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徐光启

说起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明代的徐光启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于太卿坊(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早年以教书为生;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在乡试中以解元(第一)中举;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徐光启开启了其开挂般的人生,在崇祯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甚至崇祯帝在其病逝之后为之“辍朝三日”。

徐光启虽然官至内阁次辅,但其更著名的是在儒学、西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的卓越成就,作为明清时期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被誉为“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

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徐光启_第1张图片
大明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加赠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徐光启

15世纪上半叶,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整合前人技术发明了实用的铅字活字印刷术,这彻底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伴随印刷术而来的是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对教会垄断知识的不满,其后更导致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等一系列划时代的历史事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各国争先恐后地涌向未知的新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东西方开启了直接交流。明万历年间,开始有葡萄牙等国的传教士来到东方,他们以澳门为基地进入中国内地传教,虽然传教不太顺利,但新奇的西方知识还是意外吸引到了不少人,封闭的中央王朝开始在思想上受到震撼人心的冲击。

《几何原本》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启赴广东韶州教书并结识了耶稣会的传教士郭居静(Lazzaro Cattaneo),这是他与西方文化首次结缘。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徐光启赴南京拜见恩师焦竑并首次与传教士利玛窦见面,在这里他接触到完全不同于传统中国学术的西方文化。同年,徐光启在南京由耶稣会教士罗如望(Jean de Rocha)受洗进入天主教会,圣名为保禄(Paulus)。

徐光启在西学方面启蒙于郭居静,受教于利玛窦。他深感中国传统学术在逻辑推理方面的欠缺以及中国数学的严重落后,在他看来中国数学“汉以来多任意揣摩,如盲人射的,虚发无效,或依形似,如持萤烛象,得首失尾,至于今而此道尽废,有不得不废者矣”。因而高度重视演绎推理,以数学为着力点,倡导数学的研习、普及和应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徐光启开始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并在次年翻译完毕,书中译定的一些重要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唯一可惜的后9卷的翻译因徐光启父亲的病逝而不得不停止,待到想要再译时利玛窦已不再世。

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徐光启_第2张图片
徐光启(下左)及其孙女许甘第大(下右);意大利神父利玛窦(上左)、神圣罗马帝国神父汤若望(上中)、比利时神父南怀仁(上右)

《崇祯历书》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因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徐光启遂开始与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学,他撰写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以及《夜晷图说》等一些列介绍西方天文学的书。崇祯二年(1629年),钦天监对1629年6月21日(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的日食预报出现明显错误,而时任礼部侍郎徐光启依据西法的预报完全符合天象,徐光启等趁势提出修行新历,得到崇祯批准。

徐光启在编纂过程中先后聘请来华的耶稣会教士龙华民(意大利人)、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汤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参与译书,编译了大量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系统介绍了当时西方的天文学、历法和三角学,堪称“欧洲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崇祯七年(1634年),新历编成,即为《崇祯历书》。这部历书打破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首次采用了西方阳历的基本观念作为一切推算的根基,由此奠定了清代天文历法的基础。

《农政全书》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因与部分大臣意见不合,徐光启告病去职前往天津。他在房山、涞水县进行农业实验,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天启三年(1624年),徐光启升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等职,但随后便遭宦官魏忠贤谗劾去职。徐光启遂回归上海,他结合中国古代以及西方传来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编撰而成后来的《农政全书》。

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徐光启_第3张图片
徐光启墓

徐光启是晚明时期极少数几个认识到引进西方文化重要性的先行者,虽然其自小便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但却没有那个年代文人士大夫们的封闭保守、夜郎自大、高谈阔论。当时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西学源出中国”,即士大夫们认为西学其实是中国古代传到西方,但中国本身反而却失传的东西,如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西学大多是“剽窃中国之绪余”,黄宗羲则认为数学是周公时代传到西方的。但徐光启在对待西学和西方文明的态度上,远早于且不同于晚清时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的“中体西用”等思想,其不仅试图知其然,更想要知其所以然,他在《简平仪说序》中曾这样说到:“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徐光启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不仅编纂了集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的《农政全书》、系统介绍西方古典天文学(第谷体系)理论和方法的《崇祯历书》等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还著有军事文集《徐氏庖言》、水利著作《泰西水法》以及翻译了一大批有关西方科技的著作。他试图融西学与中学为一体,使两者能够互相促进,可谓既能承往圣之绝学,又能补儒学之不足,还能开治世之新法。然而他以西学挽救大明王朝的愿望在那个时代注定是实现不了的,他耗尽心血推广的火器不仅没能保住大明,反而成就了后金征服明朝的奇迹。

徐光启墓前的对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便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

参考资料:

《罪惟录》,查继佐,明末清初;

《徐光启行略》,比利时传教士、汉学家柏应理(1623-1693),明末清初;

《明史·徐光启传》,张廷玉等,清朝;

《增补徐光启年谱》,梁家勉原编,李天纲增补;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11月;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徐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