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末日类型的灾难片,我们头脑里大多数都是外星人入侵,致命病毒,极限天灾等一切看似天方夜谭的小概率事件,且一般都是场面大于内容。
电影里在各种规定环境下上演各种生死离别,但是看电影的人往往岿然不动,不是缺乏同情心,只是这种极端环境下的“卖惨”,缺乏一种说服力,眼泪或许是会流的,但是流过就忘了。
但是这个六月份却有一部另类的小清新科幻电影——《生存家族》,在院线悄悄上映了,虽然豆瓣评分高达8.1,但我觉得还是被远远低估了。
首先关于末日生存的定义就耳目一新,问导演毁灭“现代人类”总共要几步?
导演说:第一步先把电断了,然后,慢慢看着现代化城市进入崩溃的边缘吧!
停电前
停电后
没错,这次世界末日的设定就是全球大停电,而且不只是停电,是所有带电的物质都不能用,包括电池。乍一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不就停电吗?没电还能把活人给逼死。
一开始影片里的一家人也是这么想的,没有电磁炉就买速食品代替,没电梯了就步行上下楼,一切发电的交通工具瘫痪了,就骑脚踏车上班,没有灯就点起蜡烛,办公和生产设备用不了,太好了,大家还都乐得清闲……
没有灯红酒绿的夜晚,一家人还能一起看看美丽的星空。
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这幸亏是在日本,一个县根本没多大,这要是在我大帝都,骑车子到公司之后天都黑了好吗?
不,因为我们是共享单车,所以我们连自行车都没得骑!
但是随着停电的时间越来越长,通讯交通与外界的完全隔绝,城市里资源也逐渐被消耗殆尽。于是有些人已经提前嗅出了城市里危险的味道,准备举家逃跑。
逃到哪里?逃到还没有停电的地方;哪里还没有停电?无人知晓,没有了通讯设备,所有人都在凭借胡乱猜想和道听途说,而慌不择路……
而影片里的生存家族也就此开启了他们的逃亡之旅。其中家族内每个角色的设定,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娇气任性的姐姐,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的弟弟,唠叨勤劳的妈妈,以及自大专横的父亲……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能从这些小人物的身上,看到自己和亲朋好友的影子。
导演也通过这一家人在停电时的生存之旅,不断让我们反思:
高度智能化的今天,我们人类究竟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
生存能力的退化
单一强调智力发展,从而导致多种原始能力丧失的我们,真到了物资极度匮乏的原始环境里,那些让我们引以为傲的赚钱的“技能",原来是如此没用。
没有了火柴之后,即使在书本上看了一百遍钻木取火的教程,却也生不起火来,5000年前的原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对我们现代人却如此艰难。
习惯了吃各种“半成品”的我们,在独自面对原始食材的时候,即使手握着利刃,却连最基本的切割料理也做不到。
没有了导航,曾经一度退出市场的纸质地图,成了千金难买的抢手货。而我这种路痴居然还不懂!
而在本次生存之旅中,究竟谁才是“一家之主”似乎也有新的判断标准。
家庭角色的转变
在全家准备外逃的前夕,由于停电的原因所有的银行卡成了一张废铁,现金成了唯一的交易凭证。在此危机时刻,妈妈平日里存下的应急钱,终于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储备食材的路上,由于父亲的自大一度错过了低价采购的最佳时机,而妈妈平时讨价还价的能力,又一次在儿女面前大显神威。
家庭妇女在我们如今提倡“女强人”的社会里一直是不讨喜的角色,但是”家庭妇女”的某些技能,却能给这个家庭带来最大的温暖和安全感。
父亲作为家里曾经主要的收入来源和经济顶梁柱,此刻却显得十分“无力”。在答应带领全家到达大阪一切都会变好时,他的骄傲却被停电的现实和儿女的挑衅打击的粉碎。
而这样的父亲却是现在每个家庭里普遍存在的父亲。
父亲这个角色对于家庭的意义到了现在似乎只剩下了挣钱,关于家务他们零参与,甚至连男人曾经必备的技能——家电维修都不会做了。
尤其是对于家人的沟通,更是聊胜于无。就连和孩子的外出聚餐,都是母亲单独带领的。
父亲对于家庭似乎只是一个提款机。
而这样单纯的通过挣钱,就能提升自己在子女心中的地位吗?
很显然,这只是那些“挣钱父亲”单方面的认为罢了。
影片里与这位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户人家。他们全家都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从如何寻找水源,保存制作食物以及如何识别可食用的野菜,都一一传授给了“生存家族”。
且都是骑车逃亡之旅,两家人的精神状态却是天差地别。因为同样面对停电,生存家族的父亲就认为这是一种灾难,自己全家都在受苦;
而单车家族父亲却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不必惊慌失措,要学会享受当下。
甚至还有闲情逸致,打牌,摄影(机械相机)和游戏。
所以关于“父亲”的成长也是影片里非常重要的一条线索。从曾经没有用的父亲,到能独挡一面撑起整个家的父亲,或许就是从放下骄傲求水族馆工人给自己的孩子一口食物开始吧!
