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心学概论》第四章 雪漠心学方法论14

《雪漠心学概论》第四章 雪漠心学方法论14_第1张图片

(四)保障条件:自处能力

除上述信愿行三种资粮之外,准备阶段的修行者,还必须为自己准备好充足的保障资粮,使信愿行能够不受任何干扰和破坏。这份保障资粮,便是个人的自处能力。

自处能力,即一个人与自我相处的能力,也即应对孤独的能力。孤独的含义既单一又丰富,说其单一,因单一存在的状态本身即是孤独;说其丰富,因其层次太丰富,人人皆可言孤独,却未必是真正的孤独。从单一存在状态来说,孤独是生命的本色。即使人与人之间可以结成各种关系,拥有众多身份,如人父、人母、人夫、人妻、人子等等,却仍是生命滋味的独自体验者,所谓感同身受,终究不是亲尝。如《无量寿经》所言:“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灭,自得喜乐,无有旁代。”在佛陀对人生的譬喻中,孤独行走于荒野的旅人,正是每个人生而孤独的真实写照。佛学所揭示的孤独真相,本无任何感情色彩,但人心所感却是孤寂荒凉之情。为逃避孤寂的感受,人寻找种种安慰与关系联结,形成群体和社会。这是生命体所不可缺少的一面,而另一面,人与自我的关系及联结,却往往被忽略,导致无法自处。

无法自处所产生的孤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孤独,也许用“寂寞”形容此种心灵状态,更为恰当。真正的孤独,需要一定的深度和智慧作基础,因独处本身就是智慧产生的条件之一。托尔斯泰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若只是单单离开人群,而未能利用独处之机,与内在和万物之源取得联结,尚算不得真正的孤独。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正可以说明孤独的真正内涵,远远大于独自存在的有形状态,孤独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状态。野兽虽也独处,但它没有连接内心和万物之源的智慧。真正的孤独,通常是因为缺乏精神共鸣和心灵相通而感到的孤单。因此,叔本华在《论了解自我》中说:“伟大人物命中注定要成为孤独者——尽管他也多次为此命运而深感痛苦,却又总是选择它,因为成为孤独者的命运,毕竟要比成为粗鄙者的命运少一些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更容易地说‘敢于成为智慧的人’。”如同曲高和寡,但即便如此,仍要选择曲高。

(待续)

附:作者介绍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曾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等称号。著有长篇小说:《野狐岭》《深夜的蚕豆声》《凉州词》《爱不落下》“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灵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诗集:《拜月的狐儿》;文化着作:《一个人的西部》《大师的秘密》(8卷)、《佛陀的智慧》(3卷)、“光明大手印”系列(10本)、“雪漠心学大系”《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雪漠心学概论》《雪漠智慧课程》等;文化游记:《匈奴的子孙》《堂吉诃德在北美》《山神的箭堆》《带你去远方》。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第六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2004年度“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连续三次获甘肃省文联和甘肃省作协颁发的“黄河文学奖”;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

你可能感兴趣的:(《雪漠心学概论》第四章 雪漠心学方法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