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期的心理社会发展复习1-243

婴幼儿期的心理社会发展,在开篇的案例中便指出婴儿期和学步期,孩子成为父母的全部和爱的焦点,父母尽力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回应以避免孩子受挫,重视孩子信任感的发展,在孩子成人之后,即使在生活的困难时期,她也能经常找到信任和力量的源泉。依赖性的婴儿向独立性的儿童过渡,是什么决定的,又有什么影响因素?

从出生开始,每个婴儿都表现出不同的人格,这是一种由不同的情绪、气质、思想和行为所构成的混合体,使每个人独一无二。这些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特点反映了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也能影响儿童与他人交往和适应世界的方式,人格发展和社会关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心里社会发展。

婴儿的情绪之中,哭是婴儿最有力的工具,有时也是唯一的工具,基本的哭的模式有饥饿哭、生气哭、痛苦和挫折哭,最具发展性的正确方法是建议父母们为了避免婴儿产生不必要的悲伤,尽量安抚他们。婴儿出现自我意识之后,会有自我意识情绪,诸如尴尬、同理心和极度,在15-24个月大时出现。大约3岁时,儿童获得了自我意识,并掌握大量关于社会可接受的标准、规则和目标的知识,这时,儿童会表达出诸如骄傲、内疚和羞愧等自我评价性情绪。

气质有时也被界定为个体的特征,是指以生物为基础的、对人和情境的态度和反应方式。气质被描述为一种行为方式:不是个体做什么,而是他们打算怎么做。气质包含情绪成分,但又不同于情绪,其个体差异源于个体的基本生理结构,是构成发展中的人格的核心部分。大约2/3的儿童可以归为三类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和慢热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的影响,会对儿童的气质起到延缓或强化的作用。

最早的的社会经验来自于家庭,其中母亲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提到了哈里哈洛的关于恒河猴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表明未央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还包括身体接触的舒适感和亲密感,以及一种对依恋这种内部需要的满足。

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问题而言,最重要的是获得信任,其依恋的发展是基础。依恋模式有三种,分别是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或抗拒型依恋,此外还有无组织-无目标型依恋,很微妙而难以被发现,这种婴儿缺乏有组织的策略来应对陌生情境压力。对于养育者——通常是母亲来说,如何建立依恋是需要关注的,比如通过安慰来回应大声哭泣的婴儿,对他们做出积极回应,亲子间的互动、激励、积极的态度、温暖和接纳以及情感支持,这些都对婴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促进作用。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照料的情境稳定、替补照料的质量较高可以减轻这些情况的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婴幼儿期的心理社会发展复习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