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适合的阅读对象:
小朋友即将考香港幼稚园PN / K的家长
关心低龄孩子启蒙、想看如何选择经典教具的家长
好奇幼稚园面试到底考什么的吃瓜群众
关心教育的教师同行们
不论是你是否在香港生活,说起香港的入学竞争,你也许听过这样一句怪兽家长金句:“赢在子宫里!赢在射精前!”。这句话反映了香港考幼稚园和幼升小的竞争之激烈。
某些知名幼稚园不仅有着五六千人报名紧录取几百个的低录取率,更加倾向招收年头出生的宝宝。为什麽?因为1月出生,就比12月份出生的孩子大了近一岁,身体和大脑的发育差距巨大。所以为了不想输在起跑线,从受孕起就要掐准时间。
如果下半年出生的小朋友就毫无胜算了吗?很拼的香港家长们,纷纷将9月朝后出生的宝宝“留级”一年,去报下一年的学位。粤语俗称年头出生的孩子为“大B”,那些在上一年出生的孩子就变成了“超大B”。在面试中,“超大B”和“大B”的优势不言而喻,所以也占据了名校中大部分的席位。最惨的孩子是几月呢?就是年中7,8月出生的孩子,既没有年头出生的孩子的发育优势,同时因为教育局读小一关于加适龄分的规定,他们也没有年尾出生的孩子可以选择下一年读书的自由。
我的小朋友熙熙就是8月底出生的孩子。和不少本地家长聊天时,只要提到他的出生月份,很多人都会向我投来同情的眼光⋯⋯
确实,在PN(即两岁学前班)的报名时,我就感受到了年龄大小带来的巨大差距。至今记得,我们第一场面试时,熙熙才1岁2个月不到,刚学会走路不久,连简单的单字都尚未会説。我们提溜着蹒跚学步的他,走进面试教室,接受老师的提问、完成老师的指令、还要注意很多面试的细节⋯⋯ 和那些大了他半岁甚至快一岁的孩子相比,实在将寡兵微,实力悬殊。虽然侥倖拿了不少学校的录取,但是报名的学校当中最出名的两家就没有录取:一家是国际英文幼稚园,连二面的机会都没给。一家是学之园幼稚园,直接告知只会给8月中旬以前的学生面试机会。看,明文表明了对小月龄宝宝的不友好。
虽然我一直从业教育,可是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本地教育体系和IB所追求的教育理念也很不同。了解并挑选教育理念相近的幼稚园、准备考K1(幼稚园小班)的过程,反倒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本地幼稚园的教育。梳理考试形式的过程中,也让我反思了孩子发展的早期需求。先生曾经问我:既然咱们孩子并没有以后升学的压力,为什麽你不随便让他读一个幼稚园就好了呢?我説,挑选一个符合家庭教育理念、口碑和师资都优良的幼稚园,会让小朋友“玩”得更开心。
学龄前孩子最有效的学习就是玩耍,通过精心设计的“玩中学”,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而优质的学校在课程编排、语言环境设置、师资上确实更胜一筹。所以,在熙熙已经有在读PN的前提下,我还是给他报名了几家幼稚园的K1。和PN报名阶段因为心里没底而广撒网不同,考K时报名的学校不多,最后真正去面试的只有几家。拿到的录取中,要数学之园(Learning Habitat)、根德园(Kentville)、国际英文幼稚园(St. Catherine)这三家名气最大。
作为「输在子宫里」的代表,不少香港妈妈对于我家小朋友这个月龄能拿到这几家所谓名幼的录取感到惊讶。结合考PN和K的经验,我总结了面试考察的考点和玩具,本文作为记录,既是自己的反思,也供有需要的家长们参考。
幼稚园面试到底考什么
当我回头来看幼稚园的面试模式,考察的其实是儿童的五大发展区域,包括:身体机能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的发展
到底孩子要会说什么?
