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座隐蔽的宝藏

王爱玲中十五焦点团队第547天分享(2020.2.8)

每个人都是一座隐蔽的宝藏_第1张图片

01

今天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催眠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到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小城讲学,一位同僚要求他顺道看看他独身的姑母。同僚说:“我的姑母独自居住在一间老屋,无亲无故,她患有极度的抑郁症,人又死板,不肯改变生活方式,你看有没有办法令她改变?”

埃里克森到同僚的姑母家去探访。发觉这位女士比形容中更为孤单,一个人关在暗沉沉的百年老屋内,周围找不到一丝生气。

埃里克森是位温文尔雅的男子,他很礼貌地对姑母说:“你能让我参观一下你的房子吗?”姑母带着埃里克森一间又一间房间看去。埃里克森真的想参观老屋吗?当然不是,他是在找一样东西!在这老婆婆生活的、毫无生气的环境里,他想找寻一样有生命气息的东西。

终于在一间房间的窗台上,他找到几盆小小的非洲紫罗兰——这屋内惟一有活力的几盆植物。姑母说:“我没有事做,就是喜欢打理这几盆小东西,这一盆还开始开花了。”埃里克森说:“好极了!你的花这般美丽,一定会给很多人带来快乐。你能否打听一下,城内什么人家有喜庆的事,结婚、生子或生日什么的,给他们送一盆花去,他们一定会高兴的不得了。”

姑母真的依埃里克森所言,大量种植非洲紫罗兰,城内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受惠。不用说,姑母的生活也因此大有改变,本来不透光的老屋,变得阳光普照,充满彩色鲜明的小紫花。一度孤独无依的姑母,变成市里最受欢迎的人。在她逝世时,当地报纸头条报道称:全市痛失我们的“非洲紫罗兰皇后”。几乎全城人都去为她送丧,以报她生前的慷慨。

老姑母还是那个老姑母,紫罗兰还是她养的紫罗兰。不一样的是,有人看到老姑母抑郁、古板、死气沉沉。而艾瑞克森看到她在那么不容易的情况下,依然呵护着生命的一缕柔情。

02

这个故事太文绉绉,我想起一个民间的小故事。话说有个老农锄地,从地里锄出个石头一样的东西,外面裹着硬邦邦的泥土,他一脚把这块硬“石头”踢飞。这时路过位经商的,正巧踩上了这块“硬石头”,他蹲下身,拂去石头上的灰尘,金灿灿的光泽告诉他这是一块金子。老农知道后非常的懊悔自己的有眼不识“金镶玉”。

生活不缺乏美好,缺的是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 生命不是一成不变的灰色,其中肯定会孕育着我们不知道的美丽,滋养着生命本身。如同这位70多岁的老人,在那么孤独沉寂的生活中,她用几盆小花撑起自己对生命的渴望。

03

有位妈妈来咨询,说自己孩子学习困难。多动,一分钟都静不下来。走道不老实,上课不听课,不是接老师话就是逗同桌,拿别的同学东西。回到家也是不停爬高上低,打碎个瓶子,碰掉一个碗等等。说了足足有半个小时。我从妈妈的描述中,能感受到妈妈的焦虑和无奈。等到妈妈停顿的片刻,问妈妈:“在孩子的各种闹腾中坚持到现在,你真是不容易!那孩子有没有一点点稍微不那么让你觉得相对不错的地方?

这位妈妈听我这么一说,好像受了鼓舞似的,又暴露了十几分钟孩子让她无法容忍的事情。但口气明显比之前的缓和了很多。中间会夹杂着说:“其实他的字写的还可以---”、“孩子的表现力比别的孩子强---”“有的时候会安生两天---”

接下来我带着好奇,跟这位妈妈探讨孩子的“字写的很好”、“孩子的表现力很强”是怎么来的,妈妈的声音明朗了许多。

哪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是我们关注点不同。关注不足,他的不足你就尽收眼底,不断累加;如果我们关注他的优点,优点也会不断被放大。

04

埃里克森的一次探访和对话,改变了这位老太太的下半生。改变生命的层次,并不需要太多的道理,有时候一句话足以。一句话可以打开一扇窗,一句话可以转换一种人生的动力,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换一种活法。

著名的教育学博士尹建莉老师说: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宝玉变得越来越失望。两者的区别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斧头。前者,则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释迦摩尼佛说:天下无不是药的草。

当我们发现即使一株草,也有“药”的作用,也能发挥“药”的价值时,那位孤独的老姑母才能成为“非洲紫罗兰皇后”,我们的孩子就能成为我们眼中的“宝”。

每个人都是一座隐蔽的宝藏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都是一座隐蔽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