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2020年2月22日,浙江绍兴中心医院隔离病房一位3岁的小男孩病愈出院,向照顾自己的护士阿姨鞠躬致敬。这一暖心举动正好被同事拍到,瞬间风靡全网,大家都被小男孩的感恩行为圈粉了。

    3岁的小男孩心存感恩,给我们谱写了一曲“感恩”凯歌,让我们看到人性之美。100年前,一张百年老照片:时任浙医二院前身广济医院院长的英国人梅滕更医师在查房时,面对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

      网友们感慨:经典瞬间在柯桥重现。也有网友留言:百年的重现,诠释着患者把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给医生的感激,也涌动着医生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春天已来,疫情会散,但对医护人员的赞美不能退却。

    疫情让这个春天有些冷,但是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温情融化着疫情带给我们的坚冰,让我们看到春天,看到美。印尼华侨筹钱捐献口罩送回祖国,海南3名中学生筹款12万捐献物资支援武汉,普通老百姓捐献口罩到巡逻点,每天给巡逻人员送热气腾腾的饭菜……一件件、一幕幕出现在抗疫的画面中,也谱写了一首团结一致的民族之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仁义礼孝信的礼仪大国,懂感恩,讲仁爱,知廉耻,也涌现了一批批民族英雄和普通英雄。他们在平时默默无闻,可是,在国家遭遇灾难时,不求回报地报效祖国。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我们的感恩品质。而这些美好的道德文化生生不息,在传承中熏陶着我们几千年。

一、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是内疚教育,不是我为了你付出这么多的牺牲?不是我对你这么好,你居然不回报我的绑架?父母这样的牺牲和绑架,只会让孩子瞬间心生愧疚,但周而复始中,孩子会以为不是我让你这么辛苦,就会重新松懈自己。而有的孩子则会在父母的绑架中,唯唯诺诺,把别人放在首位,唯独失去了自我。

    真正的感恩教育是我们不求回报地爱孩子,而孩子就会积极地回应我们。 感恩是以无条件的爱为基础,是对爱的回应,没有爱的感恩就是绑架和裹挟。

    也许很多人会担心,我们不求回报地爱孩子,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岂不是让孩子无法无天?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讲道:人类天生就有关心别人的能力。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有感恩之心,有“利他”之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对孩子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回应,会让孩子的内心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而在爱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会爱满则溢,懂感恩,善助人,多仁慈。

    1989年,心理学家Trevarthen和Logotheti在研究中发现:人类作为社会性物种,天生就具有与别人形成合作关系的动机,以相互信任和给与的态度接近他人的策略,构成和发展了这种最初在家庭背景中建立的人际关系模式,儿童通过与自己亲近的人交往,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

      孩子天生就有感恩之心,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孩子听之任之,就会帮助孩子成长为符合社会道德的人。因为周围的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决定了孩子的感恩教育仍然需要我们的引导。

二、三招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

      只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孩子好,孩子也会更快乐,也更愿意向周围传递爱,感恩的品质也会传递开来,社会也会更美好。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呢?

1、父母的言传身教

    洪兰教授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中讲道:人类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专司模仿。

      我们希望孩子懂感恩,知礼仪,我们自己就要懂感恩。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会在潜默移化中影响孩子的品质。

    2018年,泰国的“爱与感恩”的公益纪录片中,一位老师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妈妈带到教室。因为家长和校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业,就要求老师把自己妈妈送回家或者请人照顾。就在老师的妈妈突然走失,老师心急如焚寻找妈妈的时候,学生们也纷纷加入寻找老人的队伍。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找到老师的妈妈后,孩子们都跑过去抱着自己的父母,或者紧紧地握住妈妈的手,或者告诉正在开车的妈妈:要是我长大了,我一定会给妈妈开车。”

      正是老师对自己妈妈的爱,在潜默移化中影响着这些孩子们,让他们重新看到父母,模仿老师来爱自己的父母。

    他们从巴乍老师对妈妈的感恩中,学到了感恩和孝顺。在巴乍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感恩的种子已经悄然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所以,我们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就传递给孩子坏的示范。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潜默移化中,长成父母的翻版。

2、鼓励孩子感恩表达。我们民族是内敛的,不喜欢表达爱,但是吝于表达的感恩会削弱感恩的力量,也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善良和温暖。所以,我们鼓励孩子要将感恩表达出来,不论是用贺卡的形式,还是用文字传递出来,亦或是用鞠躬的形式致敬帮助者,都会让感恩行为外显化,传递给更多的人。如同开头的宁波3岁小男孩,面对照料自己的护士阿姨,通过鞠躬致敬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也感染了身边更多的人的感恩的心,将感恩的品质传递到华夏大地。护士阿姨照顾小男孩是出于职业道德,没有要求小男孩回馈,但是小男孩感恩的表达就让彼此的关系更美好,社会也更和谐。

而孩子对别人表达感谢,也是对自己感受到的善意进行回馈。 在彼此的回馈中,孩子对别人善意的觉察力和敏感度也会得到提高,就会具有同理心。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书中讲道:感恩练习可以克服我们大脑的负面偏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对别人的善意的行为进行感恩表达。感恩妈妈做得香饭菜,感恩爸爸买回来的玩具,感恩哥哥和我分享玩具,感恩外婆给我做衣服。

3、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孩子具有同理心,就会设身处地体谅别人的辛劳,就会懂感恩。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情绪卡片,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只有孩子认识情绪,了解情绪,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才会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才会具有同理心。

    不论孩子是大哭还是大笑,都是他们的情绪表达,不要因为我们忍受不了孩子的哭泣就阻止孩子大哭。哭泣也是孩子情绪宣泄、自我疗愈的手段,帮助他们疏导自己。所以,允许孩子哭泣吧!

      当孩子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就会逐渐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别人也渴望被理解,就会慢慢具备同理心。

写在最后

孩子天生就有感恩之心,我们对孩子充盈的爱和积极回应会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也就会“爱满则溢”,就会知感恩,多仁慈。著名的心理学家李雪曾经说道:当我们能够在家庭中创造幸福快乐的体验时,不需要任何感恩教育,快乐的人自然会感恩每个亲人朋友,甚至感恩整个宇宙。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好榜样作用,鼓励孩子进行感恩表达,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来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