一两岁的孩子,表达能力的发展一日千里,出生在年头的孩子能够在表达上拥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如果小朋友的月龄偏小,或者语言发育相对没有特别突出,也不用着急。从面试角度来看,小朋友掌握以下表达的要点就可以应对多数问答了:
聆听
哪怕你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但只要聆听时能做出反应,比如有眼神接触、点头等;能按照指令完成事情,做到了这些,也是一种有效的输出。这点对于面试PN的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老师对语言表达的标准会因为申请的年纪(PN还是K1)有所不同。
说话
面试中的问题类型可能涉及需要简单回答“是/不是”,也有用短语、短句去表达自己的需要/观点,还有可能会要求孩子重複老师説的话、重複歌谣、自己唱歌。
我总结了最常问的一些问题,家长们可以留心。注意老师提问的语言会因应家长报读的学校类型(双语/国际/本地)而有所不同,所以两文三语都可以让小朋友听一听。
1. 你叫什么名字?
2. 你几岁?
3.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4. 你家住哪里?和谁一起住?
5. 今天谁陪你来的?
6. 你坐什么交通工具前来?
7. 坐在你旁边的是谁?(如果小朋友答“妈妈”,通常会追问:那爸爸在哪里?)
8. 你有没有上学?如果有,你喜欢上学吗?最喜欢在学校玩什么玩具?
9. 你最喜欢唱什么歌?可不可以唱一下?(根德园经典考题)
10. 有没有吃早餐/午餐,吃的什么?谁做的?类似提问:你喜欢吃什么水果?
描述场景
K1面试可能会请小朋友看着图片或者故事书描述生活化的场景,比如公园、超市里的人物和他们在做什么。家长带着小朋友平时读绘本时可以注重问孩子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孩子语言能力渐长时可以加上“为什么”。长远来看,这也可以帮助孩子打好语言表达的的地基。孩子的小学阶段,这些四要素、六要素句就会成为写作的第一步。
还可以去三联书店购买《孩子入学面试常问100题》,对于要面PN和K1的孩子来说,1-2岁的版本(蓝色封面)里面涵盖到的问答已经足够。
阅读童子功
我説我家孩子很爱读书,需要证明吗?
语言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程度,与大量的输入息息相关。所以从小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现在已成为家长们的共识。
幼稚园面试中,除了向家长提问来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还有多种方式来侧面考察小朋友是否在家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老师的提问可能是围绕一本书进行的,也有老师直接给小朋友一本书,让他自主翻阅,一边观察孩子的表现一边向孩子发问。还有更考验的环节,比如在学之园的一面中,家长在一边即场回答问卷,孩子在旁边则需要自己安静地阅读桌上仅有的两本书⋯⋯在这漫长且令家长备受煎熬的十多分钟里,考验的就是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定力了。不过这种考察形式我并不认同。
认知能力的发展
要认识很多种颜色吗?
对于颜色的认知可以说是必考题,最常考的颜色是红黄蓝绿,如果小朋友还不会认颜色,先着重练习这四个。之后可以认识其他颜色。对两家幼稚园对颜色的考察印象深刻:民生幼稚园考的颜色很多,紫色、粉色、橙色这些冷门些的也会考;剑鸣幼稚园的英文面试时考到了rainbow。
日常生活里能够让小朋友感知颜色的机会非常多,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输入(告诉小朋友)再输出(给几个答案给小朋友选择,发展到让小朋友自己说出答案)这个过程加强对颜色的印象。要注意的是,颜色本身是抽象的概念,依附在具体的事物上才有意义,正如红、绿这些汉字之所以有绞丝旁,就是古人为了更好地描述抽象的颜色,用身边有颜色的物体如彩色的丝织物来代表相应的颜色。与其单纯教红色,不如告诉孩子,这是红色的车,那是红色的站牌……
不单是颜色,很多事物的认知都可以用蒙特梭利常用的「认知三段法」来学习,通过命名(这是XX)、辨别(XX在哪里/请把XX给我)、发音(这是什么)的三阶段过程,建立物品和名称之间的联合关系,再确认孩子是否成功建立了这种联合关系,最后通过名称对物体的再生来加以巩固。
数字认知
是不是会数数就可以?
