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道士侠客梦

今天难得休息,原本想看一下尔冬升导演的《我是路人甲》,因为据说这是一篇没有大腕和明星的电影,可惜在阎良没有上映期,只是碰到陈凯歌的这场电影《道士下山》,近一段时间对于电影的宣传不再是明星站台和来回跑,而是提升到文艺范,先是梁朝伟写的《听见流星雨的声音》给《我是路人甲》吹起第一号角,然后就是舒淇的《Ihaveadream》继续发酵,最后林青霞这个专业作家算是将《我是路人甲》推向高潮,今天和《我是路人甲》分庭抗礼的就是陈凯歌,而他也自写了一篇感谢的文章《对她说》,除了一一感谢主演之外,对于陶红那是爱意浓浓啊。

这是个人人都拍快餐电影的时代,我对快餐没有更多的要求和期待,就像今天一样,在肯德基不是为吃东西,而是为了看《平凡的世界》和写自己的小说《在哪甜瓜成熟的季节》。仿佛只要无毒无害,好吃难吃也就不多计较了。而陈凯歌是一个素来只做饕餮盛宴的电影贵族,他也的确做成过,《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黄土地》《风月》乃至戛纳短片《百花深处》皆是华语电影史册中的骄傲,也是晚生后辈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否则他在几代观众心中何来这般不容遗憾的地位?可也正因如此,人对盛宴的要求自然是极高的,恨不得苦辣酸甜咸样样极致,吃一顿回味一生。所以当凯歌的盛宴未如当年那般震撼时,大家难免对他口诛笔伐,言语间甚至透着一份不以为然的刻薄和残忍。正如有人所说陈凯歌拍电影拍的再好那是他的本分,拍砸了他便如同犯下了一宗不应该的重罪。如古装武侠片盛行时期烂片接踵而来,而今大多没有人记得,唯独陈凯歌的《无极》至今仍被诟病调侃。《无极》显然不是那股浪潮中最劣质的,但无奈它的确是陈凯歌的。

可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开始沉下来想想,在这些年浮躁的文化大环境下,如今谁还坚持用昂贵的真材实料做东西啊?多少曾经的文化精英如今都堕落在粉丝话题电影圈钱的队伍里只求能分最后一杯羹,视丢晚节为接地气,认为恶性炒作是现代电影营销的唯一手段。今天看完《道士下山》,我一路在想,这部电影如果是一个普通导演拍的,哪怕是不普通的冯小刚拍的,我会对其刮目相看,会花钱看吗?…而这恰恰是陈凯歌的作品,一个住在象牙塔里的电影泰斗拍的,无论好坏自然是有很多人是不满意的。尽管放在一个出门商业片的角度上来看,本片相当精致考究,武打场面也令人视觉过瘾,花开花又落的人物与剧情还是透着陈凯歌惯有的哲学与思辨,摄影音乐皆是国际水准…可正因为它太商业了,哪怕它本身真的是一部近年来出类拔萃好看的国产电影,观众也会觉得少了一些陈凯歌该有的灵性与思想高度。这对陈凯歌本人究竟是一种认可还是不公?也许就像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徘徊的陈凯歌本人一样…是个矛盾的议题。

《道士下山》专业电影网站评价很高,超过《我是路人甲》恐怕是因为看“星星”才有所差距,而我给80分,技术一流无可挑剔,演员在导演的调教下均有突破值得表彰,房祖名的戏份出奇的都在,张震与郭富城之间的精神之恋,不离不弃…让人些许动容。故事本身玄幻新奇增加了娱乐性,只是内容信息量过大,节奏太快导致有些许混乱,阐述的主题又是一个无影无形却存在的一个道字,导致应接不暇之余少了一丝让人回甘品味的空隙。但这一丝挑剔也仅仅是一份苛求,因为他毕竟是陈凯歌。誉满天下过,毁谤缠身过,登峰造极过,剑走偏锋过的陈凯歌。

看完之后我是从一个客观的看待一个年过六十的老牌电影大师晚年的诚意之作,可怕的不是陈凯歌老了,可悲的是大师老了而今放眼望去影坛仍旧没有一个人能继承他的衣钵。他选择的题材都是极有可能吃力不讨好的,可除了他谁还有这份情怀继续把电影当成电影去拍呢?

《道士下山》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我看完之后已经没有当年张国荣那种《霸王别姬》的感动,再差差不过《无极》可他的手艺摆在那,他的情怀摆在那,他的功底摆在那,他的心气也摆在那。本片仍旧是我近几年内看过的最好的内地电影,他的演绎让我内心有了一个道士梦,侠客情怀。尽管我并不激动,也没有惊喜。但陈凯歌仍旧是我最尊敬崇拜的导演,也许是个人情感的偏袒,也许真的是那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他没有变瘦,他只是脚步迟缓了。期待已花甲之年的陈凯歌先生能为观众再奉献几部佳作,我庆幸活在有他的时代,举目放眼世界所有电影大师,没有哪一位出手便是经典史诗,作品与生命一样是条起起伏伏的曲线,但曾让观众受益匪浅过的人毕竟都凤毛麟角,陈凯歌足以,他是一个道士,而他的电影让我有了开始启程的侠客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道士侠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