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心路历程

                   

我的教育心路历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的教育心路历程

   

    袁朝阳,男,生于1973年11月,1995年8月毕业于郑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大专学历,1995年8月——2007年7 月在登封市阳城初中任教,2007年8月——2011年7月任阳城初中校长,2011年8月——2015年12月任阳城中心学校校长,2016年1月——2018年7月任大金店中心校校长。

我把我的教育工作23年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做事。从毕业到任校长之前的12年,分别教初中语文、班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政教主任、副校长等管理职务,出于一种上进的本能,无论是教课还是当班主任,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这个阶段,只有按照校长的要求和学校的安排认真做事,并且按照当时的评价争取做到最好,没有思考过做事的意义和价值。第二个阶段,做人。从担任初中阳城校长到阳城中心校校长,刚开始做校长有三种动机:一是主动承担一种责任,把学校带领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中招成绩排名全市前列;二是校长本身是一个职务,可以带来一种光环,一种外在的荣誉感;三是校长也是一种权利,有一定的人事管理权,经济支配权。在这个阶段,我更多的是考虑到了个人外在的形象和利益得失,试图通过一种职务行为取得个人利益,刻意营造一种公正、清明、智慧、高尚的做人形象。第三个阶段是,做教育。从2016年初到现在,完成了个人精神发育的阶段,从外在动机到内在动机的转变,内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清晰了“幸福是至高的善,幸福的生活就是善的生活,幸福是诸善的总和”的人生观的构建,逐步确立了“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哲学认知,将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正确方式贯彻下去。

三年来,大金店中心校以教师成长为哲学起点,以阅读工程、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工程为抓手,狠抓校长队伍、学校班子、教师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重点突出五项工作:一是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每年5月召开教师代表大会,审议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把权力交出来,把热点亮出来;二是师德建设和榜样选树。每年一届“感动大金店教育 做最具魅力教师”选树活动,挖掘教师队伍中的感人事迹,整理印刷,人人学习,大家讲工作、讲规矩、讲奉献,树正气,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安全管理和卫生防疫。安全管理制度化、精细化、常态化;责任具体,落实得力,思想重视,讲求实效;安全教育、安全演练、安全排查、隐患整改、督察通报、考核推进;四是教育教学核心地位不动摇。思想认识到位,措施保障有力,均衡创建、扶贫攻坚、党的建设、卫生复验等阶段性中心工作安排扎实,落实到位,不务虚、不折腾,巧妙为教育教学让路,灵活为核心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出成效,核心工作成亮点。五是目标引领。理想诞生希望,目标产生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只有有了前行的目标,才会不停进取。根据我镇实际,16—17学年我们的目标是质量提升,17—18学年是内涵发展,18—19学年是“给登封教育提供大金店方案”。这个“方案”有榜样、样板的意思,也有模式和体系的含义;既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奋斗目标,也是大金店教育人的胆识和胸怀;一方面是我们敢于挑战自己,另一方面是我们勇于展示和奉献自己。目前,大金店教育目标清晰,制度完善,队伍整齐,后劲明显;教育教学成绩日益突出,社会满意度逐渐增强;内部忙而有序,外部形成合力;已基本步入健康、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

我把教育理解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一方面是基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基于孔子的“教学相长”的认知。这里有四个关键词:“师生”不只有学生也有教师;“共同”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三种关系;“生命”不仅是外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主要是内在的价值的哲学思考;“成长”是具有生命感的,不是僵化的。

对我个人而言,成长一直伴随着我的职业生涯,唯有不同的是过去是一种无意识的成长,或者说是出于一种性格本能;现在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改变,通过刻意练习来完成自我蜕变,主动阅读,写作,培训,交流,参访,思考等等。

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我近几年的教育历程,自卑与超越,责任与使命,当下和未来。

2016年1月,杨局长约我谈话,希望我能听从组织安排,接受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到大金店店中心校任校长。为什么说艰巨?因为较长时间以来,队伍不稳定,信访量大;管理水平低下,安全、卫生、防疫事故频发;教育质量较差,群众满意度低。我是代着局党组的嘱托来履职的。

大金店镇那是全市最分散,教学点最多的乡镇,目前还有中小学19所,其中初中三所,小学16所,200任以下100以上的学校有7所,100人以下有4所。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学校失去了信心和活力,按照传统思维,这些100人以下的小教学点,就是不管不问,让他自生自灭。但在长期的调研和走访中发现,选择优质教育的动机让大部分农村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越是仍然留在农村教学点的孩子,都有太多的无力和无奈,但凡无一丝能力的,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留在缺设施设,缺教师的农村教学点。富裕的家庭各有不同的富裕的因素,贫困家庭的贫困的因素都一样——那就是受教育程度低,如果强行将这些小教学点撤销,可能,或者很大可能这部分孩子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就要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脱贫的希望又一次破灭,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师,责任在我们,每走进一户贫困家庭,每看到一双自卑的眼神,我们都会经历一次灵魂的震颤,教育公平不应是口号,而应是行动。

2018年中招成绩揭晓,我镇全市前1200名,前4000名目标均创历史新高,我们应该为辛勤汗水换来的成绩而欢欣鼓舞,但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正在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的暂时的成绩是用师生的时间加汗水换来的,我们仅仅是把学生抱上了前行的站台,不是他们自己跳上了站台,他们能不能登上人生前行的列车,我们还未可知,当眼里只有分数的孩子离我们远去之后,我们内心留下的只有惶恐和不安。

我们的课程还不全,我们仍然是考什么教什么;我们的课时还不足,我们仍然在抱怨和等待。抱怨没有条件,等待分配专业教师。我们还没有着眼学生的未来,我们仍然看不到未来教育的样子。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孩子在分数压迫下变成了可怜的学奴,他们过早的失去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变得厌恶学习。我们眼睁睁的看着虚假智育横行,中小学生德行缺失,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心理变态……我们渴望一己之力改变我们当下的教育样态,让理性回归,让美善回归,让本真回归。

我非常认同任剑琼女士的观点:我们无法每次都等到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前行,我们可以在前行的路上遇到一个又一个志同道合的人。非常庆幸的是在前行的路上,认识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认识了互加计划,通过嘻CCTALK认识了四川宜宾的凉水井中学,认识了湖北利川思源实验学校,认识了甘肃定西李家堡学区的阳光课堂,认识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的杨瑞清,你也认识了青童教育学院的王雄院长……是他们给我们封闭的天空点点亮了一丝亮光,让我们产生了希望,发现原来教育的天空还可以如此精彩。

我非常认同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公式:人生•成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在任何时候,我们的思维不能受限,我们的教育思维方式要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热情会一步步点燃人,我们的能力也会一点点提升,我们的生命一定会绽放出光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教育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