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是一本书的书名,也是我现在对书与成功之间关系的理解。
以前自己读书慢,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读书,更不知道如何将读书与生活,工作,写作联系起来。
现在我已经慢慢改变自己的思维,逐渐将课程中提到的方法应用到日常读书写作中。
而这一切都要从参加一个读书训练营开始的。
参加这个训练营之初就是想着学学拆书稿,讲书稿,书评的写法,多几个投稿渠道。
对这个讲师也并不熟悉,只觉得读过很多书,应该是个会读书的人。
没想到随着课程的一节节推进,发现课程的内容完全可以拆开再开几个训练营,但她却将这么多干货都融合在一个课程里了。
不得不感慨,是个实在的人,是个诚心做好产品的人,而不只是商人。
分享训练营里面讲师多次提到的几点,也是重塑思维的几点:
1.人的本质是信息+模式
信息:到底解锁了多少知识与技能以及有没有实现知识爆炸,有没有在一条指数级增长的路上。
思维模式是道,行为模式是术,“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术决定了发展下限,道决定了发展上限,“慢慢来,反而比较块”,做任何读书产品,都得花费大量时间在读上面。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没那么大,所以当看到别人那么优秀,别人可以成为学霸,可以成为富人,不要羡慕嫉妒,而是要找方法让自己变得跟他们一样,从信息模式的角度找方法。
那些优秀的人有什么习惯,他们是怎样思考的,怎样做事的,然后吸收各种可能,摒弃固有习惯,慢慢向他们靠拢。
这样看来,每个人都是潜力股呀。
2.探寻本质,风从哪里来,而不是想着能不能飞起来
雷布斯的一句,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激励了万千激情澎拜的人都去寻找风口。
但是少有人会思考,为什么风会从这里飞起来,为什么风这个时候飞起来,而不是其他什么时候。
孩子天性好奇,总喜欢问为什么,但是随着年龄长大,这种天性慢慢就消失了。
学校里传授的是标准答案,父母要求的是听话懂事,公司要求的是遵守规章制度。
慢慢地,大家都不问为什么了,因为不问反而能生活的更好,问的话,很容易被人当成异类,“哪来那么多问题”。
近来常看到一个词,叫空杯心态,就是让自己清零,不沉湎于过去的成就与不足中,重新成长为新的自己。
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敢于舍弃,敢于重新启程。
保持孩子的好奇心,保持空杯心态,保持探寻问题本质的思维。即使不能让你立马变成拔尖的人,也会有助于成为清醒的,能独立思考的人。
3.把握住可以把握的点滴
类似的话最早是在情感相关的领域里见过。
身边有不错的伴侣,却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惦记着别的人。不好好经营感情,最后连身边的人也守不住。
其实不光是感情,任何领域里这句话都适用。
想做一个读书产品,却连一本书都不能很好的读完吸收,即使有这样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也抓不住。
想跑的快,先走的稳,想被机会垂青,先让自己配的上。
4.积微者,速成
荀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做成一件事的本质。
慢即是块。
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相反,一直想着要挣大钱,一夜暴富,往往会很浮躁,当下的事情做不好,也没有心力去思考未来,只知道闷头往前冲。
这种情况下,是最容易出错的,而且不会考虑到风险。
“十年磨一剑”、“卧薪尝胆”,这些古人留下的懂得长久坚持才能最终有收获的道理,放在现在并不过时。
5.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这是费曼的一句名言。教是最好的学。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农村家庭,三个孩子都考上北大清华,别人问他们父母教育方法,父亲就说,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就让他们教我当天学到的知识,直到把我教会。
孩子在把父亲教会的过程中,自己也完全把这个知识点吃透了。
不得不说,这位父亲深得教育精髓。
不光是教,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起来,也是一种创造。用的过程中,会调用整个知识体系,对自己的知识版图重新构造,添砖加瓦。
类似这样的句子,在整个课程中有很多,可以用讲师说到的卡片阅读法,“我见”,“我思”来进行微创作,将多个卡片组合起来就是一篇文章。
总之,这不是一个纯粹读书的课程,是打开了一扇门,让你重塑思维、开阔眼界,拥有打通任督二脉的内功心法。
这位讲师叫帅小冰,这个课程叫读书变现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