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不平等社会》:历史学家如何研究不平等

读书 | 《不平等社会》:历史学家如何研究不平等_第1张图片

最近看书挺快,但这本《不平等社会》还是花了两周才读完,主要是翻译一般,书的内容还是挺有意思的。“不平等”这个主题一般属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而作者沃尔特-沙伊德尔是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历史学家研究不平等,视角与一般的论著确实有所不同。作者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例子来考察人类历史上的不平等状况,几乎覆盖了所有历史阶段和所有人类文明,令人惊叹于作者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最后得出的结论虽然有些冷酷和悲观,但却完全是依托于数据和史实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探讨的仅限于人类经济上的不平等,基本没有涉及政治、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偶有涉及也是为了论述经济不平等),我理解这主要是因为关于经济不平等的数据分析会更容易、更客观。

不平等的起源

要讨论不平等,免不了要说说它的起源。关于不平等的起源,最有名的论述当然来自卢梭,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指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财产的出现。但沙伊德尔指出,很多考古发现证明在原始的采集社会(尚无私有财产)也存在不平等现象。

比如在加拿大一条河流入海口附近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采集部落遗址,这个部落的人主要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抓鲑鱼吃,就像自然纪录片里每个洄游季抓鲑鱼的熊。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大房子里发现的鱼骨头大,而小房子里的鱼骨头小。这就说明在原始采集社会,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不平等了。

采集社会的不平等是怎么出现的呢?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叫“稀缺说”,比如说抓鱼,在什么位置更容易抓到鱼是有讲究的,那么力气大的就会霸占这个有利位置,抓到的鱼就多。还有一种叫“宴飨说”,大家分头捕猎收集,有人偶尔收获很大,比如抓了很多鱼,或者打了一头大野猪,自己家吃不完,也保存不住,就请大家吃饭,那么大家总是吃你的,你的地位就高起来了。两个理论中,宴飨说得到的支持比较多。

但咱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卢梭,因为他是从更标准的意义上探讨不平等的,毕竟在没有私有财产的采集社会,不平等只是有点萌芽,还不明显。进入私有社会后,不平等不仅更明显,而且制度化了。加拿大的遗址只是大家吃鱼大小不一样,农业社会的墓葬中,贵族和平民的墓穴就天差地别了。

不平等的制度化

不平等是怎么制度化的呢?作者认为分工是一个可能性很大的原因,他举了一个例子,说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沿海的丘马什人,几千年一直过着采集橡子、捕鱼的生活,后来有人发明出了独木舟,能装十几个人,还能划到深海去捕鱼,这一下捕到的鱼又大又丰富,除了自己吃,还能找内陆的人交换东西。独木舟这样的东西是有标志性的,因为捡拾橡子和在溪流中抓鱼是部落中所有人都会做的事,而发明和操作独木舟显然是小部分人的专利,当这部分人逐渐垄断了食物的来源,不平等就可能成为一种固化的制度。

那么为什么农业社会的不平等比采集社会更加严重呢?这还是跟分工有关,其实不光与原始采集社会比,农业社会的不平等比同时期的游牧、渔猎社会也是要更严重的,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社会必须定居,定居才能种庄稼,庄稼成熟了大家很高兴,但一下子多出那么多食物,这很容易被人惦记啊,于是农业社会天然就需要暴利专业人士的保护,也就是国王和武士,那么也就更容易出现制度化的不平等。

不平等出现之后是怎么发展的?作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展示了不计其数的数据和例子,例子中的一些文明或地区我都没听说过。结论是,在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和任何地方,不平等总是向最严重的程度发展。

作者发明了一个词,叫“榨取率”,其实逻辑和基尼系数是一样的,就是财富在最穷的和最富的人群间的分布,“榨取率”显得更形象而已。作者发现,人类社会经济的不平等总是向最严重发展,即最富有的群体对最穷困的群体的榨取,最终只在他得到仅仅维持最低生存时才会停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分工,分工导致了不同群体议价能力的差异。比如丘马什人中发明和操作独木舟的人,当他们垄断了食物来源时,失去食物获取能力的人只能唯命是从。在农业社会,农民为免于受暴力侵害的危险,必须依附于能提供保护的力量,比如国家或地方豪强,而代价就是接受榨取。

