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春来,生机不灭

  “冬至”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气节。西方人认为这是一个人类走向生存还是毁灭的历史转折关头,故有雪莱给为人们摇旗呐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实际上“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漫长的一天。在中国先民心中被称为“至日”,挺过了这一天,就看到了新生。

    余世存在《时间之书》里描述到:  古人解释“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大时间序列里,“冬至”是坤卦时空和复卦时空的交汇点。坤卦时空的要义在厚德载物,复卦时空则是一阳来复,见天地之心。

  厚德载物要求人们要有坚忍的精神,在越冷的冬天里,越要烟火升腾,努力加餐。等忍到了“至日”就能盼到“一阳来复”,见到春天如约潜行,见到天地之心,见到太阳,见到人心,见到希望,见到能量,见到生命本身。杜甫在国难家愁,颠沛流离之时,依然写诗庆贺这一天的到来。在“冬至”来到的前一天,杜甫写了一首《小至》以示庆祝: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越是在坎坷透凉的困境里,越能感到生机振奋人心。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无处可逃,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依然选择喜悦,热爱生活!杜甫在《小至》里描述阳气复生,女工日增一线,飞灰向上,岸柳将舒,腊梅欲放。多么可喜的生机,纵然云物不殊乡国异,依然可贺,教儿且覆掌中杯。甚至可以想象杜甫开怀畅饮中,老泪纵横。

  “冬至”确实是一个可喜可贺的节气,一个刻骨铭心的节日。先民把它当作年岁结束或开始的节点,至今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倾己所有进行庆祝。《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随着时移世易,时代变迁,生活节奏快了又快,一切都删繁就简。古老的节气节日,风土民情渐渐模糊,变冷变淡。在今天的记忆中只剩下了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其他的若不是回溯典籍记载,概莫能知。可悲的是有人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冬至不就一个形式吗,生活忙忙碌碌,连饺子都没有时间包了,甚至冬至日子在哪一天都记不得了。生活缺乏了仪式感,一切精神会渐趋死亡。终于成了画卷中的远山淡影。

“冬至”命名的本意,如同一个温柔的提示,告诉我们真正的冬天才刚刚开始。冬至这一天,画八十一瓣素梅,而后日染一瓣,待素梅尽染,数九寒天也就过完,就又是春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冬至春来,生机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