩膀)站直,让同学们都听清楚。(生放慢速度背诵。)

      师:对了,而且他背得非常的流利。谁还想再展示一下自己?(走到第一排同学身边)这位同学举手举得特别高,你来。

      生:《元日》……

      师:那你既然背诵了这首古诗,那老师再考考你,《元日》写的是什么时候?

      生:春节。

      师:真厉害,掌声。

      师:古诗呀,在我们中华文化当中可以说是一座文化宝库,那么在盛唐时期,古诗也达到了一个鼎盛时代,相信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的唐诗,有抒情的,也有写景的,当然了,也有边塞诗,今天呢,我们就要走进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叫什么?(生回答:王昌龄。)王昌龄特别擅长写边塞诗,我记得老师很小的时候学过一首《出塞》,有没有人会背?

      生:我只会背前两句。

      师:那咱俩来试试。

      (生背诵前两句)

      师:谁能接?(无人举手。)那我来接了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师刚背诵前两个字,其他同学一起背诵。)真厉害,请坐下,合作愉快。

      师:那王昌龄呀,他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一首,课题是什么?(生回答:《芙蓉楼送辛渐》)孩子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可以把你们的右手食指伸出来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课题,生书空说笔顺,师边写边强调书写规则。)

      师:跟老师一起齐读课题。看了我们的课题,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了?这个谁是隐藏的。

      生:这是一首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的诗。

      (师夸回答得完整。再指名一位同学回答。)

      生:我看出了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非常完整,他在前面还说了我看出了……为你点个赞。

      师:孩子们,《芙蓉楼送辛渐》老师看到这儿有个字特别吸引我。

      生:送。

      师:送是什么意思?

      生:送别。

      师:老师刚开始就说王昌龄不仅擅长写边塞诗,还擅长写送别诗。那《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一首送别诗。

      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初读诗句

      师:孩子们,现在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大声地把这首古诗朗读一遍,当然了,你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老师也有要求。(出示ppt)请看红色字体,老师找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读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师:非常好,喜欢你的声音,非常洪亮。

      师:开始吧,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看着老师的屏幕,也可以看着自己的书页纸,开始吧。

      (生齐读。)

      师:我们是不是都喜欢齐读呢?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轻声读,再读一遍,自由读。

      师:你们的声音已经把老师成功地吸引了,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同学单独展示一下。

      (指名朗读。)

      师:先不坐下,我找一个小评委来点评一下,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谁愿意来点评一下。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怎么好?

      生:声音好。

      师:对,声音洪亮这也是优点。老师希望你来读一下可以吗?

      (学困生有阅读障碍,师逐句领读,并给予她自信。)

      (再指名读,请小评委评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节奏也读好了。(师:这个评价很高。)重音也读得很好。

      师:那你评价得这么好,你来试试。

      (生很有节奏感的朗诵古诗。)

      师:那刚刚同学说到读古诗要读出节奏。(出示有节奏符号的古诗。)自己练习一下。

      (师再次来到学困生面前,逐句领读,效果有很大的改善。)

      (指名展示,相机评价。)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孩子们,读好了,也读准确了,那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知道“平明”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天刚亮的时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根据注释知道的。

      师: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方法就是借助注释来理解。你真厉害,都可以当小老师了。

      (再次询问提问的学生。)

      生:我不懂“玉壶”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单从字面意思讲的话,玉壶是什么意思?

      生:用玉做成的一种壶。

      师:其实它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待会儿你就会知道了。

      生:洛阳亲友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来帮帮他。(刚刚有疑问的同学举手示意可以帮忙。)你看看,马上就反客为主可以当小老师了。

      生:就是在洛阳的朋友。

      师:你明白了吗?(生重新回答。)那“洛阳亲友如相问”是什么意思?

      生:在洛阳的亲友……(生迟疑)

      师:“如”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一起。

      师:“如”是在一起吗?“如”可以组个什么词?

      生:如果。

      师:对呀,在读这两句诗的时候,王昌龄在送自己的好朋友辛渐,辛渐马上要回洛阳了,那这句话就是王昌龄告诉他:如果洛阳的朋友问起我的话。

      生:楚山。

      师:刚刚我们说过了可以借助注释,你看看可不可以帮到你。

      (生结合注释理解,师指导。)

      师:那“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意思连起来可以怎么说呢?

      (师生一起合作。)

      师:“孤”是什么意思?(生:孤独。)当自己的好朋友要走的时候,剩下这孤零零的楚山,楚山此刻孤零零地立在这里,王昌龄看着楚山,感受到了楚山是孤零零的,同时他自己的心情也是很难受,很孤独。我希望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指名学生板书:孤独。)

      师:老师有个字不太明白。“寒雨”是什么意思呢?

