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绝望--《遇见莫扎特》

晚饭后听着田艺苗老师推荐的莫扎特《K.448》,激励大脑细胞,消除一天的疲劳,开始我今天的日更。

连续听书《遇见莫扎特》,觉得不写点啥都有点说不过去了。

莫扎特一个神童成长为大师,一天时间都没有浪费过。他为音乐而来,在他短暂的生命期间,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和流传于世乐曲,为全世界带来了欢乐,推动了历史进步。

莫扎特是个全面手,交响曲能写,协奏曲能写,歌剧也能写。我们在舞台上能够看到的大部分18世纪的歌剧,基本上都是莫扎特创作的,没有音乐家能够到达他那个高度。

他的创作速度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的。从1787年到他去世,莫扎特平均每两个星期,就创作一部传世杰作。从20岁开始,他就从来没有虚度过一个月,每个月他都会创作出一些不朽的杰作。

莫扎特从来没有随便写一个曲子交差,他的每一个曲子几乎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都是美好的。即使他生活不好,母亲去世,以及面对各种问题,他的音乐永远是阳光明朗的,从来不会把他的那种哀伤愤怒的情绪表达在音乐中。他就是像心里可以流出音乐一样,从来不需要修改,非常流畅。写下来擦擦几个音符,马上就可以拿去排练了。

他还是一个好玩,有趣的人。从小周游列国,他听了各地的民间音乐,听了各地大师的音乐,非常的渊博,他当时就是一个“国际级”的小音乐家。

莫扎特记忆力超强,内心听觉特别好。他听完别人的歌剧,回家可以把所有乐谱默写出来,每个声部都写得一模一样。

莫扎特是最早开始写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歌剧的人,他这种歌剧被称作“喜歌剧”。音乐具备了传播的功能,音乐具备了传递意识形态的功能。

莫扎特心里非常温柔平和,天使一样的一个人。他认为阶级之间的各种争斗是可以解决的,是可以用音乐来解决的,他相信大家可以解决。

莫扎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根本不会心生怨恨,甚至在临终之时,莫扎特相信一切最终都会好起来。很难想出还有哪两部作品会像《费加罗的婚礼》与《安魂曲》这样迥然不同,他们却传递了同样一条讯息,或者说在某些意义上,是他一生的主题,叫“永远不要绝望”。他把自己心里的音乐写完,然后他就可以告别人间了。

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莫扎特对他就有这么重要,莫扎特对我们全人类都很重要。欢快愉悦的音乐推动着社会进步,文明发展。

音乐是生命的一份礼物,忠实的陪伴在你我身边。愿你快乐时有音乐陪伴,忧伤时有音乐治愈。让我们一起来听古典音乐,一起来听莫扎特。

附:莫扎特年表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
5岁时莫扎特在父亲的培养下开始谱曲(1761)
6岁时莫扎特已为慕尼黑选帝侯、维也纳女皇特蕾西亚演奏(1762)
7岁时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在欧洲巡演(1763)
8岁时抵达伦敦,结识海顿等音乐家,巡演期间,八九岁的莫扎特已经可以即兴演奏所有键盘乐(1764-1765)
11岁时莫扎特父子返乡,此后他们又多次造访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1767)
12岁时成为一名成熟的音乐家(1768)
13岁时收到第一部歌剧创作委托:《善意的谎言》(1769)
15岁时获得骑士勋章和乐长头衔(1771)
16岁时科洛雷多大主教接手萨尔茨堡教区,莫扎特受尽这位不爱音乐的主教的侮辱(1772)
19岁时莫扎特在一年内创作5部小提琴协奏曲(1775)
25岁时莫扎特脱离监护人(父亲),远离萨尔茨堡独自生活(1781)
26岁时与女高音歌手康斯坦策·韦伯结婚(1782)
27岁时结识达·蓬特,歌剧创作达到高峰,其代表作包括《唐璜》《魔笛》《费加罗的婚礼》等(1783)
28岁时长子卡尔·托马斯出生(1784)
35岁时次子弗朗茨·克萨韦尔出生(1791)
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逝世,享年不足36岁。临终前他仍在创作《安魂曲》,但只完成了第一乐章
永远不要绝望--《遇见莫扎特》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远不要绝望--《遇见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