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11:《把时间当做朋友》心得5【下】

接着上一篇写哈。

五/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还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数人并未在意。事实上不懂“举证责任”是一个人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

@说理之时,针对某一论点,对立双方的举证难度是不对称的

首先举证难度受举证人能力的影响,而每个人的能力 是不一样的;

其次,举证难度受当时所在社会的整体接受水平的影响。比如现在对地球是圆的认识与过去的对比,难度是有根本差别的;

@“只主张,不举证”是不负责的,这会对另一方带来极大的不公平,因为很多事情是暂时没有办法证明有或者没有的,所以当讨论中的其中一方拒绝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时,那么讨论就没有办法继续正常进行下去了。

@很多人并不清楚所谓的举证责任这种概念,但却因为享受过这种好处,而选择进入这种狡辩之中,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很聪明。

六/案例局限

@案例教学法来源于哈佛商学院,是为了教育采用,他们清楚的知道不存在既定的标准来衡量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但目前没有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只能在这个方法上进行完善,比如加入一些学生的讨论,开放性的问答等,不局限在所谓的答案上;

@但等传入到其他领域时,我们却忘了这个因素,想当然的采用了绝对化的观点,比如对于爱迪生的研究,就认为只要我也像爱迪生那么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实际上这个案例只是为了体现:非常努力在爱迪生的成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并不代表说我们这么做就可以像他一样成功,背后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他的母亲的强力教育和支持。

所以我们对于案例的学习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不能绝对化思维,要不是很难有参考价值的,人是一个综合体,并不是由单一因素组成。

七/对立论证

@同样的论据可能在不同人的眼中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看待老板,有的人觉得特别糟糕,有的人觉得还挺好的,这就是不同人的思维角度;

@有的人思维问题往往是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思考,而不考虑事情的真实度,比如明明老板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但因为想自己偷懒,所以归因说老板很糟糕,自己做得差都是他的错;

@因为没有绝对的完美和每个人视角不同,所以对立论证会一直存在,我们要首先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是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

最后我们应该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来作为最主要结论,而不是从“哪个有利于我的利益/哪个更积极”来考量。

八/张冠李戴

@有时结论可能是对的,但推理过程却是完全的错误,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的注意。

@比如牧师让儿子拼世界地图的故事【按照背后的人拼出来了,所以推出“只要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就是正确的”】,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完成不合理的,没有所谓基本的逻辑性;

@态度=100分,努力=98,知识=96,所以得出“态度才能左右你生命的全部”,因为只有它得出了100分。而实际上无效的/慌张/中风患者等都可以得到100分,那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所以对于这些结论我们平常要多一些思考,不要被表面的合理骗了。

九/辨析感悟

@我们平时说的或听到的很多其实都是感悟,不是道理,只是自以为是道理而已;

@道理是具有普适性的,而感悟往往是个体性的;

@关于成功的分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往往说的并不是真正的道理,而是感悟或者处理过的片面道理,对于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的注意;

@没有人有义务说出他们全部的成功秘诀,另外他们说出的也可能是大脑不由自主处理过的,对于这种分享我们可以适当的参考,但必须经过自身的思考萃取,不能直接就接受了;

@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平淡淡的,没有那么多激情,成功有时也没有描述者说的那么玄乎,有可能是只是他们当时比较幸运而已;

@与其关注成功经验,我们更应该关注失败经验,因为失败者更多,便于观察,其次失败往往有非常明确的原因,而且更容易被查实。

十/克服恐惧

@“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 ”这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情况,这种情况来源于内心的恐惧及接连产生的懦弱;

@恐惧是人天性中的弱点,必须面对;

@勇敢需要积累,并不是说来就能马上来的,通过做事等慢慢的积累;

@我们必须面对恐惧,勇气可能等于0,但恐惧却永远大于0。

十一/辅助工具

@语言是辅助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好的语言习惯示例

看起来好像。。。。,但实际上。。。。

。。。。不一定。。。。。

事实上。。。。。。。

也许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虽然。。。但并不意味着。。。

其背后的本质是。。。。。。

@不好的语言习惯示例

本来就是嘛。。。。

要是。。。。就好了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我要是。。。。就好了。。

当初要是。。。就好了

@我们从语言上走向现实,我们的意识和行动可能也会跟着发生一定的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践行11:《把时间当做朋友》心得5【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