      生:寒冷的天气下的雨。

      师:老师记得有一句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每次一场秋雨过后,天气就会更加寒冷。那在这个秋冬时节,雨绵绵与江面连在一起了。他们是什么时候到达吴地的?

      生:夜里。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夜入”。

      师:他们什么时候送别的?

      生:天刚亮。

      师:书上说到的是哪个词?

      生:“平明”。

      师:对,是“平明”,头一天晚上到达了吴地,第二天早上在芙蓉楼送别自己的好朋友,那孩子们,现在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头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天刚亮,他就要送自己的好朋友,那你觉得他们这一晚上是怎么度过的?

      生:可能淋着雨。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老师相信大家肯定都去朋友家做过客,在你们玩得特别欢乐的时候,不得不回家的时候,这一晚上是不是有说不尽的话。不舍得。那此时我们是否能够体会到他们会怎样呢?

      生:可能他跟他的朋友在聊天。

      师:也可能彻夜未眠。因为第二天就要分别了。我们此时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孤独。

      师:谁能用上这样的情感把前两句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生声情并茂朗诵。)

      师:老师听到他重读了一个词叫“夜入”。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就把古诗读出自己的味道了。谁想再来试试。

      (生第一遍读稍快,指导后再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此时此刻我们再想象辛渐踏上了北上洛阳的路,或许他到洛阳后,亲朋好友会向他问起王昌龄的情况,你觉得他如果见到自己洛阳的这些朋友,这些朋友会怎么样问关于王昌龄的信息。

      生:有可能问你这么短时间就走了,王昌龄在那里不孤单吗?

      师:他说担心到王昌龄在那里孤单不孤单?

      师:我们听王昌龄和辛渐这样一个故事。(师介绍写作背景。)所以这种情意,当他们依依惜别的时候,辛渐的不舍,王昌龄的不舍,或许到洛阳后他的亲朋好友会问这个,问那个,但是王昌龄是怎么回答的?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对于这句话你有没有不理解的。

      生:“冰心”是什么?

      师:看一下注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冰心玉壶。(出示冰心玉壶的图片以及典故。)后来用这个典故来形容:明洁的境界或高洁的品格。(生齐读)

      师:虽然王昌龄多次被贬,因为他当官的时候遇到一些变故,但是他在跟自己的好朋友一一道别的时候,把自己的心比作什么?(生回答: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高尚、正直、清正。我们一起再把后两句诗读一下。(生齐读。)

      师:从这两句诗,加上我们刚刚的典故,你觉得王昌龄是一个具备什么样品格的人?可以跟你的同桌先讨论一下。(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我觉得王昌龄是一个具备高尚品格的人。

      师:老师喜欢这个词,你能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吗?(生上讲台板书。)

      生:王昌龄是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他应该是一个内心纯洁的人。

      生:我觉得王昌龄是一个关心朋友的人。

      师:是啊,他也很善良。我也喜欢这个词。

      生:我觉得王昌龄是热爱朋友的人。

      师:是很爱自己的朋友,是不是刚从老师说他从当官的地方一路陪着朋友到了芙蓉楼。

      四.反馈检测,熟读成诵。

      师:到这里,老师忍不住地想朗诵一下这首诗,现在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听着老师的声音想象画面,可以吗?(师配乐背诵古诗。)孩子们,这个美妙的声音也希望为你们服务,谁想来配乐朗诵一下。勇敢地举起你的手。

      (指名学生配乐朗诵,师及时激励评价。引导学生领读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师:这首古诗,同时要求我们背会,下面我们尝试着自己背一下把。(留给学生当堂背诵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挑战游戏,第一关,跟老师对句子。老师先读第一句,谁来接?(师读第一句,生接着读,一人一句,合作把古诗背诵完毕。)

      师:第二关,你来让老师对句子,谁愿意来考考老师?(生读第一句,师故意装作不会接着背。)有这么多同学愿意帮我呀,那你来试试,(生接着背诵第二句)接下来的我会了。(师背诵一句,最后一句继续让学生背诵。)

      师:第三关“我会全部背”谁敢?喔,这么人,老师太欣慰了。(指名背诵。)来,我们一起背诵一遍。(全体背诵)

      师:跟李老师度的这一节课,时间过得非常快,还记得老师送给大家的这张纸吗?我希望每一位孩子把这首古诗工工整整地抄写到这张纸上,然后呢由我们的李老师再转递给老师,我想让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我们后子岗小学三年级小朋友的最漂亮的书法作品,好吗?我们这项作业可以到课下再做。好的,孩子们,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292《芙蓉楼送辛渐》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