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病先问道 养身先修心

    现如今到处都能看到各种疾病不断年轻化,某类疾病群体数增多的新闻报道,究其原因,多半是环境污染导致生活环境改变,转基因食品使饮食安全受到威胁,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作息不规律等,诚然整体环境的改变是一个原因,但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进化演变,只会顺应环境的改变而向更高级进化,而不会从整体削弱生存能力,人类面临疾病的侵扰日渐窘迫,我认为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人心才是主导身体的关键。        从前平凡人多心思单纯,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慢才是生活的真滋味,于慢中体会人生百态,有更多时间审视内心,而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大改观,特别是近些年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大量信息的无障碍传递,冲刺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的丰富性和日新月异让我们本未完善或者说并不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动摇和日趋茫然,让本应该平静的内心不停的波动,欲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被不断放大,人心往往陷入自己欲望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心乱是如今太多人面临的问题,心乱就会让更多负面的情绪,思想占据主导,从而身体机能失去原有的平衡而出现各种不适和实质性病变。如今人们都注重养生,但不要以为一剂补品,一张健康调理或健身卡,一次旅行或一个间乡野民宿就是养身,那只是你潜意识里向往的养身,养生的前提是养心,心性非一日可改变,修身养性需慢,方能体会岁月静好,或许问道才是最正确的方向。                                              道教养生学对人的精神活动与疾病的密切关系,有着很多精辟的论述。如《素问》中“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暴乐暴喜,始乐后喜,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 ”等,就说明情绪可以导致疾病,影响健康。又如唐代道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不去为一难,喜怒不去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不去为五难。”古人的这些论述,都明确指出心理情绪的变化是影响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方有句谚语:“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中医《内经》则有“百病始于心”,实际上我们的精神面貌即心理和心灵不仅决定我们的健康,还决定我们的事业、家庭、人际适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与我们的心情、心态、喜怒哀乐忧思、饮食、睡眠息息相关,进而与各种危险因素和烟酒嗜好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了解到情志过及的危害,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调摄心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心情平和,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如何能保证心境平和,须把握正念。一要心存善念,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世间人事不如意十有八九,即使坎坷,苦难再多,也是自己独有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你看到的那般如意,所以不管经历何人何事,都不应对他人对世界心怀憎恨更不能意图报复,愤怒,嫉妒,怨恨最后只是失了本心而邪气横生,大祸临头。二要把放心放宽,人生本就有许多事与愿违,无可奈何,凡事过分计较,心存芥蒂,忧思多虑,只是劳心伤神,而对现实不能做任何改变,不如有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释然。三要保持乐观豁达,身处逆境,低谷,面对困难要振作,坚强,萎靡退缩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郁郁寡欢不得志而抱憾终身。四要淡泊心志,人活一世,名利权势都为身外物,有时不可狂妄自大,肆意妄为,无时不过份追求,丧失本心。听似简单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遵循,时时都谨记。            佛修来世,而道修今生,我始终觉得来世是有没有都不能确定的事情,把握今生才重要,而今生即为当下,珍惜眼前才是直面人生的正确态度,从现在起,修炼心性,善待自己,相信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祛病先问道 养身先修心)