今天也存在榨取吗?虽然听着不太舒服,但只要分工存在,榨取就是存在的,而且趋势与历史各个阶段也没有不同。作者始终考察1%最富有人群占有财富比例这个数据,在各个历史时期,只要社会处于正常发展阶段,这个比例的发展趋势总是一致的。2015年,全球最富有的62个人拥有的财富净值与人类较为贫穷的那一半,即35亿人的财富一样多,这个比例与古罗马时代的榨取率是差不多的。但当前世界的不平等还在加速,因为在2010年,要与后35亿人的财富相等,还需要388个最富有的人相加才行。

怎么制约不平等?

好消息是,作者发现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平等状况得到舒缓的时期。坏消息是,这些时期的出现,基本上都源于四个原因,作者把它们称为“四骑士”:大规模暴力战争、革命、国家衰败、瘟疫。

战争必须突出其大规模暴力,这是因为战争带来的人口减少是缓解不平等的原因,这真是一个残酷的事实。20世纪发生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作者称其为“大压缩时期”,二战之后的几十年,各项数据显示不平等状况得到了缓解,一是最富有人群的财富大幅缩水,二是人口减少导致底层劳动者议价能力提高,作者在这部分谈到了其他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包括性别和种族领域,其不平等状况也持续改善,这是与经济不平等的缓解同步的,因为战争全面动员,促进了种族平权,而男人大量上战场,凸显了女性在劳动市场的作用,女性权利也得以提高,等等。

革命不用说了,革命的题中之义就是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国家衰败也容易理解,起作用和战争类似,权力真空会导致社会动荡,结果还是财富再分配和人口大量减少,关于国家衰败作者举了唐朝末年的例子(书中用了好几个中国古代史的例子,描述非常准确,这本书确实是很扎实的)。

相比于其他三个“骑士”,作者认为瘟疫是效果最明显的,在黑死病、西班牙流感等大规模瘟疫之后,相应地区的不平等状况均出现十分明显的改观。还是一个道理,瘟疫在减少人口方面的效率更高。

这本书的风格是比较冷酷的,全是事实和数据,作者很多时候连结论也不说——把几十页的数据和史实摆出来,你自己看是不是这个结论。全书最后当然也做了展望,仍然是比较悲观的。

作者认为历史上曾经有效的四骑士现在恐怕很难发挥作用,因为人类文明在进步,也从20世纪的历史中学到了太多教训,战争仍可能发生,但要达到改善不平等的效果,需要大规模核战争,作者认为这基本不可能发生。同样,革命和国家衰败在今天的重要国家也似乎看不到发生的迹象。曾经最有效的瘟疫,虽然还没被制服,但杀伤力也不如古代了。今年的新冠疫情恰好给本书做了注解,这样的疫情若放在古代,很可能又是一次造成人口大规模减少的大瘟疫,但在今天,虽然它很严重,但毕竟可控。

作者担忧的是,在四骑士缺席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制约不平等的极端化发展。欧洲提出了一些方案,思路是都能想到的,一方面遏制最富有人群财富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提高普通人群的收入,但付诸实践难度太大。作者只能呼吁人们关注这一关乎人类命运的课题。最后摘录结尾的一段话:

“几千年来,历史在不断上升的、稳定的不平等和暴力压缩之间交替着。从1914——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几十年里,世界上的富裕经济体和共产主义政权都经历了历史上最激烈的矫正过程。从那时起,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一个可能会长期存在的阶段——资本积累和收入集中的回归。当未来变成历史,人们可能发现,和平政策改革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应对不力今后要日益增长的挑战。然而,有其他选择吗?我们所有珍视经济平等的人都应该记住,它在巨大的悲痛中才会出现,例外情况很罕见。对你希望得到的东西,一定要抱着一个慎重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 | 《不平等社会》:历史学家如何研究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