对数字的考核,最基本要会从1数到10,再从1数到20,生活中有很多的场合可以练习数数,看到街上的巴士时、玩积木时、读绘本时,不胜列举。但是小朋友的数感决不单单是会数数,还包括可以认识数字,可以一一对应地数物体,数完后可以知道总共是多少。
再进一步的发展是可以在一串数列中指出缺失的数字是哪个,可以根据某个规律数数。学龄前阶段这些数感的启蒙会贯彻始终。
幼稚园的考试并不会考这么深,最常考核的是简单的数数和总数,比如看着书上的图画数一数气球一共有几个,将指定数量的颜色球或积木放进袋子中。
平时引导孩子数数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一个一个数出来,注意数的过程中最好指着被数的物品一个一个指数,“一、二、三,一共三个”,这样做法的用意是强化“一一对应”和“总数”的概念。这些是数感启蒙的基础入门,打好了基础,后面的高阶能力反倒不用着急,更容易水到渠成。
举个例子,熙熙一岁多的时候,每次吃小饼干前我们会指着饼干一个一个数一数,再说说一共有几个饼乾。现在他两岁多了,理解能力也更强了,吃饼干前我会问他,你想要三块还是五块呢?他会随便説一个数字三,这时给他看两份饼干,一份三个,一份五个,小朋友自然会要多的那份来吃。用最直观的方式一目了然地比较数字,这就是对应“大”和“小”的数感启蒙了。
认识常见动物和它们的叫声
比如老师可能会指着小羊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动物?它怎么叫?这些可以读绘本时、生活中遇到小动物时联系讲解。还有手抓板、拼图、公仔都是常见的教具。
五官认知
老师会拿着公仔或者对着图片问,眼睛在哪里?你可以指出来吗?妈妈的鼻子在哪里?
图案与关系
要将图案根据颜色、形状和大小排列,比如经典的面试玩具——套圈叠叠乐考察的就是这一点。另外也有非常难但也很少会考的一些题目如将钥匙跟锁配对、开锁等。
考察图案与关系、形状与关系的题目还有拼图游戏,简单的可能是给4块或6块拼图,难度加大的还有学校故意少给一块或者多给一块,制造出迷惑选项,让小朋友找到正确的缺失块或多余块。
另外考察视觉组织能力的经典教具就是手抓板了。
交通工具认知
老师把海陆空不同的交通工具放在桌上或者打印成图片,然后指出某一些问小朋友它们的名称,讲一讲它们都在哪里行驶(海/陆/空)?
