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的《“时间”是认识万物的尺度》一文的续篇(八),是在时间流逝中的随想系列,通过对在时间中发生和存在的事物,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从事物的整体、事物的现象和蕴含、事物的因果性、事物的变化发展可能性等方面,进行批判分析;通过对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有关人在时间中的人生系列、人生内容、人生意义和目的、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必然性的解读,加深对康德的“范畴”的“时间图型”的理解,佐证自己的“人类的时间意识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的想法。
以“时间意识”认识事物,从静态和形式的角度,可以训练人的结构性的系统思维;从动态和内容的角度,可以训练人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哲学思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澄清概念”,而“澄清概念”就是对“概念”进行“具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分析和再综合,就象我们经常说的“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46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吗?
今天,公众号《第一哲学家》推荐了一篇文章“记忆中的记忆”,文章说:从1980年到2020年,有一对父女都会在同一个地点拍照。文章中展示了这些照片,并且说:那些美好的旧时光,从来不曾消失过。
是的,这对父女拍照的“这一个”地方的景物每一年都会发生变化,但是,在这对父女的记忆中对“这一个”地方的记忆却是始终不变的。
我们常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来感叹世事的无常,人间的沧桑。但人真的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吗?
时间是持续的,在人的心里,也有一种名为“实体”的东西是持续的,虽然附着在这个“实体”上的各种“属性”是可变的,但“实体”是不变的。
“这一条河流”作为“实体”是不变的,而其“属性”河水是可变的。虽然我们不能两次踏进“河水”是完全一样的河流中,但我们还是可以两次踏进作为“实体”的“这一条河流”。
如果我们否认有“实体”这一点,就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奇怪的念头。比如说,如果我们否认有“家”的这个“实体”概念,我们就很容易推出: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家门。而在事实上和心理上,我们都很难接受这一推论。
47 玉带桥圆非必然
同学春节期间在颐和园拍了一张玉带桥与桥在昆明湖中的倒影构成圆形的照片,并赋诗一首《过玉带桥》:
颐和春早柳枝绵,信步西堤向瓮山。
风静縠纹平似镜,水天一色玉桥圆。
我在看了这张照片读了这首诗后,深得启发。“玉带桥圆”的美好景象不是每天都可以看得到的,玉桥成圆非必然,纹平似镜方显形。
查了一下百度,颐和园的玉带桥建于清乾隆时,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现在,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在古代,“天”代表皇族,“水”可以类比为百姓。风静縠纹平似镜,水天一色玉桥圆。也许这也是乾隆喜欢这座桥的原因之一。
48 奈何春天不常住
身居岭南的同学在朋友圈上发了一张海珠湿地公园的照片,并配上一段文字:
“新年走新路。意外地从南门进入海珠湿地公园,偶遇别样风光。林间道感受阳光洒落,树影婆娑;观鸟台俯瞰水网交织,鸢飞鱼跃;没赶上樱花季,却扎进了油菜花田,看蜜蜂飞舞,看蝴蝶翩翩。”
远在京城的同学就以上照片和文字填了首《蝶恋花•岭南早春》:
“绿陌红妆如梦舞。暖日熏人,花艳知何处?草长莺飞争暖树,蝶蜂觅蕊香无路。
又是一年春好处。信步花丛,欲与春同住。把酒问春春不语,花开花落燕来去。”
词中的“草长莺飞”借用了清高鼎的《村居》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词的上阕写景,早春的岭南美色尽显眼前;下阕写情与思,有一种“奈何春天不常住”的惆怅,然而又有“花开花落燕来去”的豁达。
春天通常是美好的,因此“欲与春同住”是许多人的念想,奈何“时间流逝”下的岭南的自然规律却并非如此。把酒问春,春也是“实事求是”,但却不想一锤子打下来说“不”而坏了问者的兴致,就以不语作答。然而,春的花开花落也给了燕子来去的环境,这何尝不也是一种自由的馈赠!
49 我有一壶陈年酒
我有一壶陈年酒,而今不胜酒力,平添不少愁。唏嘘岁月无情大江流,奈何嗅一嗅,闪回当年举杯醉乡游。
京城同学亚东《无题》:
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世俗催雪鬓,桃谷度光阴。闲日邀月饮,醉时怀古魂。 更期茶相伴,清气舞白云。
50,广州饮食“老字号”如何面对“外地哥”的“大吐糟”?
这些天,颇为淡定的广州人有点不淡定了,有一位外地的哥们发了到几家广州美食“老字号”进行探店的视频,要不说味道不行难吃,要不说食材不新鲜,要不说服务态度不好,要不说徒有美名,总之,冇一样得,大有要摘除“食在广州”美名之意!
这还得了!正如我的同学所言:据说广州人可以容忍理解广州市被评为“二线城市”,但不能丑化抹黑“粤菜”,因为“食在广州”!
于是,“以食为天”的广州人行动起来了!各行各业的人也通过视频对这位哥们进行“凌厉”反击,官媒广东珠江台和南方卫视也参加进来进行评论,有广州巿民通过光顾被吐槽的店家的方式支持广州美食。
作为“老广”的我,对广州美食有着“根”一样的无比热爱,第一直觉对这位哥们的吐槽是不以为然的,而且对他的“抹黑”广州美食的代表“老字号”店家有些气愤。可是,稍为冷静下来,从一个更深层次的“时间意识”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广州饮食老字号如何面对这位哥们的“大吐糟”?
南方卫视对这件事的评论节目中有一段评论说得很好,大意是:我们不必太在意这位哥们的“抹黑”,但我们的“老字号”也要籍此反思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有改进空间的。
广州以“开放包容”著称,广州的发展和繁荣也正是“开放包容”的结果。我们不必“上纲上线”,将此事上升到挑起地域矛盾的高度;也不必将这哥们树立为“稻草人”进行无边际的反击。
“老字号”的“老”,一方面,既有“时间沉淀”、“怀念昔日美好的情怀”之意;另一方面,也有“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吃老本”之势。
广州固然是“美食之都”,这其中“老字号”店家的存在起着“扛把子”的作用。但时代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五湖四海人员交流的增加,人们饮食口味上的变化和融合已经成为趋势。现在不少外地的美食已经在广州扎根开花结果了,而新派时尚的美食也成为广州年轻人的至爱。其实,广州的“老字号”店家明里暗里存在着非常大的竞争压力,如果它们不思进取,只是靠“金字招牌”吃老本,终有一天,也会被“时间”淘汰,那真的是“老”了,“食在广州”的江湖地位会大打折扣。
因此,广州的饮食“老字号”恐怕应该要反思一下,在长期稳定保持现有的招牌传统产品的出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适度研发、开发新产品,适时改进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