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开启新的一年时,都是祈盼事事如意,远离一切烦恼。但是假如我们的世界真的变成一个没有“坏事物”存在的地方,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能如愿以偿,那会发生些什么呢?
春节期间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织梦的男孩》。男孩通过梦境进行了很多哲学的思考。里面有一章是关于“善与恶”的讨论,他梦到自己创立了一个绝对“善”的宇宙,即使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也可以转危为安。
比如一个人要抢劫,他跑到另一个人的背后轮起棍子击了下去,但是棍子在将要击到另一个人后背的一刹那变成了,受害者对袭击者微笑,袭击者彬彬有礼地请求受害者将钱包里的所有钱都交出来,受害者照做了,而他的钱包刚被偷完,又重新自动填满了。于是他们俩都愉快地走开。
接着一个小女孩走上大街,一辆小汽车飞驰而来,她已经来不及躲开,于是小汽车正好穿过了她,而她继续走着去参加足球赛,我们观看着那个足球赛,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两只球队都跳了起来,兴高采烈地喊道”好啊,我们赢了!”这个宇宙里没有失败,只有胜利,没有人的得分会是F,只有A。没有死亡,也没有遗憾。
但这样的世界真的好吗?
01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没有任何坏事会发生,没有任何痛苦,字典里就不会出现“信心”、“同情”、“坚决”、“决心”这些词,因为从没有需要表现出信心的机会,一丁点都没有。也没有可恐惧的事物,没有需要克服的障碍。
那么善还有意义吗?没有恶就没有任何善,真正值得重视了。这就是哲学中“更大的善”的理论——有恶,人们才能成就更大的善。
试想一下我在足球队的经历,大多数是这样的:我们在上个赛季赢得第三名的时候,真的很有成就感。在我们的年终宴会上,我的教练谈论的,不是我们所赢得的比赛,而是我们所做出的所有牺牲,他谈到了所有艰难的——有时是充满痛苦的——训练,清晨的锻炼,在松软的沙地上全力冲刺,以及赛季之初输掉的那场艰苦的比赛。他提到了我们为达成这个成绩而做出的奋斗。我知道相对来说这些都是小恶,但是没有它们——没有痛苦,牺牲、挫败和悲伤——我们的成就感就会大大削弱其内在含义,感谢上帝给了我们恶!
02
抗挫不在于是否坚强,而在于你怎么看待它
要是所有的作业都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台魔法机器,想学什么会什么,
孩子不用练习,学生不再刷题,这是不是一个完美世界呢?
你大概能猜到结果:如果真的是这样,人类的智商会退化,问题解决能力将丧失。
抗挫力是我们谈非常多的一种情商能力,这几年随着理论的完备和反复的实践,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抗”这个词的理解上。“抗”, 包含了抵抗、对抗、反对的含义,揭示出一种敌对关系,若不想被它击倒,就得先击倒它。有句话叫“杀怪才能升级”。但是,如果这怪可怕太能打,打了很久还杀不死,怎么办呢?——那是不是表明“我很差”?!
还有什么比“觉得自己差”更折磨人的呢?为了逃避这种自卑感,方法就是根本不战斗,不打就不会输。这也许就是很多孩子做不到“迎难而上”的原因,风险大嘛!
更有利的做法是不把“挫折”看成敌人,而是看成“陪练”。比如,我们可能会某项学习上遇到困难,一种题型做不出来,一个击球动作做不到位,这并不意味着“笨”,只是“not yet”,还没有搞定而已。只要持续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位“陪练”自然就下课了,而新的“陪练”又会上场,遇强则强,耗过一位又一位的“陪练”,经历一轮轮的打磨,我们就会体会自己那份成就感。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也谈到过,长期处于一种微挫伤的状态,跟挫折正面刚,但又不会被搞死,是一种增强耐挫力很好的一种办法。
很多时候我们的沮丧来自于看到别人都会,但自己不会、别人很轻松,自己很费劲。“总是跟别人比”是面对挫折时最大陷阱。
好比在路上开车的司机偶尔会看后视镜,其他车辆的位置对他是一个参照,但他不会跟随它们,而是盯着前方,按照自己的车道行驶。
茨维格在《断头王后》中有句名言——“她当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我们看别人,当然没法看到价格。“别人家的孩子”秀出来的都是他们在吃肉,而那些挨打受虐的场景,则向来不肯细说。
视角往往决定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决定行动。在孩子们新学期开始之际,就要做好迎接挑战和失败的准备,他们得预判到根本不会“事事如意”,而是有那么三、五件事特别不如意,把它们看成你“陪练”,不要试图绕开,而是盯着它,解决它。让这些失败和挫折都成称职地为你的进步和成长履行责任。
祝你今年不要事事如意,最好有不多不少恰恰好的那么几回“挫折”,然后让它们一一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