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CA一 词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美国军方, 是 Volatility( 易变性)、Uncertainty( 不确定性)、Complexity( 错综复杂性)、Ambiguity( 模糊性)的缩写。可以说,这几个词精准的概述了互联网时代商业世界的特征。VUCA时代也成了当下时代的代名词。在VUCA时代,不再有能够一直如日中天的行业领域,不再有能够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企业,不再有能够长期占据市场的品牌产品,也不再有能够稳定的职场岗位。一切都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中,永恒的变化,是VUCA时代的常态。
焦虑和压力,也成了当下都市人普遍所要面对的。那么,身处VUCA时代,企业组织和个人应该怎样应对?创新,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在各个领域,各个层级,从理论、行动、能力、个人素质多方面持续的进行创新突破,我们才能在VUCA大河中如履平地,才不至于半路倾覆。
说到几乎人必谈的创新,那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相关的业界研究。
关于创新的理论有很多,Roy Rothwell等研究者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创新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五代。
第一代:技术推动。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它假设来自应用研究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展和企业中的生产行为,并最终导致新产品进入市场是一个线性模型。
第二代:市场拉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早期。这种模式中市场被看成是引导研究与发展的思想源泉,而研究与发展部门只是被动地起作用。仍然是一个线性模型。
第三代:相互作用模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早期。对科学、技术和市场三者相互联结的一般过程而言,线性的技术或者市场驱动的模型太过于简单。这一模式给出了一个逻辑上连续的过程,但是连续不是必要条件,可以分为一系列职能上独立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步骤。创新过程代表了在创新企业的框架中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的综合。
第四代:整合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之前的创新模式是以机器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体现了过程序列的递进,上游制约着下游,下游至多给上游提供反馈信息。但是,整合模式则代表着创新范式的改变,不同职能部门在创新活动中从各自的角度同时参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整合模式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中知识与信息流动重要性的上升。
第五代:系统整合与网络模式。Roy Rothwell在1992年提出。第五代模式更接近于合作企业之间的战略整合。第五代模式表现出创新认识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化与复杂化,集中体现在创新的系统性上。创新不仅体现在不同要素的整合,也体现在不同系统的整合上。创新已经体现成一种组织的战略。
20世纪90年代,全球互联网时代来临。
Clayton M. Christensen于1995年提出了“颠覆式创新”。他认为科技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生存的必需。颠覆式创新理论的提出及相关实践的检验,吹响了高科技企业中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号角。
2019年,Clayton M. Christensen在《哈佛商业评论》提出了“开辟式创新”。这种创新的独特之处在于,企业能察觉到市场潜在的甚至连用 户都不自知的需求, 创造一种商业模式,为用户提供能够负担得起的产品或服务,继而开辟出一个前所未有、潜力巨大的市场。在文章中,作者列举开辟了中国微波炉市场的格兰仕作为示例之一,进行了有力论证。
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创新方法。但是,创新在企业中上升到战略高度,已经是商业世界的共识。
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一下精益敏捷的发展历程。
* 2001年2月,由Martin Fowler,Jim Highsmith等17位软件开发专家起草的敏捷宣言发表。
* 2004年,Mike Cohn的著作《User Stories Applied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出版,系统化了敏捷需求方法用户故事。
* 2009年,Donald G. Reinertsen的著作《The Principl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Flow》出版,精益开发方法引入到产品开发领域。
* 2010年,David J. Anderson的著作《Kanban》出版,系统化了精益Kanban开发方法。
* 2011年,Jurgen Appelo的著作《Management 3.0: Leading Agile Developers, Developing Agile Leaders》出版,敏捷思想延展到管理领域。
* 2016年,Dean Leffingwell的著作《SAFe 4.0 Reference Guide: Scaled Agile Framework for Lean Softwar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出版,融合了敏捷和精益方法的规模化敏捷框架SAFe发展到4.0版本。
* 2016年,Craig Larman和Bas Vodde的著作《Large-Scale Scrum: More with LeSS》出版。
* 2017年,美国PMI《PMBOK Guide – Sixth Edition》出版,大量篇幅介绍了精益敏捷实践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到精益敏捷方法(注:包含DevOps)发展的几个趋势。
1. 敏捷方法可以从单一小团队向多团队实现人员规模化的转型覆盖。Scrum推荐的团队规模是5-9个人,但是SAFe,LeSS等规模化方法却可以覆盖到上百人。
2. 敏捷方法逐步覆盖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早期的极限编程实践更多面向的是开发、测试;用户故事主要面向的是产品需求;精益设计主要面向的是产品设计;精益创业主要面向的是产品前端;而DevOps则将运维阶段进行了覆盖。SAFe更是糅合了当前业界流行的诸多实践方法。
3. 敏捷方法不仅变革了产品、设计、开发、测试、运维各专业领域的生产技能,同时在人员、团队、项目、组织协作等管理领域,也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方法。
4. 敏捷方法不单是一种技能实践,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那么,精益敏捷与创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Roy Rothwell提出的第五代创新模式的基础战略因素中包括时间战略(更快更有效的产品开发),重视企业的灵活性和灵敏度,重视前沿战略的客户等。主要特点包括有产品开发中主要客户的参与,适于快速有效决策的灵活平面组织结构等。而精益敏捷的价值观和思想原则就包括了迭代增量的快速交付,轻量级的实践方法,客户价值导向。我们从这些可以看到,精益敏捷与第五代创新模式有很高的适配性。
Clayton M. Christensen提出的开辟式创新则要求组织的创新更加具有前瞻性,要求企业能够洞察客户需求,创造商业模式,开辟未来市场。而精益敏捷中的精益画布,MVP设计及验证等实践方法,等够很好地支撑开辟式创新。
创新,是我们应对VUCA时代的有力武器。而无疑持续演进的精益敏捷方法已经成为持续演进的创新方法的有力加速器。
以拥抱变化、价值驱动、注重系统化思考、更加关注人本身的精益敏捷变革,跨越多个领域,有力的支撑了组织创新,已经成为引发21世纪商业世界变革的一场运动。
那么,我们作为21世纪VUCA时代中的一份子,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有什么理由不接受精益敏捷思想来积极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