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内容选择之我见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一篇笔记体小说,在旧的北师大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选编,在最新修订的版本中,将这篇课文放在了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但不是以教学课文的形式出现,而是放在课后以阅读欣赏的材料出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科学之光”,而且在《河中石兽》之前的两篇课文分别是涂元季的《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李辉的《梁思成的故事》,无论是“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还是对研究和保护中国古建筑有赫赫战功的梁思成,文章都表现了他们作为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之所以把这篇笔记体小说安排在这个位置,我觉得还是这篇文章中反应出来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科学精神有关系。

    因为以前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缺失,还因为最新修订时选编的位置,《河中石兽》几乎没有可参考的备课资料,连课文后面的注释都没有。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翻阅资料,查看网上已有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我发现无论是百度文库对这篇文章的解读,还是许多教学设计,都把这篇文章中很关键的一点忽视了。这篇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上很多教学设计都倾向于以三次打捞石兽的位置(有些是四种),打捞结果以及原因的分析为重难点,而且对老河兵的打捞策略,要么找学生用实物来演示,要么让学生用图画来表示,也有老师自制ppt动画来演示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个小故事带来的感悟或寓意。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阅读上有语言障碍,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加上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点物理学科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换成文言文,基础薄弱一点的学生理解肯定有难度。因此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并且作为重难点无可厚非。但这是一篇语文中的课文,不是物理课堂的应用题,不能将语言文字丢了。

    在自己读课文的过程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文中的两个“笑”字:“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此一笑;“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此二笑。粗读课文,这两个“笑”字似乎没什么,但细读课文,原来这两个“笑”字才有大文章。看到一位老师的课堂实录,这位老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就抓住了这两个笑的重要性,并且这位老师让学生紧扣讲学家和老河兵所说的话,让学生来读,并尝试读出讲学家和老河兵说话时的神态。回答问题时,学生们一开始并没有体会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终于读到了其中的奥妙,有学生回答“讲学家的笑是目空一切的,以为自己掌握了理论,而老河兵的笑是没有善意的,是胸有成竹的笑。”老师表扬了这个学生,我也觉得这个学生感悟力特别强。引导到此处,教师又引导学生说出作者对文中出现的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的态度,而且教师引导时抓住了老河兵的这句话“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学生很容易答上来对讲学家的讥讽。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寓意。

    在看到这位老师的这堂课堂实录之前,我很怀疑自己的解读,但苦于再无更多资料可参阅,正是这位老师的解读,让我相信了自己。但我觉得,这个老师的讲解还可以稍微再前进一步,如此,作者写作意图就很清楚了。《河中石兽》选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部以笔记形式写成的文言志怪小说。也就是说,《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中有虚构的成分在,而且虚构的成分很多,在选择人物中,为什么作者要让出场的人物是老河兵和讲学家,如果仅仅是为了讲清楚“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结合实践经验与理论”的道理,讲学家大可以换成其他什么人,而且作者在文中对讲学家又有很鲜明的讥讽,这种讥讽远远大过对寺僧的讥讽。我觉得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到《阅微草堂笔记》这部笔记体小说的创作背景。清朝时期思想领域有了较大发展,作为这个时代的大学士,纪晓岚的思想一定会受到影响,此时的纪晓岚就“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他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纪晓岚正是希望这些文字来讽刺那些假道学家,对其进行批判。因此,文中的“讲学家”就映射那些空谈性理的假道学家,作者态度鲜明地批判“讲学家”,就是在批判假的道学家。这样简单的拓展,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会稍微深入一点,而且也大概的了解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中石兽》教学内容选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