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幸运,爱还是被爱?

观《马文的房间》后感

最近对梅姨上瘾,这是连续刷的第五部梅姨作品,竟然在影片中看到了小李子,也算是意外之喜。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贝斯和莉莉是一对姐妹,但因为价值观不同,无法和睦相处,于是LILY远离家乡,去外地讨生活,并育有两个儿子。但不幸的是,丈夫早逝,莉莉与大儿子的相处出现了很大问题,矛盾深到在影片的开始,大儿子烧掉了莉莉唯一的房子,无奈之下,莉莉把儿子送到精神病院。而姐姐贝斯的生活也不幸福,未婚夫意外溺水而死,于是终身未嫁,父亲瘫痪在床需要照顾,还有老年痴呆的阿姨需要扶养...

故事的转机在于贝斯被确诊血癌,需要骨髓移植,而莉莉和她的两个儿子是贝斯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人...

在这种情境下,双方见面了。最初的最初,莉莉只想赶快做好配对检验,早点离开这个了无生机的地方,她马上要拿到美发学位,她有男朋友,她认为自己有大好前途,而不想把生命浪费在照顾瘫痪的父亲和痴呆的阿姨身上。而她的大儿子压根就不想做配对检验:我为何要帮你,你对我好不过是因为你想在我身上获取好处。是的,不管是母亲还是儿子,都不明白“爱”为何物。

但小儿子懂。他不仅可以和姨婆相处融洽,还十分愿意为贝斯阿姨捐献骨髓。

而变化就在贝斯昏倒在迪士尼乐园里的时候发生了。贝斯醒来之后告诉莉莉:我好幸运,我能爱这么多人。

我相信莉莉就在这一刻被击中的,我也是。

我属于原生家庭环境不太好的那种人,小时候家里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奶奶甚至视我为仇人,而因为重男轻女,父母不断的追生男孩,所以家里姐妹也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我,需要表现的好,更好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一点点的爱。

于是,成年的我似乎格外的缺爱。不仅如此,没有自我。学了心理学之后,我才了解到自己属于典型的表现型人格,需要从别人的认可中获得满足感,找到价值感。我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丢了,可是根本就没意识到。

这些年,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我明白,我缺爱,但缺的不是外在的爱,别人的爱再多,也填不满自己空洞的内心。我缺的是:发现自己,看见自己,爱自己。

我没有自己,看不到自己,所以就需要向外求,可是外面空无一物,德芬老师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就连《亲密关系》也说,所有的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你跟自己的关系。

被爱着的人,很幸运,但有能力去爱的人,更幸运。因为她们的心是满足的,内心是丰富的,她们深深的爱着自己,生命被爱充盈着...

如影片中的贝斯,她爱父亲,爱自己的阿姨,爱自己的妹妹,爱自己的外甥,她一定是个内心强大的人,她愿意为这些人付出美好的生命。而妹妹LILy,虽然逃离了,但却不懂爱,她和她的大儿子,忙忙碌碌,生活一团糟,他们没有爱的能力,于是他们即使被爱着也不自知。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幸运,当然是我们有能力去爱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幸运,爱还是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