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lù lù)如玉,珞珞(luò luò)如石。

直 译 :

昔之得一者,(往昔得到归一的,);天得一以清,(天得到归一可以清澈,);地得一以宁,(地得到归一可以宁静,);神得一以灵,(神得到归一可以灵妙,);谷得一以盈,(谷得到归一可以充盈,);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归一可以生长,);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侯王得到归一就可以用来拨正天下。);其致之也,(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了清澈,恐怕将要迸裂;);地无以宁将恐废,(地没有了宁静,恐怕将要废止;);神无以灵将恐歇,(神没有了灵妙,恐怕将要停息;);谷无以盈将恐竭,(谷没有了充盈,恐怕将要枯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没有了生机,恐怕将要灭绝;);侯王无以正将恐蹶。(侯王没有了端正,恐怕将要跌倒。);故贵以贱为本,(因此,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基础。);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因此,连侯王都自称为孤家寡人和不得养);此非以贱为本邪﹖(这不正是以低贱为根本吗?);非乎﹖(难道不是吗?);故致誉无誉,(所以,当达到荣誉时并无荣誉可言,);是故不欲琭琭如玉,(因此只要没有欲望,就珍贵如美玉,);珞珞如石。(坚硬如宝石。)。

本章总结

本章始终都围绕着得一的话题在展开论述,说明了得一对天地万物以及侯王所具有的重要性。老子列举了大量事实,对自然界和人心不能得一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为人们亮出了红灯。同时也指明了得一所必备的重要条件,就是要真心诚意甘守低下。只有看破荣誉,才不会被名利所透惑,才能彰显出人性的魅力。

得一,究竟说就是归向一心,返还于道。得一来源于守一,守住一念清净,无染无杂,是谓与道同步。不管是天地、神、谷,还是万物和侯王,看起来老子讲的是有形有象的自然界中的事物,其实都不离此心。它们全都是一心的显现,道性的妙用。老子特意用这些现象从多角度来说明道规的原理,以及归道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天地之所以能清能宁,神灵谷盈,万物生,侯王正,都是因为昔日得一的缘故。所以形成天地谐调,万物相生的有情之景。假如过去不得一,现在的世界则是一片荒废;同理,如果现在不得一,将来的景象则会一片萧瑟。天裂地废,指天地混乱,人心险恶,万物遭殃;神歇谷竭,指人的精神颓靡,心无所依,浮华无根;万物灭绝,指人心贪婪,违背生息法则,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侯王颠倒,指君主昏庸,不明是非,不识道统;还有我们这个身心的主宰,率领思想行为专门追逐享乐,全然不知自己的所为正在给未来制造无数的麻烦。

如何才能得到一心清净,纯正不乱?贱是贵的根本,如果贵失去了贱这个根本,贵将不名为贵。下是高的基础,如果高没有下作为基础,高也不算其高。换一句话说,贵离不开贱,高离不开下,离了贱的贵不是真贵,离了下的高只是虚高。当贵和高没有根基时,一定会晃悠不定,最终倾覆。唯一妥当的是,守住根本,扎下基础。这样,不管贵到哪里,高到何处,都不至于迷失自我,找不准方向。得一心不乱又与人能否安守低贱,有非常直接的前后关联。

古代帝王一般都有高人辅佐,这些高人都具有超乎寻常的见识。因此,帝王甘愿将自己看做世上最低贱的人,那样就可以让自己有一颗平常心,用冷静的头脑去敏锐洞察,处事于合理合情,受平民百姓所拥戴。帝王尚且将自己当成孤、寡、不谷,普通人则应该把自己看得比蚊虫蝼蚁还卑微才对。当一个人对虫蚁都能尊重时,哪里还会随风飘摇,何处又不是善缘,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心更可贵呢?

即便是达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其实也并非有实际的荣誉可言。对行道来说,这些全都是自己的该当之事,又岂能挂心。人只有在面对荣誉和声望时,不生贪念,不起奢望,才能让自心止于至善。

这一章中的“得一”,相对于第二十二章中的“抱一”,以及第三十二章和第三十七章中的两个“守之”,在用功过程上是一个进一步延续,也是一种顺次结果。抱一念,守一心,得一归,是谓道统正传。它不管是对生活中事物的掌握,还是行道积德的过程,都具有最可信最有效的上乘功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