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讲解员,咋差距这么大咧?

同样都是讲解员,咋差距这么大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周末我去西安,在兵马俑和陕西博物馆分别见识了两名讲解员,陕博的讲解员是按约定的一个小时讲,时间倒是控制的很好,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但基本是照本宣科、波澜不惊,你挑不出她有啥毛病,但总感觉我们面对的不是人而是台讲解机。最奇葩的还属兵马俑的讲解员了,30岁出头,上来就说她是事业编制,她的工作除了讲解外,还要处理投诉,投诉的客户有多难搞,后来讲到一半居然忘词了,便说“我这人讲解随意,想到哪就说到哪”,我当时心里那个悲哀呀,感情你想随便说,可我好不容易来趟,真不想随便听呀,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奇葩大会》见到的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


同样都是讲解员,咋差距这么大咧?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河森堡有次自己当听众,听完一个同行类似“算命先生“的讲解后,认为这种“大众”讲解员是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和尊重的。那么在他看来,怎么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讲解员呢?他以国家博物馆地下二层的中国通史展览中介绍的远古时代骨针为例来说明。

标准讲解词是:从骨针可以得知,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能用骨针作为工具,兽皮兽筋为原料,来缝制衣物遮蔽身体了。

而河森堡的讲解则是对人类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知识点进行了扩展。先用直接思维——取实物证据。找原始人穿过衣服的化石来研究,因为原始人穿的兽皮和植物纤维是有机物,别说几十万年,几年就烂光了,所以实物根本不可能找到。那么就用间接思维——取旁物证据。人类学家从一种寄生虫——虱子开始做研究。智人生活的非洲非常炎热,要想穿衣服,就要褪体毛,久而久之,虱子只能存活在没有被褪去的体毛之中,这就形成了头虱和阴虱,这两种虱子什么时候分开,就说明是什么时候褪体毛的,通过基因研究发现,是在120万年前,这是个重大突破,但120万年和3万年差了100多万年,如何进一步缩小范围呢?还要研究虱子,人类穿衣服后,头虱会掉在衣服上,形成能用钩子钩住植物纤维的体虱,通过研究体虱出现的时间,从而得知在17万年前,人类开始穿衣服。


图片发自App

河森堡因此总结一个合格的讲解员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

2、有完备的信息量来证明真伪;

3、有自己的感怀、经历和思考。

其中第三点在河森堡看来最为重要,因为这才是保留讲解员这个职位,而不是用讲解机替换人的根本所在。


图片发自App

显然,河森堡眼中的“合格”,是大多数讲解员的“卓越”,能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在标准讲解词上加入大量自己的拓展和思考,能把深奥的科学研究成果变成通俗易懂、逻辑性强的语言展示出来,是绝大多数讲解员望尘莫及的。我因此查看了河森堡的微博,发现他生活的很多时间是泡在图书馆的,但他不是宅男,他热爱健身,长相身材那都是一级棒,因为写作使他拥有百万粉丝,也因此赚到了不少“外快”,但他研究科学的写作副业和博物馆讲解员主业不仅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亚当斯说,要想出类拔萃,要在两到三个领域,达到前25%的水平。

显然河森堡是会写作演讲颜值又高的讲解员中的精英。


图片发自App

其实我们周围,每天都在重复昨天,不进步、不思考、不进取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抱怨单位给的钱太少,心安理得的上班时间当微商,不知不觉把自己活成了一张照片。

职场中有句话是:不要把一年365天过成了一天。

就像我前面讲的那两个西安讲解员,在她们看来,按照标准词讲解,亦或吐吐槽,就是完成了组织交待的工作,所以上班拿钱,天经地义。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安于现状,兴趣消退”,可怕的不是工作枯燥,而是被枯燥消磨了自己的意志。

讲解员这个工作收入应该不高,但这也恰好成为了这些人不进步的借口,试想,一个三十岁的人,工作至少也有八年了,还不足够研究透一块自己讲解部分的历史吗?但正是这种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惰性消磨了自己的意志,让他们打开了现在的舒适区这扇窗,却为自己关上了未来的机会这道门,殊不知他们随时可能被讲解机替换掉,他们得不到任何旅客的认可和尊重,他们也不可能靠个人能力实现财富自由,显然,这些重大的损失无疑是他们眼前看不见的。

河森堡说:“有呼吸和温度,才是讲解员存在的价值。”


图片发自App

我想在职场中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1、做这件事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2、我有什么核心竞争力?3、我会不会被替代?

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职场人,这才是我们生存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样都是讲解员,咋差距这么大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