情感联系的修复
如果说父亲的成长是穿插在影片里的线索的话,那么家庭关系的修复就是《生存家族》的主旋律了。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一次普通的晚饭,就勾勒出了“电子”家庭的现实通病——冷漠。
明明是一家人,却在各自的桌子上吃饭,独立的空间将每个人隔离开来。
小儿子代表的“数码宅男”——贤司,每时每刻都带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是回到家里也是径直回到自己的房间。即便家里做好了晚饭,也是吃的外卖。
不爱说话,羞于与人交流,即便是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也只把感情深藏在心里。只有在停电后,才被迫摘下了耳机,听到了外面的世界。
多少正在刷手机的“数码宅男”一下中了枪!
大女儿代表的“公主病少女”——结衣,一开场就表现出对老人的不尊敬以及对周边事物的挑剔,跟我们身边那些被宠坏的娇娇女简直一个样!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手机永远形影不离。
面对停电的生存窘境,永远在抱怨和发脾气,对于乡下人充满了鄙夷。
那如何把这个貌合神离的家庭,重新凝聚在一起呢?
导演先让现实去打磨他们身上的棱角,又用外力将他们牢牢粘在一起。
生存的困境首先抹去的就是个人的骄傲和城市里的优越感。我们常说农村服务于城市,这其实是非常不礼貌的一种说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城市才是核心,农村不过是附属品。
电影里最讽刺的就是,没有了电的城市,不仅不再是核心,而且就连基本的生存都做不到。
尤其是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城里人,此时谁家要是连个村里的亲戚朋友都没有,那可真要活活等死了。
所谓阶级的变换往往就在一瞬间,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金钱此时却都成了一团废纸。
在电影里有两个场景最能体现家人的温情。第一处是全家处在活不下去的边缘,被善良孤独的乡村爷爷收留,全家人一起干农活的时光。
此时作为家人,大家不仅坐在一起吃饭,一起干活,晚上也在一间房间里睡觉,同热心的乡村爷爷的相处,让“生存家族”猛然想起了此刻同样孤单一人,想念他们的姥爷。
之前因为生存的需要被迫骑行投靠老人,如今衣食无忧,却因为对老人的爱与愧疚冒险也要前往鹿儿岛。此刻家人才有了最温暖的定义。
第二处也是全片的高潮,面对挡住去路的河流,在父亲的带领下,全家人一起造船渡河。
而就在这一次渡河中,父亲发挥了他作为顶梁柱的英雄气概,但是渡河发生的意外,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失去家人的痛苦。
对于一个家庭,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经历失去的痛苦是必要的,因为不曾失去就不会懂得珍惜,所以失而复得之后整个家庭才更有凝聚力。
动物属性的回归
郭老师讲单口相声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要记住。这人啊,首先他是动物。
从影片里隐藏的各种细节可以看出,导演也是怎么想的。
其中食物的变化就是人在极限条件下动物属性不断回归的体现。
第一次动物属性的体现就是,丧失了公共厕所之后,被迫随地大小便的人类,此时跟往日携带出门的宠物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分别。
人类的羞耻心被削弱了。
第二次是弹尽粮绝之后,一家人被迫吃起了猫罐头。即在食物的选择上,人们也跟动物开始同化,以填饱肚子为第一要务,口味不再是考虑的因素。
第三次是在走入绝境时,父亲为了生存差点生食虫子,虽然最后没有吃,但是如果不是“花子”的及时出现,父亲估计就要变身贝爷了。
第四次就是真正的兽性对决,由于大女儿泛滥的爱心,以及对得之不易食物的随意赠与,母子三人遭到了家养恶犬的围攻。
所有的食物被抢劫一空不说,就连母子三人也成了那些往常看似温顺的宠物狗的盘中餐。此时影片若是在一片哀嚎中戛然而止,或许又是另一部暗黑神作了。
这一片段绝不只是简单的“中山狼”事件而已,而是在告诫人类。处于极端生存状态下,就连宠物也会化身饿狼,以自身和族群的生存为唯一目标。
而此刻向来没有吃过苦的娇小姐,显然对于生活的艰难一无所知。她所谓的善良在此刻,差点变成了害死亲人的屠刀。
此时我们人类最需要回归的动物属性就是族群意识与自保。我想导演拍这一段也是对某些极端动物保护组织的一种讽刺吧!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啊
小时候老师在指导我们写作文时,就告诉我们,好的作文开头结尾最重要。
看完电影的我发现:矢口史靖导演小时候的作文一定写的很好。这一场长达两年的全球停电事件结束后,给现代人类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导演运用停电开始前的一幕和停电结束后的一幕,非常巧妙的给出了答案!
停电开始前
家里有饭却还在吃外卖
停电结束后
虽然地铁再次运行了,但是上班的时候却更愿意骑脚踏车了;
大女儿开始喜欢上做手工了,弟弟不再带耳机了;
尤其是食物,感恩远方的姥爷送来的食材了;
即使是出门上班和学习,也要从家里带饭了。
尤其是结尾寄来的那张照片,成为了全片的小彩蛋。
而关于这次全球停电是因何而起,又因何在两年后突然结束,导演始终都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不只是电影里的一家人,就连电影外的观众似乎也都没有兴趣去追究这次事故的源头,因为生存成了所有人唯一关心的话题。
但是凭着来电之后,政府们无关痛痒的讲话,以及两年内如同消失一般的行为
似乎我们每个人又都从导演遗留在电影里的蛛丝马迹,寻找到了这一切的起因和源头。
如果真的停电两年,那我们会是电影里演的那样吗?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