与空间关系有关的认知概念
首先説説对形状的考察,幼稚园PN和K的面试中都很常见的是这种形状配对玩具:
也有形状配对板,主要考察的形状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形、心形。
还有一些幼稚园会用综合考察形状和小肌肉发展的玩具来面试,比如下面这个玩具需要用手指用力按下前方的按钮,才会让后面的小动物弹出来。是剑鸣幼稚园的常用考题之一。
还有盖印章游戏,会综合考小朋友对应形状的认知、听指令按顺序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家的玩法可以是大人在一张纸上随意画一些大小不一的形状图案,告诉孩子,先选一个三角形,在 中间 盖章,再去选一个 大一点 的 圆形,在 中间 盖章。这些指令当中,考察了对形状的认知、大小的概念、听多重指令的能力、能在图形中间位置准备定位的手眼协调能力。
还有份量、重量、长度有关的认知概念,包括:
- 多和少
- 有和无
- 空和满(比如空的纸包饮品和满的纸包饮品,哪一个可以喝)
- 快和慢
- 长和短
- 轻和重(比如两个饼干盒,找出较重的那一盒)
身体机能的发展
大动作技能
面试当中比较容易考到的形式有这几种:
请小朋友钻过隧道,从另一边出来。有些加大难度的考察会请小朋友钻出来后去拿一样老师指定的玩具,这样同时考听指令和大运动能力。
推球游戏
用两只手推球给老师,或者推给指定的人如家长。
走平衡木
这是今年学之园青衣校二面的考察项目之一。
模仿动作
老师唱歌、跳舞,请小朋友跟着做动作如伸展、转圈、蹲下、拍拍膝盖、摸摸脚等,“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这些经典歌曲常作为配乐。
精细运动技能
几乎是各家必考的内容,比如考察3指抓东西能力会用手抓板,考察两指抓东西会用储蓄罐投币、将吸管插进小孔瓶子、翻书等形式。
早几年还考过一种弹跳小青蛙,能看出小朋友的小肌肉发展、颜色认知、基本数字数数。
小小的贴贴纸游戏,可以看得出小朋友的两指对掌动作、手眼协调能力。
还有考察对不同工具的运用,比如用玩具刀切水果,用夹子夹东西、用勺子把珠子运到另外一个小碗等。其中,最有挑战性的是用夹子夹硬纸片,需要孩子的手部肌肉有一定的力度。
螺丝螺母的配对,可以考察小朋友对颜色、形状的认知和手眼协调能力。
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考察题目,比如请小朋友自己打开乐扣盒子,拿出玩具如雪花片等,完成后再自己盖上。或者看看小朋友会不会用杯子喝水、会不会穿针线、会不会对折叠毛巾等等。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想像力也能被考察吗?
角色扮演
请小朋友给图画中的宝宝餵奶喝,帮公仔穿衣服,给故事书中的小猫喂吃的⋯⋯
音乐和律动
看小朋友跳舞和跟着节奏律动的情况,一方面看大运动发展,一方面也可以看見小朋友的创造力。
组合乐高
让小朋友自由搭建乐高,再问一问Ta:你搭的是什么?为什么搭这个?再联系生活经验发散开来讲一讲。
看着老师的表演展开想像
记得我们面试一家传统幼稚园时,老师群面时说的故事是有人过生日,还让小朋友们看着她手上并不存在的蛋糕吹蜡烛,拍手,唱生日歌⋯⋯不知道当时有多少在现场的家长和我一样,默默留下了三滴汗⋯⋯ :P
社交情感能力的发展
这方面的发展在面试当中虽然不是考察的重点,但是有时也会“细节决定成败”。比如看看小朋友是否懂得等待轮候、是否愿意分享,circle time是否愿意参与,是否愿意説一些礼貌用语比如谢谢,是否知道起身离开前推回自己的凳子、整理好自己的玩具。
认识的一位任教名幼的老师告诉我,小朋友还要注意咳嗽、打喷嚏的礼仪。我感谢她的提醒,不过并没有像她説的那样去“训练”小朋友。在社交、情感、礼仪的发展上,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言传身教。咱们自己能做到的,小朋友终究会学到。自己做不到的,又凭什么期待孩子能够做到呢?
孔子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实也一样适用于儿童的启蒙。因为“孩子不需要教,孩子只需要我们引导着玩。玩中学是学龄前认知启蒙最好的途径”。
分享这么长的总结、这么多的玩具,并不是为了把天真可爱的孩童训练成面试机器,而是提供一些供家长们陪玩的思路,尽可能调动孩子的多感官学习。
孩子的启蒙认知,最关键是呵护兴趣,培养对知识的渴望,如果觉得小朋友在某些发育方面还没有准备好,大可不必着急。没有不会停的雨,没有不会来的春天。结合孩子兴趣的浸润,会比正襟危坐或者着急上火的教学,更好地建立与孩子的亲子连结,呵护好孩子纯真的心。
“赢在子宫里”或者“赢在幼稚园”的孩子,不一定会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