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一脉相承的建筑业

三生三世,一脉相承的建筑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跨进建筑之门以来,一直颇为不解的是,为什么建筑行业不像别的行业那样,公司固定有着自己所有工种的正式工人?而是采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农民工方式?

我所知道的北京城建集团最后的合同电焊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退出舞台,让位给农民工了。曾经在北京“远南”运动会工地的那位公司正式“电焊工一枝花”姐姐,至今还在我印象中,不知现在可好?

这些年来看,这种甩包袱,减负担的企业运行方式,导致的社会弊端不少,比如:欠薪、社会保障滞后等等。

为什么中国建筑行业采用这种运行模式,有历史渊源吗?

今日闲来在图书馆翻看了一些关于近代建筑史的资料,提到了近代历史中建筑工人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建筑工人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散布在广大农村中的,以农业为主,农闲时进行简单的房屋建造的工人,以木工(匠)为主,主要建造农村房屋,也兼作农具,车具。农村中国少有专门的瓦工,泥瓦工大都由农民自己操作。

第二种是在一般城镇中专门从事建筑的手工业工人。他们按工种组成专业组织——

“作”,各作又统一于地方性的组织一—“帮”或“鲁班馆”,这类工人能兼作简单的

设计,施工技术仍沿用旧的方式。

第三种是集中在大城市的专业技术工人和“小工”。技工分工细致,技术水平较高。

小工则负担接术性较低的运输、辅助劳动。

前两种工人在封建社会条件下,成熟建造了各种石木竹结构房屋。

随着混凝土钢结构在中国的起步发展。第三种工人,也就是由流落在城镇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组成。逐渐登上建筑舞台,展露身手。他们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而壮大。这就是我国农民工队伍的雏形,我称之为“农民工的鼻祖”。

近代城市建筑的施工机构,在辛亥革命以前,主要是各种专业性的“作”,辛亥革命后,“营造厂”逐步发展,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等地已很普遍,在抗日战争前,仅上海一地有一定规模的营造厂已达500家以上。营造厂的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投标方式承接任务,早期大多是单包工,后期工料兼包。营造厂没有固定工人,一般只有一个办公室,几名职员,规模大的掌握有一些施工机械。营造厂中标后,分工种经由大包、中包、层层转包到小包,最后由小包临时召集工人。

说到这,我多年的疑问终得其解了,我们的人设历史早就给摆在那儿了。这和当今的业态完全一致。

当今建筑行业与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工资、安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旧社会行业的弊端如影随形。但大家能清醒看到,如果没有所谓的“爆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行业,不可能有重大的变革,在这条“产业链”上,经常上演各类宫斗剧、离间计等闹剧。

解放后,百废待兴,比如北京的“50年代十大建筑”,都是建筑工人对新中国最好的献礼。当时北京城区主要指“城四区”:东城、西城、宣武、崇文。那些来自房山、平谷、门头沟,以及天津、河北的能工巧匠都是“农民工”。比如这位后来尊为国宝级的北京三建的“青年突击队员”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写出的:

三生三世,一脉相承的建筑业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影响了几代建筑人。壮哉我建筑木工班组。

在50年代至90年代,能被评为“青年突击队”的团队,那就是业内最高荣誉,在他们眼里,结构“长城杯”,“鲁班奖”,那都不是事儿。这也是社会赋予建筑农民工最好的褒奖。

长江后浪推前浪,建筑前人无传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观念的改变,如今建筑农民工的主流70后,在年龄体力上拙显出力不从心,后继乏人。年轻人都觉得瓦工,木工,学起来周期长,见效慢。哪怕当个月入二三千的保安,也不愿入建筑行。

我是理解这些年轻人的。

我辈弃农耕而入城市,在改革开放那个年代,走出农村,放眼城市,感觉一切都是蓝海,能挣到比薄种歉收多一倍的收入,那简直就是红利满满。

后来在2003年至2013年的地产黄金期,农民工人亦不能免俗,心态膨胀,扑腾裸泳也想分一杯羹,纷纷空手套白狼争做包工头,于是,高利贷、欠薪逃逸等各类恶性事件频繁上演。处于食物链最下游的一线农民工成了最弱势群体。(也许有人举出农民工强势的例子,不认同我的观点,那是你根本不理解他们被亏欠太多,物极必反,太多的曲折心酸,迫不得已让他们不得不自我强大起来,保护自己,拿一句概括就是:有软肋,也有铠甲)。

还好,社会对这个群体逐步重视,有关部门出台各类政策法规予以保护支持。

……… …… …… …… …… …… …

我从事的就是土建木工行业。

没事儿的时候,喜欢看看书,写写字,凑个雅兴。对这个行业既来之,则爱之。附上几张照片,解个闷儿。

这是两件颇有年代感的墨斗器具。

三生三世,一脉相承的建筑业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生三世,一脉相承的建筑业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我见过的最简单有效的拱形砌体应用

三生三世,一脉相承的建筑业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生三世,一脉相承的建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